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作者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王羲之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23代表作品:王羲之的书法刻本很多,像《乐颜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行草书传世墨宝有《寒切贴》、《姨母帖》、《初月帖》等十余种。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只有二十四个字,被清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帖》之首。《兰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艺术特色: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讲究情趣的新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劲自然。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45有关“序”“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的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6写作背景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此,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这次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了一篇序文,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兰亭也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著名园林。7朗读语调第一部分:调应清新明快。第二部分:作者由和朋友的欢乐相聚联想到人生的际遇和时光的短暂,字里行间充满流连忘返的惆怅和对盛事不常的无奈。朗读时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语调由第一段的清新明快而趋于和缓。第三部分:以陈述语气朗读。8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各部分的感情基调又是怎样的?2.作者为什么说“信可乐”?3.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为“痛”的?4.作者的生死观是怎样的?与老庄的生死观是否相同?9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10各部分的内容要点(一)记叙兰亭盛况;(二)抒发人生感慨;(三)交代作序目的。内容情感乐;痛;悲。11第一部分: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活动永和癸丑暮春兰亭修禊群贤少长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1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13讨论明确文章大意1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先总叙时间、地点及集会,再叙人、地、事、乐。2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人众:群贤比至,少长咸集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14暮春之初天朗气清15崇山峻岭清流急湍16第二段所议论的问题是:死生亦大矣17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18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悟言一室内放浪形骸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欣于所遇不知老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痛览昔人兴感临文嗟悼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19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而在事过境迁之后不免感慨横生。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接着由生到死,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保有那美好的留恋。20古今文人论生死1.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人生意义来讲)2.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人生意义来讲)3.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从人生意义来讲)4.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生命规律来讲)5.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6.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坦然面对)7.庄子:鼓盆而歌(齐生死)你怎样看待生与死?21第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千古同心,千古同慨,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无限,又归结到《兰亭集》的撰集上,既点出了作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的生命也终有尽期。作者在感时之余,转为伤时。把庄子之言斥为“虚诞”和“妄作。”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忘掉生和死的界限。22多义词练习修茂林修竹重修岳阳楼修守战之具雨村修书二封修身洁行长,高修筑,修建修造,打造撰写学习,锻炼2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假舆马者……致千里致谢、致敬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兴致,情怀达到表达,表示招致24一一觞一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数量词整个把…看作一样25重要词句(一)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省主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全,都。映带(兰亭)左右(省定语)列坐其次:旁边,水边。所以游目骋怀:用来。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穷尽。26重要词句(二)夫人之相与夫:发语词。之:取独。取诸怀抱:之于。虽趣舍万殊:即使。及其所之既倦及:等到。之:动词,到达。终期于尽:到。27重要词句(三)喻之于怀:明白。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动词,看作一样。齐:动词,看作相等。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其致一也:情趣。281、通假字: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像)2、词类活用:特殊文言现象一觞一咏足以极视听之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其致一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喝酒)(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穷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作相等)(数词活用作动词,是一样的)(数词活用作动词,看作一样)29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当其欣于所遇亦将有感于斯文引以为流觞曲水晤言一室之内死生亦大矣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之)省略句(于)判断句30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十六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亦足以畅叙幽情”,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词,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31怎样看待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调所蔽,阐明他的生死观,是他性格旷达的表现;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32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二。33
本文标题:《兰亭集序》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46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