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李白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它直接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歌咏的题材,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某种议论或见解。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王勾践破吴归•一首怀古之作,诗人南游吴越时所写•勾践灭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37年灭吴。•本诗选取了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一、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说明什么问题?答: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衣锦还乡)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纵情欢乐)这表明越王已经把苦难和屈辱忘记,而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重点鉴赏: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战士还家尽锦衣•镜头一•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们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宫女如花满春殿•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花朵儿一样的美人,站在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慨?答: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句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人生盛衰无常的感慨。只今惟有鹧鸪飞战士尽锦衣宫女满春殿惟有鹧鸪飞忘记过去,陶醉于胜利,必然使胜利化为乌有!对比昔日繁华——今日凄凉——写法借鉴: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三)、诵读并理解内容。越中览古(起)述历史事件:勾践破吴归。(带着胜利的喜悦)(承)第二句描述越军胜利者姿态(骄傲)第三句写王宫繁华欢乐的景象(荣华)(转)第四句写眼前凄凉景象。(凄凉)昔盛今衰对比比较阅读比较: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苏台①览②古》旧苑③荒台杨柳新,菱歌④清唱⑤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⑥。①苏台:即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②览:观览。③旧苑:指苏台。苑:园林。④菱歌:东南水乡老百姓采菱时唱的民歌。⑤清唱:形容歌声婉转清亮。⑥吴王宫里人:指吴王夫差宫廷里的嫔妃。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用了对比手法。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旨。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朱雀桥旁、乌衣巷里曾一度是高门望族的聚集之处,如今时过境迁,昔日繁华已如落花流水不复存在。•全诗抒发的是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诗人选用了意蕴深刻的意象:野草、斜阳等。•其中最具匠心的是“飞燕”的形象,燕子彼时飞入侯门,如今那侯门深宅已成了百姓家,飞燕成为历史的见证人。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兴亡的咏叹——咏史诗•就古迹,怀古人,咏古事,抒写对前人优劣得失的褒贬,对天下治乱兴亡的见解,有的还寄托着自己的身世怀抱。•往往题为“咏史”、“怀古”、“览古”、“××古”有的干脆以历史地域或人物为题。鉴赏咏史诗三步曲1、鉴赏步骤: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即怀什么古→作者怀古的态度情感→怎么怀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体悟意图、领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手法)答题方法:寻找连接点;归类,探求主旨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这是最基本的。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赏析:1、怀什么古——首联和颔联写景,点出了丞相祠堂(古迹),通过描写祠堂、柏、碧草、黄鹂等景物,并用“自”和“空”,营造了寂寞悲凉的意境氛围。颈联和尾联叙事抒情,写了关于诸葛亮(古人)的三顾茅庐、平定天下、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2、作者的情感态度:(同病相怜型)诗人借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表达对其的称颂、崇敬、仰慕之情,同时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借此抒发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3、艺术手法:首联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颔联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颈联、尾联用典。颈联、尾联用典。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赏析: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3、艺术手法: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课堂练习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1)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本文标题:越中览古整理版剖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6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