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2“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全国新课程省区的高考命题,涉及本考点的主要有: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命题主要侧重于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成就和经验教训,“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特征及其这种模式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复习备考中,除了掌握具体的考点史实之外,要注意联系历史背景,公正客观地评价斯大林模式;要注意加强横向知识的联系比较,如: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苏联经济;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异同点;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因果联系,等等。【运用提升1】(2011·全国卷)1964年到1982年期间,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1964年到1982年正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着手进行改革,但改革只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大为增长,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但也出现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等情况,使国家陷入困境。联系本题,符合题意的应是A项,使“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其他各项与所学不符。【备选题】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解析】赫鲁晓夫“跨进新时代”是指他领导下的苏联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解读: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从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到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业集体化的原因主要是配合工业化的需要;农业集体化的作用是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本身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苏联通过剥夺农民来积累工业建设资金的做法,给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农业的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运用提升2】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业生产停滞落后的原因在于()①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②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破坏了农业生产力③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妨碍了农业的正常发展④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B。要特别注意,由于苏联实行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小农经济已经消失。[备选题]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B.为工业化积累资金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解析】B。苏联工业化的作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保证工业的发展。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辨析】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即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作用,而代之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则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所以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运用提升3】观察下图,二者的本质相同点是()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B.改变分配的方式C.服从国家工业化需要D.改变所有制性质【解析】D。加入集体农庄和加入农业合作社,都是将农民的个体经营变成了集体所有制,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备选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不包括()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C.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D.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析】C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背景材料】环球网记者梁旭2010年10月19日报道日前,苏联前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京已无力解决社会问题。他表示,如果人民的不满得不到解决并最终走上街头,那么俄罗斯将像苏联时期那样处于“解体”边缘。俄《报纸报》10月19日报道,戈尔巴乔夫接受美国杂志采访时对当前的俄罗斯政府给予了压力批评。他说:“当人民意识到他们的意见无人听取,他们会走上街头。人民对无能政府的忍耐力不断累积,直到爆发可怕的反对活动。这些将导致局势失控,而俄罗斯不能允许该情况发生,因为我们已有过类似教训。”【知识链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英USSR,俄CCCP),简称苏联,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曾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22402200平方公里),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1991年,曾经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瓦解了,西方国家纷纷发起对社会主义的质疑。二十年过去了,中国的建设成就向他们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苏联解体至今还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和思想,解体的原因成为许多专家研究的热点,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近几年很多高考试题将苏联的经济建设与苏联解体相联系,从经济角度考查苏联解体的原因。【运用提升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材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下降6.9%……——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2)材料二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根据材料二,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3)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参考答案】(1)主要特点: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戈尔巴乔夫。经济衰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3)改革要结合本国的国情,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1.(2010·北京卷)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2.(2010·重庆卷)右图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解析】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苏联建设对外资本的依赖不大,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3.(2011·江苏卷)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解析】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D项正确。A、B、C三项表述错误。4.(2011·杭州模拟)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A.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农产品自由贸易【解析】C5.(2011·厦门模拟)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①英国圈地运动②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④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②【解析】①项正确,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在农村的扩展,并造成大量“飞鸟”式的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化的实现;②项正确,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③项正确,为了摆脱苏联工业化建设中粮食的困难,苏联实行了农业集体化;④项错误,1952年完成的土地改革仍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有冲破小农经济的影响。综上分析,所以选择B项。6.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一定程度上冲破原有观念的束缚【解析】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其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也要看到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开创性。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年至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世界历史纪录片演说词》材料二……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
本文标题:【导与练】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单元 考点2 “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课件 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42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