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PPT课件
徐志摩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徐志摩文集》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情才与奇才俊美的外表纯美的感情凄美的结局唯美的康桥写作背景介绍: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就读于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并且在这里他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候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1928年他重到英国,在他再次要离开伦敦前夕,在一个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林徽音、泰戈尔与徐志摩在那里,他与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文学家狄更斯结为挚友。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______徐志摩审题:你从题目获得了哪些信息?题材:离别诗;情感:抒发离别的不舍、伤感等;内容:第二次离开康桥离别对象:康桥诵读诗歌体会感情并思考:1、这首诗与你以前读过的离别诗在感情上有何不同?2、你认为应该如何朗读这首诗?为什么?再读诗歌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在诗人笔下他挚爱的康桥有多美?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2、这么美的康桥,诗人选择了怎样的方式和它告别?为何这样选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在诗人的眼里,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比喻把柳树比作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软泥上的青荇康河的柔波1、“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招摇”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2、“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榆阴下的一潭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撑一支长篙一船星辉今晚的康桥这么美的康桥,诗人选择了怎样的方式和它告别?为何这样选择?诗人选择了悄悄的离开。诗人深爱着康桥,不愿意惊动它,生怕打扰了它的宁静,不舍得它与自己一同伤感。思考: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请思考每一节中感情的变化。云彩:感伤青荇:陶醉清潭:执着星辉:忘情笙箫:沉重云彩:依恋金柳:欢喜【品读情感】新格律诗有个特点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请找出《再别康桥》三美的具体体现。诗歌的“三美”:一、音乐美1、以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为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1)回环往复每一小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①《雨巷》是一韵到底,这首诗押韵了没有?②请找出韵脚。2)韵律和谐二、建筑美1、这首诗一共有几节?每一节有几行?2、每一行的字数都是一样的吗?1)节奏匀称2)句式整齐三、绘画美1、诗歌多采用色彩绚丽而形象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2、巧用动词,动态的画面美: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撑篙、漫溯、放歌、挥一挥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新格律诗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绘画美——金柳,青荇,清泉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以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对母校热爱、依依惜别的深情.整合小结: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不胜枚举,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告别的对象特别。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例1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例2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轻松的气氛。“多情自古伤离别”,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例3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景呢?结合你们自己的经验,设身处地地为徐志摩设想一下。意象的选择新颖。照一般情况看,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器的轰鸣。但这一切,作者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对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星辉”等自然物,让我们感觉作者就像是一位不是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情景交融: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自然。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名作欣赏:
本文标题:高一语文《再别康桥》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3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