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第一章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第二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三节自然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一、自然资源的定义:土地——自然资源——资源1《世界资源与产业》(金梅曼):“无论是整个环境还是其某些部分,只要它们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就是自然资源”2《辞海》:“一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3联合国定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4《大英百科全书》:“人类可以利用的天然生成物,以及形成这些成分的源泉的环境功能”5《自然资源学原理》:“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或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6概括自然资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自己福利水平或生存能力的、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社会化的效用性和相对于人类的稀缺性是其根本属性,两者均因人类的需要而成立,并构成人口与资源这一对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二、自然资源的内涵: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2自然物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3自然物是否被看作自然资源常常取决于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4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5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往往是同一客体;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还涉及到文化、伦理和价值观。三、自然资源的分类一)几种分类系统:1、按资源的利用限度划分:可更新资源与不更新资源①可更新资源:恒定性的环境资源(太阳能)、可循环再生的环境资源(生物资源);②不可更新资源:矿产资源2、按资源的固有属性划分:耗竭性资源与非耗竭性资源①耗竭性资源:可更新资源(生物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化石燃料);②非耗竭性资源:可更新资源(恒定性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金属资源)3、按利用目的:农业资源、药物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4、按圈层特征: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海洋资源5、按其属性与用途划分:多级综合分类自然资源陆地自然资源太空自然资源海洋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气候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资源三、几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1、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如地表水、潮汐、风能、波浪、地热、太阳能等;2、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如生物资源。3、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由于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它们是可能耗竭的,如矿产资源。以上具有相对性。分类无定式,可从不同角度,各种分类系统之间也可交叉。第二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一、稀缺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这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1、供给与需求2、绝对与相对二、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也是相互影响的。1、可更新资源:要素之间、区域之间2、不可更新资源:消耗能量、产生废弃物自然资源的整体性主要是通过人与资源系统的相互联系表现出来。三、地域性——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均具有地域性。1、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2、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性存在地区差异。四、功能多样性与限制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同时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也就是具有经济学上的互补性和替代性。权衡多种功能,取得最佳效益;综合开发利用与治理,提高综合效益。五、变动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自然资源系统、人类-资源生态系统也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资源增值性与报酬递减性)。六、社会性——资源是文化的函数,因而具有社会性,并且因自然资源中所附加的人类劳动而表现出社会性。自然资源上附加的人类劳动是人类世世代代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晶,是自然资源中的社会因素。第三节自然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受自然规律支配,分析和评价各种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的规律性,对于研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作用。一、自然资源形成的地质环境——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地壳资源——地球化学元素和矿物集合体的总和矿物资源——矿物集合体矿产资源——能被开采利用的矿物资源(一)、地球结构与地壳资源(密度、压力、温度、化学组成物质)1、地球分层与资源基础1)地核:主要是铁质熔融液,除大量铁元素外,其它都为亲铁元素如镍、钴、钼等,共同组成了地球的中心铁核。2)地幔:具有变形的弹性固体。从元素组成看,属于硫化物、氧化物带,主要由六方琉铁矿组成,部分也有一些金属氧化物,但主要在亲硫元素集中的地方。各种有色金素铜、铅、锌、镉、汞、锑、鉍、砷及贵重金属、银等都属亲硫元素。3)地壳: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以硅铝为主,称为硅铝层,代表岩石是花岗岩;下层以硅镁为主,称为硅镁层,代表岩石是玄武岩。因此,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主要是亲石元素的硅酸盐化合物,即氧、硅、铝、钙、钾、锂、钛、锰、钨、锡、铀、硼、氯、溴以及稀土元素等。2、地壳分带与地壳资源1)表层带:酸性的花岗岩带,典型元素主要有氢、氮、锂、铍、硼、氧、氟、钠、铝、硅、钾、銣、钇、锆、铌、钼、锡、稀土元素、钨、铀等;2)中部带:基性的玄武岩带,典型元素主要有碳、氧、钠、镁、铝、硅、磷、硫、氯、锰、溴、碘、钡、锶;3)深层带:超基性的微揽岩带,典型元素主要有钛、钡、铬、铁、钴、镍、铑、钯、锇、铀。随着进入地壳岩层的深处,氧、硅、铝、钠、钾、磷、钡和锶的含量逐渐减少,而镁、钙、铁和钛的含量则逐渐增多。(二)大地构造与成矿作用大地构造控制成矿作用,各种化学元素在内外营力作用下迁移和聚集,才最终形成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物资源。1、地槽区与地台区——内生矿(岩浆活动)与外生矿(沉积环境)2、深成大断裂和浅成破碎带——重金属矿与有色金属矿3、岩浆性质与内生矿产1)基性—超基性岩类:喷出作用下形成自然铜、含铜黄铁矿;浅成侵入作用下形成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矿;深成侵入作用往往形成与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钒钛磁铁矿,以及与超基性岩有关的铬铁矿、铂族金属矿等黑色金属和重金属矿;2)中性—中酸性—酸性岩类:喷出—浅成侵入作用一般形成铁、铜、金、萤石、明矾石、汞、锑、砷等矿产;浅成—深成侵入作用易于形成铜、铅锌、钼、钨、锡等有色金属矿;深成侵入作用往往形成云母、稀有金属矿等;4、沉积环境与外生矿外生矿与沉积环境有关,主要分布在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但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外生矿:1)陆相沉积环境:干旱气候沉积一般形成现代盐湖类和含铜砂岩型矿产,如钾、锂、硼、溴、碘、铜、铀等;潮湿气候沉积一般形成风化壳型矿、砂矿等,如镍、铝、钨、锡、金、油页岩、黏土等。2)海相、海陆交替沉积环境:干旱—半干旱气候沉积一般形成砂岩、盐类及碳酸盐类矿产,如灰岩、白云岩中的岩盐、钾盐,砂岩中的铜、钴、铀矿,白云岩中的铅锌矿;潮湿气候沉积一般形成铝土矿、鲕状赤铁矿、煤矿和磷矿等。(三)构造运动与成矿期矿产的形成与一定时期的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运动密切相关。虽然全球范围内多数矿产在各个地质时期都有形成的可能性,但也有许多矿产集中形成于某一时间内。1、内生矿成矿期1)古生代及其之前:以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为主,以黑色金属和重金属为主。如前寒武纪成矿期集中了全球60%的铀矿、63%的铁矿、70%的金矿和镍矿、73%的铬铁矿、80%的钛矿、90%的钴矿以及大部分金刚石矿;2)中生代及其之后:以中酸性、碱性岩浆岩为主,以有色金属矿为主。如中、新生代形成了全球64%的锡矿、84%的钨矿、56%的铅、96%的钼和49%的铜矿。其中燕山期形成的内生矿藏占自太古代以来所形成矿藏总数的55%。2、外生矿成矿期频繁的地壳运动,在褶皱隆起带两侧的低洼地区产生多次的沉积旋回,形成多期的沉积矿,如煤、铁、锰、磷、铝、铜、盐等沉积矿床,其形成都是多期的。如太古代、早元古代、早震旦纪、早泥盆—中泥盆纪,早石炭纪都是沉积铁矿的主要成矿期,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保罗纪和第二纪则是重要的成煤期。1)石炭—二叠纪:最主要的成煤期,如我国煤矿探明储量的49.5%形成于石炭—二叠纪,另外有46.2%的煤矿储量集中形成于侏罗纪。2)二叠纪:最重要的成盐期;3)中新生代:最重要的成油期,如64.61%的世界大型油气田储藏在中生代。3、中国成矿期我国处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接地区,受板块活动影响,特别是从中生代开始形成的世界两大构造活动带——古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和环太平洋构造带在中国交汇,地壳活动性大,地质构造运动具有多旋回性,多期多幕的岩浆活功和多次旋回的沉积环境导致了多次的成矿过程,形成了成矿的多期性。主要的成矿期如下:1)前寒武纪成矿期:包括早太古成矿期(38亿~25亿年)、晚太古—早元古代成矿期(25亿~18亿年)和晚元古或震旦亚界成矿期(18亿一6亿年)三个成矿期;2)后寒武纪成矿期:包括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山五个成矿期。(四)构造单元与矿产分布在一定的大地构造单元、一定的构造—岩浆带或构造—岩相带区域内,往往由于地质发育历史相近,成矿作用具有一定的共性,从而使得矿产资源在空间上表现为区域性和分带性。1、三大全球性成矿域1)古亚洲成矿域:北部,矿藏15%;2)滨(环)太平洋成矿域:东部,76%;3、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西南部,8%。2、地台成矿区地台区沉积环境相对稳定,是内生矿藏主要分布区。我国主要有三大地台,中朝准地台、扬子准地台和塔里木地台。同世界其它地区著名的地台比较,中国境内的地台面积较小,基底硬化程度不高,沉积盖层很厚。印支运动以来受周围地槽区造山运动影响,使盖层沉积发生强烈的褶皱和基底活化,并广泛有岩浆活动产生众多的断陷盆地。故我国的地台区,不仅有各种沉积矿藏,而且还有丰富多样的内生矿藏,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1)基底古老变质岩系中的沉积变质矿藏。如最重要的有鞍本、冀东的铁,云南东川和山西中条山的铜,内蒙古包头附近的铁铌稀土矿等;2)盖层沉积岩系中的多种沉积矿藏。如铁(北方“宣龙”或南方“宁乡”式)、锰(湖南湘潭、辽宁朝阳)、铝(贵州修文、河南巩县)、磷(云南昆阳、贵州开阳、湖北宜昌)、铜(云南中部)、煤(广泛分布于南方北方的石炭二迭煤系)、天然气(川中)、盐、石膏(山西、湖北、江西、四川)等。3)印支运动及其以后的构造运动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中沉积的石油、天然气、煤以及盐类等沉积矿藏。在岩浆岩活动区广泛分布的多种金属与非金属矿藏,著名的有胶东、辽东半岛的金刚石,甘肃金川的铜—镍—铂(族)矿,四川攀西地区的铁—钛—钒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铁—铜—硫矿,江西、湖南、贵州等地的多种有色金属相稀有金属,川西与江西等地的伟晶岩矿床—白云母等。3、地槽褶皱成矿带相对而言,地槽区地壳活动性大,构造运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因此以内生矿藏为主。1)地槽隆起褶邹断裂带的金属矿:我国三大纬向构造带、华夏构造体系中三大隆起带和西部河西构造带以及中部经向构造带都是金属矿富集地带,尤其是不同断裂带交汇区,矿藏资源分布最为集中。其中,深大断裂带以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为主,多形成黑色金属和重金属,浅层破碎带以中酸性岩浆活动为主,多形成有色金属;2)地槽下沉阶段的火山—沉积矿藏:有甘肃镜铁山的铁、南天山莫拉沙拉的铁—锰矿,甘肃白银厂与浙江绍兴等地的硫化物矿等;3)地槽褶皱区的山间盆地和边缘凹陷盆地的沉积矿藏,如分布于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的石油、天然气,内蒙古、黑龙江一带侏罗系和第三系的煤,都属这类矿床。二、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一)中国资源地理环境因素1、疆域辽阔,
本文标题: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42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