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及练习
文言文实词授课老师:周波命题内容大题题号考纲内容10年考点分值11年考点分值12年考点分值13年考点分值缺项13实词含义B10实3虚1古今、通假、多义310实3虚1古今、多义39实词39实词314虚词意义用法B1010虚词意义用法15筛选信息C11信息筛选310信息筛选310信息筛选316归纳要点概括中心C12分析概括312分析概括11分析概括311分析概括317分析作者观点态度C11评价3分析作者观点态度18句子翻译(句式)B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13重要实虚词、活用1033413重要实虚词、活用、介后、省略1043312重要实虚词、活用、省略、定后933312重要实虚词、活用、介后、省略9324判断句、被动句、通假字、古今异义19断句B13断句6处313断句6处3虚词的位置20鉴赏语言现象技巧D14②对比手法414①对比阅读414②炼字414②鉴赏语言现象技巧521评价内容形象及观点D14①对比阅读414②结构作用414①形象分析414①评价内容情感3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22默写名句A15文常2名句4,文1诗2词1615文常2名句4,文2,诗2615名句8选5,诗词4,文4515名句8选5,诗词4,文45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复习与练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实招秘诀一、解题步骤第一步,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对于有理解难度的实词可以借助联系旧知、语境推理、语法分析三个方法来解决。二、解题方法1.语境分析法即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义是确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所说的事和理来判定实词的含义。如:(全国卷Ⅰ)“士类益以此多之”,题目中给的词义是:称赞。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2.结构分析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3.语法分析法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语法分析包括:根据句子结构推断该词的词性或语法成分;根据语境分析该词可能涉及的文言词法现象,如文言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如:(安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要:关键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责:需要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询:询问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资:资财【解析】A项“要”字作主语,当为名词;B项“责”作谓语,当为动词;C项“询”作谓语,当为动词;D项“资”支配“生”,当为动词,不是名词,可以断定解释错误。“资”当解作“供给”,如“固大王资余兵”(《史记•项羽本纪》)。【答案】D4.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如:(全国卷Ⅰ)“远与恢素善”可以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结合语境推知为“友好、友善”之义;“尚轻侠”可联系《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句,推知为“崇尚”义。5.邻字借推法即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如:(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徒高谈虚论徒:只是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堪:胜任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纠:纠正D.卒为羁旅羁旅:寄居【解析】C项“纠”与“劾”进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答案】C6.成语对应法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如:(重庆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忍受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藏在袖里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稍微【解析】“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可推知为“忍受”义;“袖”字联系成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之义;“拜”字联系熟语“封侯拜相”,可推知为“授职”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此处解释错误;“少”字联系成语“少安毋躁”,可推知为“稍微”义。【答案】C7.古今对比法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如:(全国高考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这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8.代入检验法即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又叫作“以题解文法”。如:(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解析】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答案】D9.依形推义法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推知字义。如:“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公,指传主李若水)其中“冀得一归觐”的“觐”字,可从这个字的形旁“见”上,猜出它与“见”有关,加上其他语境因素,可以判断出“觐”是“拜见”的意思。再如“赢粮而景从”,“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120个文言文实词1、爱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例句:⑴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⑷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⑸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⑹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答案:⑴吝惜,舍不得,吝啬;⑵喜爱,爱护;⑶喜爱;⑷喜爱;⑸爱护;⑹喜爱。2、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⑥疑问副词,怎么,哪里。例句: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⑵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⑶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⑷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⑸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⑺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⑻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⑼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⑾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⒁成语“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答案:⑴⑵使……安定;⑶疑问副词,怎么;⑷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⑸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⑹安稳,安定,安全;⑺安逸,安乐;⑻使……安定;⑼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⑽疑问副词,怎么/安稳,安定,安全;⑾安逸,安乐;⑿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⒀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⒁疑问副词,怎么,哪里/疑问副词,怎么,哪里。3、被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⑦音同“披”,披散,散开。例句:⑴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⑵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记·屈原列传》)⑶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⑷项王亦身被()十余创。(《史记·项羽本纪》)⑸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⑹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⑺成语“泽被()后世”“被()发左衽”答案:⑴覆盖;⑵音同“披”,披散,散开;⑶介词,表示被动;⑷蒙受,遭受;⑸音同“披”,穿;⑹音同“披”,穿;⑺覆盖/音同“披”,披散,散开。4、倍①一倍,加倍;②通“背”,背向着,背对着;③通“背”,违背;④通“背”,背叛,反叛。例句:⑴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论》)⑵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⑶成语“倍()道而行”“乡(通“向”)利倍()义”答案:⑴一倍,加倍;⑵通“背”,违背;⑶一倍,加倍/通“背”,违背5、本①草木的根;②根源,来源;③根本、基础的东西;④本业,特指农业;⑤推究,探究;⑥副词,本来;⑦底本,版本;⑧封建社会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后起意义)。例句:⑴兵弱于外,政乱于内,此亡国之本()也。(《韩非子》)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⑶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⑷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⑸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末,指工商业;残,祸害。)(《论积贮疏》)⑹成语“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答案:⑴根源;⑵草木的根;⑶推究,探究;⑷副词,本来;⑸本业,特指农业;⑹根本、基础的东西/根本、基础的东西。6、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庸俗,浅陋;③看不起,轻视,鄙视。例句:⑴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⑵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⑶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⑷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⑸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答案:⑴庸俗,浅陋;⑵边邑,边远的地方;⑶庸俗,浅陋;⑷庸俗,浅陋;⑸看不起,轻视,鄙视。7、兵①兵器,武器;②用兵器伤害人;③军事,战争;④军队;⑤兵士。例句:⑴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⑵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⑶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⑷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过秦论》)⑸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本文标题: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及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45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