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8高考文言虚词复习(三)
文言虚词复习(三)“且”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1.并列关系,并且。且①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2.递进关系,而且,况且。(一)用作连词。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③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石钟》)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3.表让步关系。尚且,还。①不出,火且尽(《游褒》)②且为之奈何(《鸿门》)1.将,将要。(二)用作副词。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2.暂且,姑且。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且(一)连词1、并列关系2、递进关系3、让步关系(二)副词1、将要2、姑且,暂且(三)且夫:况且,再说且•一、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吾攻赵,旦暮且下•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BCEF(A姑且B将要,马上C将要,马上D尚且E将要,马上F将要,马上)二、判断“且”在文中的意义。“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1、副词,暂且2、连词,并且3、副词,将要4、连词,表并列5、连词,尚且“若”①视之,形若土狗(《促织》)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húsù,意思是指恐惧得发抖,恐惧颤抖的样子。)若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1.第二人称,“你”“你们”。(二)用作代词。(一)用作动词。像,好像。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三)用作连词。表假设,如果。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若一、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②视之,形若土狗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④天若有情天亦老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C(①如,像②如,像③假如④假如⑤你⑥像,如⑦及,比得上⑧你)二、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1、连词,如果2、代词,这样,这,如此3、动词,像,如,4、代词,可译为你5、连词,或、或者6、助词,放在开头,“至于说……”“所”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①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用作助词。后加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所(一)用作名词,处所,地方。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所以】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为……所】表示被动。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所谓】所说的。•所(一)用作名词,“处所”“地方”。(二)用作助词,“所”+动词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三)所以:1、表凭借2、表原因(四)为……所……,表被动。(五)“所谓”,所说的,所认为的。【所】•一、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CD(A地方B助词,与“为”合起来表被动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D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二、判断“所”在文中的意义。•“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1、可译为……的原因•2、表示被动•3、“所+动词”结构,“所居位”指“所居之位”•4、“所+动词”结构,说的话•5、“所+动词”结构•6、可译为用来……,……的方法“焉”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②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焉①且焉置土石(《愚公》)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一)用作兼词。“于之”(二)用作代词。“他”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②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三)疑问副词\代词“哪里”“怎么”。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四)语气词。③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④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①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石钟》)(五)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焉】一、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AF(A词尾,…的样子B之,他C哪里D兼词,于之E语气助词G词尾,……的样子)•二、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1、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2、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3、代词,可译为“哪里”4、句末语气助词,不译5、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6、句末语助,可译为呢7、代词,可译为他们“也”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1.表示判断语气。●也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过秦》)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3.表示肯定语气。语气词。(一)句末,表判断、肯定、反问、感叹等语气。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②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5.表示感叹语气。(二)、句中语气词。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也】•一、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两项是()•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二、AB(A助词,表判定语气B助词,表判定语气C表停顿D助词,表疑问语气)练习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2)是说也,人常疑之。3)苟政猛于虎也!4)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5)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判断停顿感叹反问祈使•二、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1、助词,句中表停顿•2、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3、句末语助,表祈使语气•4、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5、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与”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1.和,跟,同。●与(一)用作介词。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2.给,替。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3.比,和……比较。①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勾践》)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二)用作连词。和,跟,同①生三人,公与之母(《勾践》)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1.给予,授予。①失其所与,不知(《烛之》)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2.结交,亲附。(三)用作动词。吾与点也(《侍坐》)3.赞许,同意。然则废衅钟与(《齐桓》)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四)通假。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与(一)介词1、和,跟,同2、替,给3、比,与……比较(二)连词,和,跟,同(三)动词1、给予2、结交,亲附3、赞成,同意(四)通“欤”,语气词(五)孰与:与……比,哪一个……【与】一、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去时里正与裹头。•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E.微斯人,予谁与归•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答案:DF(A替B连词,和C动词,亲附,结交D语气助词,表疑问E介词,和,跟F语气助词,表疑问)二、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其2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3与也,应使众4与其事,5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6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7与?1、动词,译为赞许2、介词,译为和3、动词,译为对付4、动词,译为参与5、动词,译为结交6、动词,译为帮助7、语气助词,表疑问“则”①项王曰:“……”则与斗卮酒(《鸿门》)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1.表承接关系。译为“就”“便”。●则(一)用作连词。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2.表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二)用作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论语》六则。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三)用作名词。以身作则。2.准则,法则。【则】•一、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AC(A就,承接连词B乃,是就是C就,承接连词D转折连词)•二、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1、用于判断句,译为“就是”,“是”•2、连词,让步关系,译为“倒是”•3、连词,假设,译为“那么”“那就”“就”•4、连词,表承接,译为“就”“便”“者”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触龙》)②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东西、事情)”。●者(一)用作助词。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2.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3.语气助词,表停顿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本文标题:2018高考文言虚词复习(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99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