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3《星星变奏曲》分析
江河星星变奏曲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5、激发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朦胧诗:多用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诗人是文革后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诗人利用诗歌的形式反思现实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黑远和近——顾城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一代人——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淡淡的,因为这不仅是诗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朦胧诗代表诗人的代表作我如果爱你——绝不象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我们都互相致意致橡树·舒婷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阵风过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驱,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那是十多年前,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后来,我的钥匙丢了。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读准字音静谧mì闪烁shuò朦胧ménglóng憧憬chōngjĭng劫jié难凝望níng颤chàn动覆fù盖相同点:都用假设的句子“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不同点:分别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从正反两方面表达对光明的渴望。本诗两小节主题相同,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但上下两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正反两方面来写,正是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1、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异同点?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一类是美好温馨的:如,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一类是冰冷黑暗的:如,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2、请你找出诗句中出现的一些物象。这些物象可以分成几类?各自象征什么?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象征黑暗、残酷的现实世界3、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但不失坚定的希望。研读揣摩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从听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一团团白丁香胧胧”从视觉上描写白丁香的朦胧。它们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美好的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通感是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例:A、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移植为听觉)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移植为听觉)“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试仿照“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首诗,表达一种企盼。如果生活中没有了激情与挑战,谁还能够攀登上世界的顶峰。如果生活中没有了激情与挑战,谁还能够感受到征服的乐趣。谁不愿意静静地聆听清泉的山歌,洗涤心灵的烦恼,谁不愿意张开美丽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飞翔。星星变奏曲光明理想幸福美好星星温馨美好寒冷严酷向往光明否定现实
本文标题:3《星星变奏曲》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38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