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外媒称中国很脆弱 未来几十年内不可能成为美国式强国
外媒称中国很脆弱未来几十年内不可能成为美国式强国盘点外媒关于“中国模式”报道核心提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外媒体关于“中国速度”“中国发展模式”的辩论越来越多。不管辩论者动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发展模式独特,其影响力与日俱增,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大发展大变革之中,正经历并将经历各种挑战和考验。有必要认清国外媒体讨论的动机和本质。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是中国的责任,也是对世界发展和稳定的最大贡献。俄专家:中国模式是人类成就创造性集大成者新华网消息: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9月30日发表题为“中国:现代化正在继续”(作者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亚历山大·萨利茨基)的文章,盛赞中国发展。文章内容如下:lO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1周年纪念日,北京并未大肆铺张地举办庆祝活动。中南海忙于解决众多民生问题:通货膨胀抬头、就业岗位依旧匮乏、城市发展过快、能源消耗太猛…但可以笃定的是,尽管发达国家经济坐困愁城,但中国却保持了相当出色的经济增长速度,正快马扬鞭地继续着自己的现代化征程。中国在发展道路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归于它对本国历史的尊重与珍视。正是这种传承性,令中国61年来的发展保持了相当一致的方向。在所有共同点中,尤以自力更生最为可贵。用今天的术语来解读,就是建立完整的先进生产力体系。虽然政治一直贯穿中国改革进程的始终,但改革者一直用非常现实的态度来对待成就和失误。中国人很善于高瞻远瞩,他们瞄准的是未来。他们有制定计划的传统,这在国家机关是例行工作,而对普通农民而言,制定计划也已成为习惯,这令国家免于重蹈其他国家的许多覆辙。善于计划、勤于预测、厉行节俭,中国人的上述三大特质正是当今世界所稀缺的。因此,中国共产党目前所大力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并非空谈的口号,而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一项具有现实价值的重要成就。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个综合体,它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并将之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其中有苏联的影子、新兴工业国家的成就、罗斯福新政的亮点;我们既能窥见德国和法国的社会福利模式,也能感受到北欧社会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人将上述经验成功组合并加以总结归纳。中国模式、中国经济的未来在于继续博采众长。该模式在与他国的合作中逐步完善,它顺应时代所需、效率极高。一个国家倘若在工业优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奇迹,就会成为全球的榜样,其模式将被四处移植、普遍复制,并催生新的奇迹,这已成为惯例。或许,中国模式也会逐步被众多国家所消化和吸收。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每个地区也走上了符合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有些省份和城市,居民们更愿在大型国有企业谋得一份工作,而在另一些地方,人们则热衷于自己或是合伙做生意。一言以蔽之,或许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正是其设计师并未将一切绝对化。因此,各国观察家都会在中国模式中找到与本国情形类似之处。中国是个地理条件复杂、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大国。如今,它正在努力向世界展示种新型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中国的社会主义并非他国模式的盲目拷贝,而是人类社会众多成就的创造性集大成者。西媒:“中国模式”是发展中国家的新样板?新华网消息: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7月31日发表文章,题目是“北京共识:发展中国家的新样板?”作者是西班牙驻华使馆前商务参赞、西中企业家委员会主席恩里克·凡胡尔。文章说,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可能结果之一是“中国模式”的浮现。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北京共识”可能会最终替代声名狼藉的“华盛顿共识”。虽然因为中国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中国模式”很难被复制,但中国经验仍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文章摘要如下。“中国模式”优势凸显中国模式吸引人的地方有两点:其一,就经济危机而言,发展中国家遭受了毁灭性影响,但却不应为其负责。危机发端于工业化国家,是其经济代理人贪得无厌和主管部门管理系统失效的结果。其二,中国模式的吸引力基于令人瞩目的数据。长期看,中国近30年来年均10%的经济增长率主导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革命。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使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另一方面,短期看,中国经济受到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但程度比较轻,不像其他国家那么严重。此外,中国陷入危机时间相对较晚,而且很可能会是最早走出危机的国家。多项指数表明,2009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已经开始总体好转。中国在近30年里取得的成就,加上在危机中的良好表现,特别是如果能提前走出危机,将使得北京共识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认可。发展中国家对工业化国家和国际组织要求它们怎么做或采取什么措施已经深感疲惫。而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恰恰应当为数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负责。“北京共识”特点鲜明北京共识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有如下几点:改革政策的循序渐进;面向国际贸易和外国投资的对外开放模式;面对意外情况极强的灵活应变和适应能力。第一,改革的循序渐进。这是30多年前开始的中国改革模式最基本的特点之一。所有变化和改革都是逐步完成的,而没有像许多东欧国家那样,在共产党政权倒台后发生剧变,完全放开价格体系,大规模进行私有化,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等社会问题,并形成了新的经济寡头。中国的改革始于农业领域,重建了以家庭为单位开发土地的生产体系。在采取某项改革措施前,中国经常事先在某些行业或地区进行试验,在证明其有效性并进行修改和调整后,再全面实施。第二,中国模式是一种对外国以及国际贸易和外资开放的模式。中国改革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对外开放,获取先进技术、现代管理方法、先进知识和外国资本。通过循序渐进的改革,中国逐步加入国际经济体系,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主要进出口国和主要外资接收国,同时正在变成主要对外投资国。中国从实施改革政策之初就决定要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沿着过去在发展中国家拥有很高声望的、其他周边亚洲经济体的道路发展经济。无论如何,如上所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逐步的方式实施的,其开放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后,中国模式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最不为人知也很少被提起,那就是极强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这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关键。几年前,中国银行[3.31-0.30%]业曾面临严重问题。银行背负着大量坏账,有关金融系统危机将拖垮整个经济体系的预言满天飞。为此,政府作出反应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成立专门的公司吸收不良资产。银行系统的局面在几年内发生巨大转变,结果在现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银行业表现出了有目共睹的稳固。还有很多例子可以印证这种创新和适应能力,如中国对这场危机迅速作出反应。中国是受危机影响最晚的经济体之一,却是最早推出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国家之一。“中国模式”能否出口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模式具有毋庸置疑的吸引力。一方面,中国是一场壮观的经济革命和伟大的发展以及改善民生进程的主角,并在吸引外资等许多具体领域取得了成功。这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敬佩和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中国总体上保证了政治和社会稳定。如本文开头所述,中国模式的吸引力在经济危机中得到强化,使西方世界、尤其是国际组织宣扬的正统经济政策饱受质疑。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模式能否出口,其政治模式能否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实施(目前没有迹象表明中国打算出口这种模式,其对外政策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就是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应考虑到中国具有一系列独一无二的重要特质,使其他国家无法照搬或效仿中国模式。这些特质影响到了一个基本面:政治制度。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源自该国传统的强烈的民族特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非某些肤浅的分析所说的割断了与历史和中国传统的联系,而是以非常杰出的方式结合了这些因素。总之,中国的政治制度非常“中国”。30多年的改革进程与政治领导人的表现密不可分。制定改革政策的邓小平等人的作用决定于几个世纪以来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的诸多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离开他们将无法理解中国的演变过程。也正因如此,中国模式很难出口。关于中国发展道路可以作为其他国家另一种选择的想法已经被排除,但中国经验仍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具体有以下几点:1、循序渐进和谨慎的经济和政治改革政策;2、自由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明确依靠市场和私有化,参与国际竞争,遵守国际规则;3、保持强势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管理国内事务。美专家:中国模式赢得新的光芒美国模式蒙尘新华网专稿:美国一位国际问题专家最近撰文指出,伊拉克战争还没有结束,但有一件事情已经很清楚:中国赢得了胜利。随着“美国模式”的蒙尘,“中国模式”赢得了新的光芒。美国必须认真对待中国模式,否则可能会发现站在“历史的错误一面”的是自己。美国《华盛顿邮报》日前刊登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问题研究学院创作人詹姆斯·曼的这篇文章,详细摘要如下:随着美国在全球丧失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中国却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所收获。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靠着自己的力量使自己成为了自冷战结束以来的首个可以替代华盛顿自由市场和民主模式的国家。随着美国模式的蒙尘,中国赢得了新的光芒。美国在全球丧失影响力主要因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失败,这种失败在伊拉克战争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在过去10年中,一个强调军事力量和利用军队推广民主的思想流派主宰着美国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不仅失败了,而且还损害了对民主的支持。美国利用军队出口自由市场和政治自由的企图不仅没有给伊拉克带来安全和繁荣,它还破坏了我们的主张和在全球的影响力。当然,中国模式并不真的适用于其他国家,例如缅甸;中国幅员辽阔,巨大的市场拥有强大的吸引力,中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其它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美国的选择该变了那么美国领导人能做些什么来扭转局势呢?最重要的变化应该是概念上的。我们应该摆脱将所有涉及中国的政策分歧看成是“接触”和“孤立”之间的选择的狭隘框架。这两个意味深长的词汇使人产生一种需要进行选择的错觉,而且即使它们曾经有过,现在也已经毫无意义了。作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大国,中国已经被卷进来。我们应该通过我们的国家利益这个镜头来看待中国。这不仅包括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如果我们不像世界的其它部分一样认真地对待中国的新模式,我们可能会发现,站在历史错误一面的是我们自己。中国崛起将彻底挑战美国理念新华网消息:美国《大西洋[20.885.03%]月刊》网站9月14日发表文章,题为:龙和美国梦(作者美国斯沃思莫尔学院政治学副教授多米尼克·蒂尔尼)。文章指出,在美国统治的世纪里,世界大国面对美国的冲击纷纷落马,从6个到3个,到两个,再到唯一。而现在,大国数量从一个变成两个,也许还会增加到3个或更多。全文内容如下:打开钱包,拿出一张1美元钞票。钞票的一面是美国国徽,上面还用拉丁文写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它指的是美国时代的开始和一场反暴君的全球性革命。现在,可以把这张1美元钞票放在一边了,因为一个时代新秩序正逐渐显现。但这不是美国时代,这是一个后美国时代,美国将面对一个新的大国对手的出现。中国的崛起对美国信仰的根基构成挑战,美国人一直以为,历史是朝前发展的一条直线。这场对决的结果可能带来一场深刻的历史认同感危机。美国著名历史学教授赫尔曼·冯·奥尔斯特在1898年时曾说,我们无可匹敌的发展速度和我们无限的资源可以让我们做任何想做的事。美国向西的扩张已经到达太平洋[12.08-0.33%],美国人创造了世界最大的经济体。1898年,美国在美西战争中摧毁了享有海上霸权的西班牙王国,占有了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美西战争也拉开了美国世纪的序幕。在这场争夺之初,美国、德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甚至奥匈帝国和日本都有可能填补世界超级大国的真空。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美国的对手逐一退出了争夺,直至美国享有独一无二和不容置疑的统治地位。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只有3个国家能傲视群雄,那就是美国、苏联和德国。到1945年这场杀戮逐渐偃旗息鼓的时候,德国已经被摧毁并一分为二。接着,经过40多年的冷战,苏联也分崩离析了,美国成了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个辉煌的胜利强化了美国对历史的看法,那就是历史是朝一个方向发
本文标题:外媒称中国很脆弱 未来几十年内不可能成为美国式强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108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