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哀郢屈原战国时期的南国楚地,产生了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这就是楚辞。这种新兴的诗体,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当时而言,它在《诗经》衰微了近两百年之后,以新颖的诗体和独特的诗风重振诗坛;就中国文学史来看,它开浪漫主义文学之源,奠定了富于象征的同时长于表现个体思想感情的浪漫文学的地位。作者介绍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楚王同姓贵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因政治革新计划触犯了贵族保守势力的利益,因而为同僚谗毁,被怀王疏远,被两度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兵攻破楚国郢都,屈原满怀悲愤,自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年表宣王27年出生,戊寅年。寅月。寅日怀王元年,16岁,张仪相秦王六年,21岁,齐楚结盟。十年,25岁,为王左徒。作《橘颂》十一年,26岁,楚为纵长,与秦抗争十二年,东使于齐。秦惠王患之。十五年,被王疏远,任三闾大夫。十六年,作《离骚》,秦诈许商於之地六百里。齐楚绝交。十七年,诈许事败露,攻秦,大败。复启用屈原。出使齐国。十八年,秦复亲于楚。十九年,任三闾大夫。二十四年,秦厚赂楚,楚往迎妇,背齐而合秦。二十五年,40岁,秦楚盟于黄棘,至汉北。屈原避难二十六年,作《抽思》《思美人》二十八年,秦与三国共伐楚。次年破楚军,取重丘。楚质太子于秦。三十年,怀王入秦。秦劫持怀王入咸阳。顷襄王即位。46岁,作《离骚》。秦大败楚。顷襄王二年,迁屈原于陵阳。作《远游》。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楚绝交。顷襄王六年,秦楚交战,楚求和。顷襄王七年,楚迎妇于秦。顷襄王十一年,56岁,作《哀郢》十二年,作《涉江》十四年,作《怀沙》十五年,楚与秦晋、燕伐齐。《渔父》《卜居》十六年,作《惜往日》,自沉汨罗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楚国具有统一中国的实力。文本结构思考:“哀郢”的感情内涵是什么?“郢”的历史内涵•楚国曾经先后在丹阳和郢建都约八百年。•自公元前704年至公元前278年秦灭楚,历时411年,楚共有二十个帝王在此即位。•郢都是发展到高峰时期的楚文化象征。《哀郢》不是一种“黍离”之悲•一般认为,《哀郢》的成书时间是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克郢都以后。所谓“哀郢”,一般人认为是哀悼郢都沦亡的意思。•清人王夫之《楚辞通释》说:“哀郢都之弃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离散,顷襄王之不能效死以拒秦,而亡可待也。”•马茂元《楚辞选》则认为:“王夫之认为屈原曾经谏阻顷襄王迁都陈城,虽无史实可证,但郢都破围时,屈原恰巧回到郢都,郢都城破,他和难民一同逃出,独自南下沅湘,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郭沫若更是坚信不疑:“《哀郢》,毫无疑问是顷襄王二十一年,郢都破灭于白起时所作。”《哀郢》实际反映了思乡之痛姜亮夫曾提出:“亡国之痛”这种说法从题目来看也讲得通,但不是事实。诗中所谓的离乱,实际上是楚国的内乱。被逐之后,九年不复,作为政治家的屈原彻底丧失了回到政治中心的希望。因此,哀郢之哀,小而言之,是哀叹美好的政治愿望的失落。远离郢都这个中心,使得自己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变得遥遥无期,因而愤懑绝望。哀郢之哀,大而言之,是对楚国前途,楚文化前景的一种悲哀。《哀郢》中的故乡之思楚本是在长江中游湘江流域活动的一支民族。战国初期,楚国扩地千里:北接韩魏宋齐,西有黔中,巫郡与巴秦为邻,南至苍梧与百粤为邻,东至海滨。战国诸雄当中,楚版图最大,人口最多,最为富庶。楚国在江淮一带的南方,气候湿热,多山林湖泽,物产丰富,风光秀丽。楚文化保留了较多的远古传统,信神鬼,重祭祀。“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以乐诸神。”(王逸《九歌序》)屈原将郢都作为楚文化的中心来崇仰。《哀郢》中的故乡之思•和春秋战国时期大多数的政治家相比,屈原的故乡观念与众不同。孔子、商鞅、惠施、苏秦、张仪等人都曾离开生地,到异国为官。而独有屈原宁死也不愿离开故土。•《橘颂》是屈原早年的作品,全篇托物咏志,通过对橘树形象的刻划表现了诗人对高尚志趣的追求和不从流俗的坚贞性格。一再称颂橘树“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特性,更是诗人忠于楚国,热爱乡土的深刻写照。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氲宜修,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阔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哀郢》的文本结构文句、意象及情境《哀郢》的文句疏通『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经全图』“上洞庭而下江”出洞庭湖而顺江东行。《哀郢》情感表达方式1、登高“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坟的本义:大的土堆或河堤。•《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汝坟”指汝水的大堤。•《礼记·檀弓》:“古者墓而不坟。”•《史记·文帝纪》:“不治坟,欲为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坟,墓也。从土,贲声。”•这里的“大坟”指高大的土堆或高高的大堤,登之可望远。•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说宋国很远?踮起脚尖便可以望到啊!)•《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走到那青青的山顶,眺望远方的老父亲)•王粲《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沈约《临高台》:“高台不可望,远望令人愁。”•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苏轼《念奴轿·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哀郢》情感表达方式2、临水感怀•临水感怀,是一种传统的抒情情境。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诗经》的诗篇有许多临水感怀的例子。屈原熟谙中原文化,楚地多山水,因而作品《湘君》《湘夫人》《涉江》《渔父》当中不乏临水感怀的例子。•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湘夫人》临水感怀江湖上的漂泊:去故乡、出国门、发郢都、望长楸、顾龙门、上洞庭、下江、去终古之所居。漂泊无依的情感:轸怀、太息、怊恍惚其焉极;心婵媛而伤怀;洋洋而为客、心挂结而不解;思蹇产而不释、灵魂欲归、哀故都之日远;心不移之长久兮;忧与忧其相接;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诗歌意象1、破败的故都•夏之为丘,两东门可芜2、流离失所的人民•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3、盼归的诗人•哀见君而不再得•何须臾而忘反•冀一反之何时•何日夜而忘之4、狐、鸟•其中,盼归的诗人意象反复出现,营造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抒情氛围。语言熔裁虚词的大量使用叠音词的反复使用同义成分的大量使用虚词的大量使用•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鼂吾以行。•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虚词的作用•虚词如“而”“兮”“以”“之”,分布在句首、句中和句尾,有的直接表达语气,有的作为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有的作为结构助词。这些词语,使原来僵直的诗句变得感情外溢,使语气深婉悠长。•尤其是其中的“兮”字,是带有楚地语言特征的语气词。和《诗经》当中的“兮”相比,出现频率极高,且在表情之外,起到了调节节奏的作用。使得楚辞这种不押韵,不合乐的诗歌产生了内在的韵律感。(林庚)•节奏:3-2,3-2叠音词和连绵词的使用涕淫淫、忠湛湛、瞭杳杳、惨郁郁、心婵媛、蹇侘傺、怊荒忽、忽翱翔叠音词的表达效果•《诗经》里面也有大量的叠音词。叠音词的大量使用,使得语义加强,音声和谐。•“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余矣。”——《文心雕龙·物色篇》同义成分的大量使用•离开郢都:东迁、就远、流亡、行、去闾、来东、去终古之所居•去故乡、出国门、发郢都、哀故都•心里矛盾难舍:容与、望长楸、顾龙门、心婵媛、心絓结、不解、思蹇产、不释、灵魂之欲归、西思、心不怡、惨郁郁、蹇侘傺、含慼•前路渺茫:怊荒忽、洋洋、眇•漂泊在江湖:顺风波、凌阳侯、过夏首、从流、下浮、上洞庭、背夏浦、当陵阳、南渡同义成分的作用•首先避免了简单重复带来的沉闷单调感;•其次,同义成分在文中的大量使用,使得文字如同精心编织的锦缎,纹理细致。文章因而细腻低回,产生缠绵悱恻的美学风格。这种表达方式后来被诗人杜甫、李商隐、辛弃疾所效仿。《哀郢》的艺术成就一、深沉挚烈的乡土情思泽被广远;二、缠绵悱恻写作风格影响了后来的杜甫、李商隐、辛弃疾。乡愁情结•“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席慕容《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由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卞之琳《乡愁》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虽说是千山万水的相隔罢,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唱。偶然间忆到了心头的,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只是故园旁边的小池塘,萧风中,池塘两岸的芦与荻。讨论会1、举例说明,后代文学作品中“临水感怀”情境。2、举例说明,后代文学作品中的“登高”情境。3、《庄子·徐无鬼》中说:“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不亦去人滋久,思人滋深乎?”这一段讲的是流放之人心境,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感体验,请谈谈。4、有人说:乡愁是“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就你来看,乡愁是一种负面还是正面的情绪?
本文标题:大学语文14哀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68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