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宣传企划 > (泄露天机)2015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全国卷)
-1-2015年高考泄露天机历史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这里描述的是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1.C【解析】材料中的“一个王室”、“宝塔式的几级封君”、“一个地域的世袭统治者”等信息表明,这里的描述符合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故选C项。2.据《礼记·乐记》载:“武王克殷,反商……下车而封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后人称为“下车佳政”。由此可见,分封“杞、宋”两国A.扩大了西周的疆土B.旨在表彰大臣功勋C.维护了边疆的安定D.利于缓和社会矛盾2.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下车佳政”体现了周武王的“德政”,因而被赞誉为“佳政”,这可以缓和灭商后所带来的社会矛盾,D项正确;“杞、宋”两国都不在边疆地区,故A、C两项错误;“杞、宋”两国都是前代贵族受封,而不是大臣受封,B项错误。3.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A.周天子已丧失“共主”地位B.诸候间的争霸战争日趋激烈C.宗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D.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3.C【解析】先秦宗法制下无论周天子还是诸候的君主地位都是嫡长子来继承,材料中的“弑君、逐君”现象说明宗法制所形成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了破坏,也就是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坏,C项正确。4.“秦国在征服六国的同时,就要使秦文化也征服关东诸国的文化。因此,秦朝采用了相关的有效制度,来保障秦国对六国的文化影响。”材料观点说明A.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融合B.焚书坑儒保障了文化专制C.郡县制加强了文化的统一D.郡国制实现了文化的征服4.C【解析】材料中征服关东诸国并保障秦文化的影响,显然是针对地方管理而言的,因而强调了秦朝郡县制对当时文化统一的作用,C项正确。5.据记载,唐德宗建中二年规定:“给事中(唐代官职名)……分判省……凡是诏敕有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材料说明“给事中”的设立A.杜绝了皇帝权力滥用B.削弱了丞相的决策权C.有利于预防决策失误D.实现了中央权力制衡5.C【解析】材料反映了给事中可以将皇帝诏令中有不当的决策可以奉还,因而有利于预防决策的失误,C项正确;奉否定不当的诏令虽然有利于制约皇帝权力的滥用,但并不能“杜绝”,A项错误。6.“科举制在形式上初步实现了平等竞争,为大批的社会下层人士提供了一条凭个人努力而入仕为官的途径。”材料主要说明了科举制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实现了社会阶层平等-2-C.加强了中央政府执政力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6.A【解析】材料中的“下层人士”“入仕为官”说明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参政的平等,但不能说明社会阶层平等,B项错误;C、D两项虽是科举制的积极作用,但与材料的主题不符。7.宋代,地方长官没有正式的特定设置,而由临时差遣的中央官担任,所以地方官多是“以某官知某州(府、县)事”,意思是“暂去管某州某府某县的事”。这说明宋代A.注重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B.地方管理体制日趋混乱C.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加强D.地方自治权力有所增强7.C【解析】据材料中的“临时差遣的中央官担任”信息,可知宋代地方官都是直接隶属于中央,这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正确;由中央官员暂时去管理地方,这会导致官员不去尽心办事,不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A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地方管理混乱,只有说明地方权力受到最大的限制,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并非是地方自治权力的问题,而是地方官的隶属问题,D项错误。8.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A.已经威胁到皇帝权力B.拥有了一定的行政权C.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D.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8.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分六部。从题干材料可知,张居正时以六科监察六部,使六部实际上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内阁权力形同原来的丞相。分析各选项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意不符。9.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等。下列对这些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劝告统治者要以农为本B.商业发展有利于农业发展C.认识到物质对思想的影响D.主张重农抑商、重本抑末9.D【解析】材料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说明C项正确;“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说明A项正确;“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电;劝者,所以(本业)起”说明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思想,故D项错误。10.《唐律疏议》中规定:“口分田,谓计口受之,非永业及居住园、宅。……卖一顷八十一亩,即为罪止。”此规定A.确保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B.防止了农民卖地逃税C.杜绝了地主强占农民土地D.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10.D【解析】材料规定禁止农民出卖口分田的土地,这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的发生,D项正确;唐代的均田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并非农民土地所有制,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民卖地是为了逃税和豪强占农民的土地,B、C两项不符合题意。11.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据宋史专家周宝珠研究,熙宁十年(1077年)县以下税收单位有1013个,元丰末(1085年)有正式市镇1871个。这表明宋代A.城市化不断发展B.行政区划不断调整-3-C.农村草市发展迅速D.财政收入大量增加11.C【解析】镇起初是作为军事据点兴建的,从北宋中期起,政府在多数情况下把设置镇的标准,从军事重要性转向商业上的考虑。“镇”就由原先的军事戍地,变成了农村集贸市场名称,一直延续至今。材料中的“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从北宋开始,政府在县以下重要的农村集贸市场设镇,同时设立“监镇官”,负责维持市镇的日常社会秩序并管理商业活动。12.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A.制瓷业开始兴起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12.B【解析】从材料中的“挟其技能以食力者”可知,是出现了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故选B项。制瓷业早在唐代以前就兴起了,A项错误;景德镇虽是瓷都,但也还有其他行业,不可能全员参与瓷器生产,C项错误;材料只说明了从业情况,并没有说明对市场的占有情况,D项不符合题意。13.“直到汉武帝时期……发现铸钱和煮盐对国家赋税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催生了在中国历史上时断时续实施了长达2000余年的‘盐铁官营’政策。”这一政策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B.有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解决了国家赋税的问题D.催生了富商大贾的出现13.A【解析】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的措施,盐铁官营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主要是抑制商人势力,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该政策主要是抑制商人发展,对小农经济发展效果不明显,故B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14.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评论说:“后代人们,由其实现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的区别应该是A.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B.吸纳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C.是否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D.在儒学地位确立过程中的作用14.C【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和朱熹二人的思想都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都吸纳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都在儒学地位确立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故A、B、D三项为两者的共性。董仲舒的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而宋代不存在地方割据问题,故C项为两者的差异。15.西晋傅咸说:“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与此相关的发明是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15.A【解析】“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可以得出为造纸术,故A项正确;印刷术开始于隋朝,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指南针与材料描述不符,故C项错误;火药与材料描述也不相符合,故D项错误。-4-16.唐节度使冯宿上奏章说: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的百姓都用刻版印刷日历,在市上售卖。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有颁布新历书时,这些印好的日历已满天下皆是。这说明唐代A.各地商品种类繁多交易频繁B.人们可在城市随意买卖日历C.雕版印刷术已经在民间流行D.雕版印刷技术已经十分成熟16.C【解析】材料中“刻版印刷日历”“印好的日历已满天下皆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技术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故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反映主旨;B项材料中没有反映;D项论述的是技术。17.2015年是中国传统的“羊”年。下图是羊字的各种写法演变,下列对于中国古代汉字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B.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C.由表音文宁向象形文字转变D.难以适应信息快速交流的需要17.A【解析】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故A项正确;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说法绝对;材料中图示展现的是由象形到表音;故B、C两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明显错误。18.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吴歌)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A.明清异端思潮的影响B.散曲等艺术形式的兴起C.国家分裂,民族融合D.宋明理学对人性的压抑18.D【解析】材料主要提及宋明理学中压抑人性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异端思潮的影响”出现应该是明朝以后,故A项错误;散曲等艺术形式的兴起应该是元朝,故B项错误;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是宋词产生的背景,不是材料中反映“吴歌”曲调变化的主因,故C项错误;宋代理学兴起,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压抑了人的个性,“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正式这种心境的反映,故D项正确。19.有西方学者在论述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时说:“西方国际关系的观念与传统,同中国以父系为主、在天子统治下的宇宙伦理观念、政治制度两者之间,必然发生冲突。”此观点A.正确说明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B.主要是为英国的侵略行径做辩护C.正确揭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冲突D.回避了英国所发动战争的侵略性19.D【解析】据材料观点可知,作者以两种文明的差异来说明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尽管体现了以文明史观来分析历史问题,但回避了英国所发动战争的侵略性,因而没有正确揭示两种文明间冲突的原因,C项错误,D项正确;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材料并没有说明,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刻意地粉饰英国发动战争的原因,B项错误。20.咸丰八年(1858),中英签订《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明确规定:凡进口洋货均得享有子口税之特权,税率为2.5%,若系从价货物及进口豁免关税的货物(除金银、外国银钱、行李)时,每值百两抽二两五钱,纳子口税后,可免征其他内地税;其货主为洋商。条约的签订A.一定程度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B.杜绝了列强在华贸易走私C.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提供了国内市场-5-D.有利于扩大洋货在中国内地的贸易范围20.D【解析】“每值百两抽二两五钱,纳子口税后,可免征其它内地税;其货主为洋商”的信息说明关
本文标题:(泄露天机)2015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全国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77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