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综合/其它 > 第二章 社会主义 改造理论
第二节“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第一节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既非资产阶级专政也非无产阶级专政):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1.性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2.基本特征第二节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初步的设想: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恢复1953年12月,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工业化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3.评价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的问题。即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变个体私有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1)实质(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第一,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和扩大计划经济,顺利实施“一五”计划的客观要求•第二,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三,土改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第四,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条件•第五,国际环境影响。美封锁,苏援助•——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还有学者认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罅漏是导致建国后迅速改变的重要原因。•郭德宏认为除此而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工业化的需要,二是“五反运动”的影响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过渡时期总路线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这种提法显然反映了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3)总路线的局限三、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制定•1.“一五”计划的编订•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3.“一五”计划的重点•1951年初着手1952年初成立编写小组:周恩来、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1952年8月周恩来、陈云赴苏联征询意见1953年讨论“一五”计划方针1954年4月陈云出初稿1955年3月经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讨论通过,7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批准,颁布1.一五”计划的编订•陈云(1905~1995)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青浦县练塘镇)人,。•1949年10月19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直接领导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创造性地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1)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经济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156项,694个)(1)原因: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我国工业基础特别重工业基础薄弱,制约着工业、交通运输业发展;国际环境需要中国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2)项目及总投资A.总投资:766.4亿元重工业占工业建设总投资的88.8%3.“一五”计划的重点——重工业•B.156个项目(实际是150个)•军事工业企业44个(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冶金工业企业20个•化学工业企业7个•机械加工企业24个•能源工业企业52个•轻工业2个•医学院1所(新疆医学院)第三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一、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1.基础建设方面,规模空前,成就显著。•项目原计划总投资为427.4亿,实际投入493(588)•(1)建立起一批为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工业,同时大规模的改建、扩建一些原有的工业企业。•钢铁:(鞍钢: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包钢,武钢)•汽车制造:一汽•飞机制造:沈阳•机床:沈阳第一机床厂•发电、矿山设备、有色金属制造、精密仪器制造、国防军工……•(2)中国工业生产技术能力有了质的提高1957年比1952年增加工业技术人员数量16.7万人190%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职工1019万人66%(3)改变了就中国工业布局过分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106个民用企业,东北50个,中部32个,44个国防企业,中部、西部35个,其中川陕21个。•2.工业建设发展速度很快项目原计划1957年实际超过原计划比1952年增长工业总产值535.6亿元783.9亿元21%128.6%钢产量412万吨535万吨296%煤产量1.1亿吨1.3亿吨96%发电159亿千瓦.小时193亿千瓦.小时166%•3.农业增长速度也比较快。原计划1957年比1952年增加农业总产值604亿元604亿元25%粮食产量1928.1亿公斤1950.5亿公斤19%棉花产量16.35亿公斤16.4亿公斤26%猪牛羊肉3.985亿公斤17.7%•4.交通运输邮电业发展迅速1957年比1952年增加新建铁路33条修复铁路3条铁路通车里程29862公里22%公路通车里程25.5万公里100%5.教育科学事业有较大发展1957年比1952年多高校数量229所48所高校在校生44万25万中专在校生74万36万高中在校生595万345万小学在校生6700万1600万科研人员2.5万2倍多吉林师范大学马思部毛泽东思想概论教研室将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二、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1.目标2.三个步骤(1)互助组为主(新中国成立——1953年秋)——社会主义萌芽同时试办初级社1953.3《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2)初级社普遍建立(1953年冬—1955年春)——半社会主义性质1953.10《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5.467万个65万个(7月)(3)高级社(1955年夏----1956年底)——社会主义性质1955.7,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助长“左”的思想滋长1955.10,《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5.9-12,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占87.8%。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入社农户96.3%按劳分配•意义:•(1)避免了两极分化,巩固工农联盟•(2)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3)在改善人民生活基础上,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3.意义及问题问题:(1)只追求数量和速度,不注意质量。(2)把党内关于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的正常争论,夸大为两条路线的分歧,助长了“左”的思想的滋长•人民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顾,不可多照顾。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毛泽东•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三、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入社手工业产值93%全国手工业总产值比例图到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的91.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农业社社员庆祝场面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目标:把资本主义私有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2.方针:和平改造(和平赎买)原因:第一,民族资产阶级仍然具有两面性,即在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同时,又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第二,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积极地参与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还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采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有利于保持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继续发挥他们掌握的先进技术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三,我国建立了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巩固的工农联盟,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第四,我们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3.途径——国家资本主义在我国,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按照其中资本主义因素多少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形式。改造形式初级形式高级形式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形式1952年底—1953年1954年——1955年下开始赎买政策:“四马分肥”国家税收:34.5%职工福利:15%企业公积金:30%资本家红利:20.5%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5年秋—1956年赎买政策:清产核资(共24亿)、定股定息,即把资本家的利润限制在一定的息率上,年息5厘,10年付清(1956.1.——1965.12.31)全行业公私合营1.充分肯定,高度评价。《决议》2.基本否定。经济界3.在基本肯定的基础上对失误进行足够的估计。除了决议上所言失误外,在指导思想和对国情的认识上也存在严重的偏差,《决议》指出的失误和不足——“四过”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对三大改造的评价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建立1.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全面确立(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3)民族政策一律平等;区域自治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内蒙古自治区1947.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10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3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10西藏自治区1965.9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9)(1)第一次人口普查以1953年6月24日,全国共有人口601,912,371人。(2)选举代表1954年6、7月间,省辖市、县、自治县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代表。1954年7、8月间,各省、直辖市,内蒙古自治区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加上军队代表、华侨代表,共1226人,共产党668人占54.48%。1.准备工作(1)制订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①关于国家的性质——实质无产阶级专政②关于我国的政治制度③关于过渡时期的总任务④关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⑤关于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2)全面建立起国家机构2.重要成果十大元帅十名大将因种种原因,1965年,军衔制被废除。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军队还是要搞军衔制,1988年军衔制恢复,但是与1965年有所不同,新的军衔制设三等十一级(一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其中一级上将设而未授。),1994年新的军衔条例公布实施,修改之后的军衔制即为现行军衔制,共分三等十级。1994年新的军衔条例公布实施,修改之后的军衔制即为现行军衔制,共分三等十级。将官:上将,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部分正大军区职。中将,正大军区职,副大军区职。少将,正军职、副军职。校官:大校,副军职、正师职
本文标题:第二章 社会主义 改造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13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