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006校重點課題推進福州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問題研究林善煒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產業競爭問題已經成為各國經濟政策的焦點和重心。不僅許多發展中國家主動運用產業經濟學的原理、方法和結論來確定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和制定產業政策,把注意力從促進總量平衡和總量增長轉向結構優化上來,從結構變化中求速度、求效益,而且許多發達國家為優化其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增強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也紛紛拋棄其不干預政策,以國家的力量干預和插手產業經濟活動。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引入產業經濟分析理論,到80年代末頒佈和實施第一部國家產業政策,產業結構和產業政策研究逐步走向成熟,並一直成為政府和學界關注與研究的重點問題,產業政策也逐步成為核心經濟政策。在21世紀初葉,福州市面臨著國際產業結構大範圍加速調整的外部環境,內部將在改革和發展中迎來工業化過程中經濟和社會結構變動最為劇烈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內,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合理化和高度化的任務尤為迫切,需要我們在挑戰中抓住寶貴機遇。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一般理論產業結構即產業間的關係結構,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之間的比例關係及其變化趨勢。產業的形成、發展及其變化主要受技術進步和消費需求的影響,產業結構的演變正是這兩者共同作用的主要結果。縱觀世界各國工2業化的進程,技術革命引起了產業革命,形成了新的社會分工,由此推動產業結構的變化。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使第二次產業獲得了發展的空間,19世紀電子和微電子技術革命,則大大加快了工業化的進程,尤其是20世紀初電子電腦的推廣應用,不僅使第二次產業的發展實現了飛躍,而且以資訊服務為特色的服務業(第三次產業)迅速崛起,產業發展要素迅速向第三次產業轉移,第三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進步引起產業結構的演變是按照一、二、三產業順序推進的。新興產業的出現、傳統產業的改造和落後產業的淘汰循環往復,即是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一)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伴隨著國民收入水準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將發生相應的變化,這種變化具有明顯的規律性。總體而言,產業結構的重心具有農業—輕工業—基礎工業—重加工業—輕重結合高技術加工業—1.三次產業結構變動的一般趨勢由於產業間產品附加價值的差異以及由此帶來的相對收入的差異,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人均國民收入水準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又向第三產業轉移。社會資本分佈的重心也逐步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與勞動力和資本在三次產業間轉移相適應,三次產業間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也發生相應的變化,第一產業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比重由快速上升逐步較為下降;第三產業則歷經上升、徘徊、再上升的發展過程,逐步成為國民經濟中最大的產業。產業結構的重心明顯地按一、二、三次產業的順序轉換,反映了產業結構演化的一般趨勢。3對上述演化規律首先作出經驗性概括的是英國經濟學家C.G.克拉克。在《經濟進步的條件》一書中,他搜集和整理了二十幾個國家總產出和各部門勞動投入的時間數據,通過統計分析揭示了經濟進步過程中產業部門結構變化的一般規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在繼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搜集和整理了20多個國家的龐大數據,從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在產業間的分佈入手,對伴隨著經濟增長中的產業結構變化作了深入的研究,從而更全面、更深入的驗證三次產業的演化規律。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世界銀行前副行長H.B.錢納裏等人則研究了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的產業結構演化規律。[1](1)工業化前的準備階段,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300美元以下。這一階段是一個國家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階段,是產業結構由落後農業為主的傳統結構向工業化結構的轉變時期。由於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尚未能穩定地形成較高的積累率,從而基本上沒有形成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以及具有出口競爭能力的主導產業。因而,傳統農業與現代工業的二元經濟結構特徵十分明顯。(2)工業化的實現和經濟高速增長階段,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一般在300~2000美元區間。這一階段是產業結構發生劇烈變動的時期,也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階段。這一階段的產業結構變化特徵為:第一產業比重迅速下降,農業勞動力向第二和第三產業轉移;第二產業高速增長,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最大比重;產業結構已逐步實現高度化,最主要的標誌是具有出口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形成並帶動著整個經濟的高速增長;第二產業內部結4構的變化也在加快,處於結構高變化率時期,重工業一般占較大比重。這時,二元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現代工業已占主要地位。這一時期產業結構的更新已進入良性迴圈軌道,進入高增長—高收入—高儲蓄—高投資—高增長的良性迴圈,並能夠較順利地形成國民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3)工業化後的穩定增長階段,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2000美元以上,有的達3000美元以上。經濟增長出現較平穩的趨勢,經濟波動乃至經濟震盪的衝擊減弱,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迅速上升,甚至超過第二產業;第二產業內部的資本密集型產業比重逐步下降,知識密集型產業比重迅速上升,反映當代科技進步的產業成為主導產業;二元經濟結構特徵基本消失。2.工業結構變動一般規律自18世紀60年代英國產業革命開始,工業在迄今為止的近兩個半世紀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各國經濟發展與工業化進程越來越緊地結合在一起。因此,人們往往把經濟發展過程稱為“工業化”過程。工業結構水準的高度化,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由以輕工業為重心演化到以重工業為重心的產業結構狀態。這就是所謂的重工業化。早期的產業技術革命,首先發生在紡織工業等輕工業領域,使輕工業得到了快的發展,成為工業發展的主導產業。隨後,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不斷上升。重工業主要包括冶金和機械工業。在一些工業化國家,重工業化率提高的過程,主要是靠機械工業支撐的。機械工業份額的急速上升,又與該工業的產品結構中汽車、家用電器的急劇膨脹有關。如美國的汽車工業是其經濟的三大支柱之一,直接和間接地吸收了美國約520%的勞動力;日本汽車工業的產值在20世紀80年代初也已占到機械工業總產值的30%以上,至於家用電器工業,其發展勢頭更是世人皆知。在重工業化率提高的同時,伴隨著的是輕工業在製造業中的比重縮小,如紡織工業、食品工業等。目前,各發達工業國家製造業結構中,重工業化率一般都在60~65%的水準,而且已呈現出相對穩定的趨向。這說明支撐機械工業、從而支撐重工業化率提高的耐用消費品工業,在耐用消費品基本普及之後,也有可能使重工業為導向的結構高級化過程趨於停滯。二是在工業結構重工業化的過程中,整個工業結構由以原材料等基礎工業為重心向以加工工業為重心演變。這就是所謂的“高加工度化”。這種變化意味著,在原材料工業發展到一定水準後,加工組裝工業的發展要大大快於原材料工業的發展。也就是說,工業化的進程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以原材料工業為重心的發展階段;二是以加工組裝工業為重心的階段。這一趨勢表明:工業增長對原材料的依賴性到了一定程度之後會出現相對下降的趨勢。同時也表明,大國經濟特徵的國家在經濟發達之後,產業鏈會自動拉長,生產結構呈現層次化,中間產品產業在總產出中的比重會上升,結果是產業的附加價值率提高了。因此,高加工度化也是反映產業結構高度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三是隨著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科學技術逐步成為最重要的工業資源,工業結構的演變出現了技術集約化的趨勢。在工業化初期,工業資源結構傾斜於勞動力,因為這時期在工業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的輕工業特別是紡織業需要佔用和消耗大量的勞動力。因此用現代經濟標準來看,工業結構中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時,在國際競爭中必定是處競爭劣勢的產業結構。在6工業結構趨向重工業化時,由於鋼鐵、石油、有色金屬冶煉、煤炭及原材料工業的發展,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而工業結構是以資本密集為主的。隨著工業結構的高加工度化,技術(知識)又將成為工業資源結構中最重要的因素,工業結構將進一步表現出“技術(知識)密集化”趨勢。這種趨勢不僅表現為工業將採用越來越高級的技術、工藝和實現自動化,而且表現為以技術密集為特徵的高技術工業興起。因此工業化從資源的變動看,可以概括為從勞動密集型為主→資金密集型為主→技術密集型為主的結構演變。(二)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容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就是伴隨著技術進步和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不斷淘汰衰退產業,加強傳統產業的高新技術改造,實現主導產業的合理轉換,扶持和引導支柱產業和新興戰略產業,提高產業結構作為資源轉換器的效能和效益的過程。產業結優化,一般包括產業結構高級化和產業結構合理化兩方面的內容。1.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結構高級化主要是指產業結構從低水準狀態向高水準狀態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根據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具有如下幾個特徵:(1)產業結構的發展順著第一、二、三產業優勢地位順向遞進的方向演進。(2)產業結構的發展順著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分別佔優勢地位順向遞進的方向演進。(3)產業結構的發展順著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產業方面演進。(4)產業結構的發展順著低加工度佔優勢地位向高加工度佔優勢地位方向演進。7衡量產業結構高級化的主要標誌是:(1)標準結構法,即將一國的產業結構與世界其他國家產業結構的平均高度進行比較,以確定一國產業結構的高度化程度。(2)相似性係數法,即以某一參照國的產業結構為標準,通過相似性係數的計算,將本國的產業結構與參照國產業結構進行比較,以確定本國產業結構高度化程度的一種方法。(3)高新技術產業比重法,即通過計算和比較不同年代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銷售收入等)在全部工業中的比重,可以衡量產業結構高度化的程度。2.產業結構合理化產業結構合理化主要是指產業與產業之間協調能力的加強和關聯水準的提高,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產業之間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種不同於各產業能力之和的整體能力。這種產業結構合理化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各產業之間在生產規模上的比例關係,諸如第一、二、三次產業之間的均衡;生產資料生產同消費資料生產之間的均衡;基礎設施同製造業之間的均衡,能源、原材料工業同加工工業之間的均衡等。二是產業之間的關聯作用程度。產業之間的關聯作用程度越高,產業結構的整體效應越大,從而產業結構也越合理。選擇產業結構合理化是以資源在各產業部門的合理配置為基礎的,它意味著產業之間的良好協調,因而產業結構合理化必定產生較大的結構效益。目前我國理論界在論證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判斷標準:一是國際基準,即以錢納裏等人宣導的標準產業結構為依據,來判斷經濟發展不同階段上的產業結構是否達到了合理化。二是需求結構基準,即以產業結構和需求結構相適應的程度作為判斷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標準。三8是產業間比例平衡基準,即以產業間的比例是否平衡作為判斷產業結構合理與否的標準。(三)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背景從國際上看,近些年,世界產業發展出現了新的趨勢。一是產業轉移全球化。各國的產業體系逐步深入到全球範圍內,由此加劇了產業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產業鏈在全球範圍內延伸,形成了國際產業體系;此外,產業的分工也從不同產業的全球分工,發展到產業內的全球分工,又發展到企業內的全球分工。當這種產業分工所引起的要素轉移效應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發生產業結構革命性的轉換,形成產業轉移國際化的趨勢。二是產業升級全球化。國家間通過跨國公司相互交叉投資,把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結合在一起,使產業資源的跨國流動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相互連通、相互制約的全球產業網路體系。通過這種國際產業一體化網路,使產業的每一個環節隨技術進步而調整,從而實現全球資源配置的優化。隨著這一過程的推進,產業結構也日趨優化,不斷升級。三是產業經濟融合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使世界經濟的現實運行主體逐步由倚重自然資源和製造業的國別型經濟,向倚重資訊資源和服務業的全球與區域型經濟過渡。以往的環境要素不斷地內置為產業系統要素,最初以國家為邊界的產業系統,逐漸由國與國之間的制約和被制約關係,轉變為經濟互動、產業互聯的關係,使產業系統逐步演變成一個多元化、多層次、多側
本文标题:安全三同时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105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