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新闻评论的回顾和发展ppt课件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回顾与发展一、新闻评论的缘起对于新闻评论的起源,由于谈论的角度不尽相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致。这里引述几位有代表性的新闻学者的论说。新闻评论呐喊起源说“由于新闻纸必须发言,必须呐喊,于是奠定了‘详论'在新闻纸上的地位;不仅是如此,以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情况说,尤其有一个特色:即新闻评论先新闻报道而出现,新闻评论先新闻报道而健全发展。早年中国的报纸,多数是评论重于报道。”(程仲文:《新闻评论学》,上海力生文化出版公司,1947年9月版,第1~2页。)新闻评论社会起源说苏州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青年学者杨新敏,在他的新著《新闻评论学》中则明确表示——“新闻评论的历史可以说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同时发生,只不过早期的新闻评论就像人类早期的新闻一样,是依靠人际传播口头进行的。比如,某地发生了自然灾害,先民便议论纷纷,认为是人们的某些行为触怒了天神,因而产生了各种禁忌。因此,从广义上来说,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新闻评论。”他还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新闻评论提供了物质前提;近代社会的民主化是新闻评论产生的思想前提;大众社会的出现是新闻评论产生和发展的消费基础。从新闻评论起源看特点一是我国的新闻评论源远流长,不自今日始;二是我们今天的新闻评论是历史的中国新闻评论的一个发展,应该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二、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报刊言论我国近代报刊发展的历史充分表明:作为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重要舆论载体的报刊言论,是伴随民主政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政治斗争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在不断适应社会需要、不断从我国悠久的政论传统中吸取营养的必然结果。重视报刊言论,运用报刊言论进行政治斗争,这是我国近、现代民主主义报刊一开始就形成的根本传统。㈠、以政论为主的报纸评论的兴起(1874——1894年)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英法帝国主义对我国侵略活动的日益加剧,随着清朝腐朽统治的不断衰败,同时,也随着外国侵略者在我国办报活动的逐步开展,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觉醒并逐渐成长起来,一部分具有资产阶级观点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一些改良政治的主张。他们把办报作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扩大政治影响和推动改良运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从1874年起的20年里,他们先后创办了《昭文新报》、《循环日报》、《述报》等我国最早的一批现代的报纸。这些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办的大部分报纸,都始终以政论为主要内容。新闻程式化向新闻评论的转化报纸言论来说,已开始摆脱“八股文”、“桐城派”的束缚,由回避尖锐的政治问题,不敢触及时弊,到逐步和政治经济问题相联系,逐渐向政论方向发展,在政治上明确提出励精图治的要求;在表现形式上,也从“代圣人立言”、“托古证今”的程式中摆脱了出来,开始转向新闻评论。此时期的代表人物——王韬王韬——坚持“变法图强”的政治主张王韬是我国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之一。坚持“变法图强”的政治主张。他撰写的100多篇政论,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力主变法的政治观点,反映了我国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获得发展的愿望。这些政治论文,虽然还说不上是真正的新闻评论,但在我国报纸评论的沿革中,却起了可贵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王韬王韬对新闻评论的历史贡献1)论述了报纸的目的与意义:办报立言;2)叙述了报纸的作用与功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内情外达,外情内达”;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5)论述了对报纸编辑人员的要求。王韬对史学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而且使得他能够站在一个高度,客观地分析问题,同时也是他政论语言风格的早期雏形。王韬的这两部史学著作材料丰富,体裁新颖,在中国最早介绍并高度评价了民主共和政体。写作上夹叙夹议,分析深刻。两部书中不仅有详尽的叙述,还有大量精当的分析和评议。该书还体现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循环日报》1874年,由王韬在香港创立的,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为出色的一份报刊。它以“强中以攘外,辄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它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新闻文体,主张:1、宣传变法自强理论。2、表明政治改革思想。王韬利用《循环日报》的有利条件,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呼吁中国进行政治上的变革,并通过大量政论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政治改良的主张。3、提倡经济改革。他提出要广开矿源,大力兴办纺织工业,兴修铁路,建造轮船,发展近代交通业,以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国内贸易的发展,还提倡开设保险公司等。4、呼吁治中与奴外。王韬的“变法自强”纲领是由“治中”和“奴外”两大方面构成的,治中在先,奴外在后,治中是本,奴外是末。5、建议文教改革(反对八股取士)6、传达新闻思想。梁启超梁启超是继王韬之后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最有影响的政论家。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主要的报刊活动家,在他担任《时务报》总主笔期间撰写的政论曾风靡一时,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章文体,成为独树一帜的“时务文体”梁启超于1898年创办《清议报》,开设了《国闻短论》专栏,所刊言论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时事短评及时评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梁启超“时务文体”的特色“纵笔所至,略不检束”“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报刊政论及其特色政论:从政治角度议论新闻事件或现实问题的议论文。与现在的新闻评论不同的是,早期的报刊政论不强调新闻性,不注重时效性,写法上多为设言立说,坐而论道王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是我国报刊政论的奠基人或代表性人物与传统的论说文相比,政论已成为一种报刊文体,具备现代评论的雏型,是由古代的论说文向现代新闻评论过渡时期的产物㈡、从政论向评论的演变(1894--1914年)背景:1894年,甲午中日之战以清军惨败而告结束后,我国社会开始处于大动荡、大变化时期,新闻文体尤其是报刊评论,也开始进入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面临严重的外患,我国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改良派的首领们都感到有必要组织政治团体,并通过创办报纸来宣传主张,号召大众。早期时评及其特色时评: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报刊时评开始出现。1904年创刊的《时报》,专门设置《时评》专栏,所发评论注意与当天重大新闻相配合,篇幅短小,时效性强,一日数篇,分版设置。时评成为《时报》的一大特点与政论相比,时评更注意新闻性,特别是时效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㈢、新闻评论进入了新的时期(1915--1949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就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我国工人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起来。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国报刊的历史又进入了新的阶段。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高举起“民主”“科学”和文学革命的旗帜,向形形色色的封建教条展开了有力的冲击。五四运动前后报刊评论的变化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加强运用报刊评论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报刊评论的体裁样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出现了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各类评论形式,杂文、述评等逐渐成为常用的报刊评论文体报刊评论出现通俗化趋势报刊评论开始使用白话文在语言和表述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1915年至1949年代表性评论家及作品陈独秀的政论:《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李大钊的时事短论:《最危险的东西》鲁迅的杂文:《电的利弊》邹韬奋的小言论:《肉麻的模仿》张季鸾的社评:《最低调的和战论》毛泽东的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㈣建国后的新闻评论(1)1949年至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评论的内容上,经济评论的比重明显增加评论的议论方式上,解释型、阐述型、引导型评论明显增多(2)1957年至1977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1957年到1960年的坎坷时期反右时期的报刊评论“大跃进”时期的报刊评论1960年至1965年的调整时期报刊评论的改进与发展邓拓等人的《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1966年至1976年的灾难时期“两报一刊”社论的误导“大批判”时期的“大批判”评论“党八股”文风的盛行三、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㈠、由大型为主向大与小结合,逐步向小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㈡、评论与新闻相互结合的趋势㈢、由少数专业人员主持笔政开始向专群结合、注重吸引受众参与的开放搞活的方向转型。㈣、在说理论述上由以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割裂而向相互结合方向发展的趋势。㈤、声像评论的逐渐兴起因而呈现声像评论之间以及它与报刊文字评论之间相互争夺受众进而竞争共荣的发展趋势。四、英美等国报刊新闻评论述略英国:英国是最早开始“政论报纸”时代的国家。以1640年开始的国会和王党之争为背景,许多报纸应运而生。1694年特别制度废除时,在辉格党和托利党两大政党之争的背景下,出现了如丹尼尔·狄福主编的《评论报》(1704年),乔纳森·斯威夫特主笔社论的托利党机关报《观察家报》(1710年)等许多政党报纸。四、英美等国报刊新闻评论述略德国德国则在1609年就出现了世界最早的周报《论坛报》,但由于国家分裂以及专制统治等原因,报纸评论发展极为困难。后来受法国革命的影响,才出现了主张政治自由的报纸。卡尔·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是这个时期较为突出的报纸。四、英美等国报刊新闻评论述略法国法国的政论报纸出现在大革命中。到了18世纪初叶,英国报纸开始重视评论文字,到该世纪末,即开始建立社论制度,用一定的篇幅登载新闻评论,并称之为领导文字。四、英美等国报刊新闻评论述略美国美国,政论报纸在独立战争时期达到顶峰。开始辟评论专栏的报纸是1800年创办的奥罗拉报,在报纸的第二版,按期刊载社论,采用我们的口吻,代表报社说话。美国新闻评论文字,始盛于联邦派与共和派政争激烈之时(即1861年至1865年的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名报人普利策于1883年接办《世界报》时,同样十分重视评论,称评论为报纸的心脏。注意:资产阶级报纸上的评论,其作用同我们社会主义媒体新闻评论的作用相比,是不同性质的两码事。他们的评论,尽管有的打着公正的舆论、客观的评判等旗号,而实际上它们都是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其中不少是用主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实用主义等观点、方法,来观察和评判世界。五、无产阶级报刊新闻评论的传统㈠、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十分重视报纸言论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中,都有过自己参加办报和写作言论的历史。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自己所主办的《新莱茵报》、《火星报》、《明星报》等报刊上所发表的大量评论,都及时地对当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对革命运动中提出的新问题作了卓有远见、深刻透辟的解答。五、无产阶级报刊新闻评论的传统㈡、党报评论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的主要领导人,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是把党报评论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五、无产阶级报刊新闻评论的传统㈢、毛泽东对党报评论工作的贡献在重视并经常撰写党报评论方面,毛泽东堪为全党的楷模。他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都为我们党报评论工作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五、无产阶级报刊新闻评论的传统㈣、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新闻评论的重视在毛泽东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倡导下,全国解放之后,党和政府在许多决议、文件中一再指示报纸加强评论工作,搞好言论宣传。如1954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中规定报纸的评论工作必须加强。本章结束谢谢观看
本文标题:新闻评论的回顾和发展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138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