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6届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中国外交
50年代开拓外交新局面50年代中后期60年代末70年代外交重大发展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单元结构新中国外交(基础)(突破)(调整)(困境)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被称为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国家利益(根本)国家性质国家力量国内外形势认识:弱国无外交;国际地位来自国家实力;【高考考点】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2、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1、背景:国际形势(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国家利益:巩固政权、保卫和平、捍卫主权、打破封锁国内形势:(包括2、3)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2、内容(1)总方针:(2)具体政策:方针内涵作用“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3、成就: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1)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2)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双边关系条约,是中苏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一个平等条约。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改变半殖地位,在交往中独立自主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独立与主权,奠定平等外交关系的基础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使新中国不致孤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难点突破一:正确认识三大外交政策】1、区别三大外交政策各自解决的问题“另起炉灶”解决的是怎样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解决的是如何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对“一边倒”的正确认识“一边倒”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无条件地倒向苏联一边,而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相反,在实行这一政策时,仍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还从苏联手中收回了特权。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两大阵营的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和封锁政策从目的看: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的原因从国家性质看: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中苏意识形态相同:中苏两国都是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革命的,在革命成功后又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充分说明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使两国无论在国际事务中,还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都轻易地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相矛盾吗?为什么?“一边倒”外交方针,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二者并不矛盾。后来,苏联的一些不友好做法就遭到中国抵制。注意:“一边倒”方针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提出,是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所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相适应的,在维护国家利益,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企图,增强中国的政治经济实力和国防安全等方面都曾起过积极作用。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典型例题1】(2009广东文基,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B.另起炉灶C.不结盟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典型例题2】1950年7月7日周总理签发了任命韩光为大连财产接收委员会首席代表的《任命通知书》,以备接收苏军从旅顺口海军基地撤退以后移交的一切代管或租用的财产。此任命书签发的主要背景是()A、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B、新中国正式与苏联建立了新外交C、朝鲜战争爆发后加强大连防务的需要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提升训练一】1、(2010广东文综,18)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邮件种类计费单位(每10克)邮资(元)航空亚洲各国0.32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0.48西欧各国(捷克转)0.48西欧各国(香港转)O.80其他各洲O.80A.香港已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D.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提出:2、目的:3、内容:4、意义: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标志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难点突破二:正确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与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的的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大外交政策目的内容影响2、特点:(1)包容性:可适用于不同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可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问题,也可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问题。(2)开放性:它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的时期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与丰富。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维护独立自主和主权为主超出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差别注重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差别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巩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独立【典型例题3】(2013吉林调研测试)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家局势。”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提示了国家对外关系的本质特点B、消除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C、突出了国家平等与和平的愿望D、避免了国家之间关系的恶化【提升训练二】1、(2014年广东卷18)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放弃“一边倒”政策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2、(2007广东卷,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朝鲜停战后,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日内瓦会议(1954年)(1)背景:(2)目的:(3)成果:(4)意义:2、万隆会议(1955年)(1)背景:(2)目的:(3)概况:(4)意义:【难点突破三:“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和“异”的含义】1、“同”:A、共同经历: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B、共同任务:反殖、反帝和反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C、共同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2、“异”: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水平等【典型例题4】(2005年全国卷)……1955年,在这里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4)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0分)异: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不同。同: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5)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背景: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作用:促进会议取得成功。(6)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的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4分)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提升训练三】1、(2014年四川卷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2、(2011·江苏单科·10)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3、(2010福建文综卷)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A.睦邻友好B.战略结盟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难点突破四: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特点】1、革命性:(1)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从其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一边倒”及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明显的体现。3、平等性:建国初的外交方针与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典型例题5】(2014湖北百校模拟)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利比亚总统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等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在当时的突出意义在于()A、有利于团结第三世界反对大国霸权B、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阵营内部的团结C、有利于推动中美、中苏关系的改善D、顺应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
本文标题:2016届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中国外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89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