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1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成教特色专业)目录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2第二章50年代、60年代小说……………………………………………………………………………2第三章50年代、60年代新诗……………………………………………………………………………4第四章50年代、60年代戏剧……………………………………………………………………………5第五章50年代、60年代散文……………………………………………………………………………5第六章1976—1989文学思潮……………………………………………………………………………6第七章80年代小说………………………………………………………………………………………7第八章80年代新诗………………………………………………………………………………………11第九章80年代戏剧………………………………………………………………………………………13第十章80年代散文………………………………………………………………………………………13第十一章90年代文学思潮………………………………………………………………………………14第十二章90年代小说述评………………………………………………………………………………15第十三章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16外一章文学批评实践……………………………………………………………………………………17思考题………………………………………………………………………………………………………17阅读书目……………………………………………………………………………………………………232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一、“文学新方向”的确立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及其指定的延安文学方向。二、作家的整体性更迭40年代作家的“边缘化”。50-70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三、频繁的批判运动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对胡风集团的批判;“百花时代”和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63年始的全面的批判运动。其中,“胡风事件”与“百花时代”为讲述重点。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一、《纪要》及其“文艺黑线专政论”。二、“样板”的创造(“革命样板戏”;浩然现象)。三、地下文学:“白洋淀诗群”;手抄本小说;天安门诗歌。本章重点:“文学新方向”的确立难点:50-70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第二章50年代、60年代小说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一、简介小说题材的分类和小说形态的单一化。二、农村小说:以周立波《山乡巨变》的独特探索和赵树理的创作特色及其困境为两个重点。3三、革命历史小说:简介《保卫延安》、《红日》、《红岩》的“史诗性”;孙犁小说的抒情性与散文化;历史小说《李自成》。四、“革命英雄传奇”《林海雪原》和“新都市小说”《三家巷》。第二节柳青梁斌杨沫一、柳青的《创业史》《创业史》观念论证式的主旨及其反映农村生活的“广阔”与“深刻”;“新人”梁生宝形象;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二、梁斌的《红旗谱》《红旗谱》中的四场斗争反映的“农民革命斗争史”;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分析;小说对“民族气魄”的探索。三、杨沫的《青春之歌》《青春之歌》的“自叙传”色彩和林道静的人生道路;知识分子道路主题与女性命运主题的纠结。第三节李准茹志鹃一、李准从农村运动和政策来选取题材和确立主题的《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的人物性格塑造和细节描写。二、茹志鹃以《百合花》为代表的战争小说的“回忆”动机;女性视角下的人物的人性美;《百合花》的短篇艺术。第四节《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小说一、“百花文学”的特点与两种趋向。4二、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少年布尔什维克”的理想主义;刘世吾的职业病;叙述人的心理冲突。三、宗璞的《红豆》:江玫感情变化的心理深度;温情脉脉的感伤美。本章重点:《创业史》、《红旗谱》、《青春之歌》难点:“百花文学”第三章50年代、60年代新诗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述一、新诗发展道路的选择;以艾青为代表的知名诗人的艺术困境;“九叶”诗人与“七月派”诗人的命运。二、以李季为代表的“写实性”诗歌。三、以公刘、邵燕祥、李瑛为代表的青年诗人的创作。第二节郭小川贺敬之闻捷一、闻捷:《天山牧歌》用牧歌写“颂歌”、借“叙事”以抒情的风格特征;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简介。二、政治抒情诗的特征。三、贺敬之《桂林山水歌》等诗作:时代的颂歌;“抒情主体”与“历史本质”的同一。四、郭小川《望星空》等诗作:个体价值与历史洪流之间的矛盾及其“克服”;对诗歌形式的探索。本章重点:闻捷的“牧歌”与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5难点:新诗发展道路的选择第四章50年代、60年代戏剧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一、话剧的发展历程(57年前、58年至62年、63年后)。二、以郭沫若《蔡文姬》为代表的历史剧热潮。三、“阶级和阶级斗争”主题的话剧“高潮”(简介《霓红灯下的哨兵》等剧作)。第二节《茶馆》一、简介老舍的“当代”创作:政治热忱与艺术“冒险”。二、《茶馆》:一曲悲凉的“葬歌”;一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连缀细小戏剧冲突的结构艺术。第三节《关汉卿》等历史剧一、关汉卿:左翼文艺家的“身份认同”;理想化的知识分子英雄形象。二、在史料依据与艺术想象关系上的浪漫主义处理方式。本章重点:《茶馆》难点: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第五章50年代、60年代散文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散文概述一、以魏巍的朝鲜通讯为代表的50年代初期散文(简介《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6二、60年代初期抒情散文的“复兴”:通过艺术借鉴,以艺术的精致化来弥补创造空间的欠缺。三、以邓拓的《燕山夜话》为代表的60年代初期杂文创作:对现代教条的质疑性讽喻。第二节杨朔秦牧等一、杨朔模式:“拿着当诗一样写”,在“诗意”的营造中寄寓宏大意义。这一模式的“弹性”与“生硬”。二、刘白羽模式:“为了一种感情的冲激”。三、秦牧模式:杂文和随笔的调和。本章重点:60年代初期抒情散文的“复兴”难点:杨朔模式第六章1976—1989文学思潮第一节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一、思想解放的潮流与文学界的“拨乱反正”。二、第四次文代会三、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现实主义的争论。第二节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一、译介20世纪西方理论和文学创作(所谓“现代派”)的热潮。二、对《苦恋》等作品的批判;“清除精神污染”和对“异化”、“人道主义”的批判;“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7三、作家的分化与重组:“复出作家群”、“知青作家群”和其它文学力量。第三节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一、从“回归”左翼主流文学,到“复兴”左翼文学中的“异端”思潮,再到“超越”左翼文学的发展过程。二、1985年的文学史意义。三、“方法年”和新批评家的出现;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关于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关于小说的“现代派”与诗歌的“新生代”;关于“重写文学史”。四、“回到文学自身”与“失去轰动效应”。本章重点:1985年的文学史意义难点:“回到文学自身”与“失去轰动效应”第七章80年代小说第一节80年代小说概述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启蒙理性的思想观念;在“问题意识”和人物命运间寻找“平衡”的叙事艺术。二、“知青文学”及其多向性。三、“寻根小说”:“反思”到事物“本原”——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文化冲突”中的“守成”立场;“走向世界”的雄心。“地域小说”和“文化小说”。四、从“现代派小说”到“先锋小说”:“形式革命”——重视“叙述”,解构“意义”。五、“新写实小说”:俗世化的“现实”;“小人物”的日常生存;“还原”生活的叙述方法。8第二节王蒙刘心武陆文夫高晓声一、王蒙关注“心灵”;思辨“历史”;“少共”情结和“辩证”观点;王蒙的复杂性。“意识流”;戏谑风格。《活动变人形》:倪吾诚的身心困境。二、刘心武问题小说:“文革”“后遗症”;“纪实小说”:忧患意识和人道精神;“京味都市小说”:北京市民社会。《钟鼓楼》:市民化趋向。三、陆文夫针砭时弊及其社会历史内涵;“糖醋现实主义”;“苏州文学”。《美食家》:朱自冶的吃客生涯。四、高晓声表现当代农民的命运;揭示农民性格心理的“文化矛盾”;细节和幽默。《陈奂生上城》:陈奂生性格与“国民性”。第三节蒋子龙张洁谌容一、蒋子龙工业改革题材小说的时代意识和现实关注;“开拓者家族”;阳刚之美。《乔厂长上任记》:工业改革家形象乔光朴。二、张洁女性意识下的“女性文学”;“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从抒情到审丑再到超脱的风格变化。《爱,是不能忘记的》:理想爱情的悲歌。三、谌容9追求表现“社会深度”;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构思方法;荒诞、滑稽色彩的介入。《人到中年》:中年知识分子的悲剧。第四节汪曾祺林斤澜邓友梅冯骥才一、汪曾祺民间生活的美丽和民间人性的健康;传统“文人”情调;风俗民情的主体地位;“散文化”小说。《受戒》:内在的欢乐与和谐。二、林斤澜揭示十年浩劫对人性的戕害;写实手法与变形手法的有机融合。《白儿》:“癔病”——历史的阴影。三、邓友梅人物:衰败中的“帝都”文化的代表;对风俗文物的着迷。《烟壶》:八旗子弟的边缘化命运。四、冯骥才对“文化遗迹”的描述;对传统文化“劣根性”的批判与对它的“审美”执迷;沟通“雅”和“俗”的努力。《三寸金莲》:“津味小说”——“怪世奇谈”。第五节张贤亮贾平凹王安忆一、张贤亮“自叙传”和数场争议;“读书人”的受难与救赎;“落难公子”模式。《绿化树》:知识者与底层世界的复杂关系。二、贾平凹“商州系列”:地域文化与农村改革的主题;“被剥夺”的“悲剧人物”;视域上的单一性。《废都》及其争议。10三、王安忆创作活力:“雯雯系列”;社会人生小说;“寻根”小说;性题材小说;追述并思考身世的小说;现代都市小说。“女性意识”:揭示男女两性微妙的支配关系。《长恨歌》:王琦瑶与上海文化精神。第六节张承志韩少功一、张承志“浪漫主义”格调;与底层农牧民的精神认同;宗教情绪;“自发式”的写作方式。《北方的河》:“神示的诗篇”。二、韩少功从“知青作家”到“寻根作家”;90年代的随笔写作。《爸爸爸》:“原始性文化”中的“群体”性格;丙崽——“劣根性”的象征物;细节“写实”与整体荒诞。第七节徐怀中莫言一、徐怀中《西线轶事》:从描写战争过程到描写人的内心世界;从塑造“英雄”偶像到塑造普通战士形象。二、莫言“高密东北乡”的记忆:寻找民族先人的野性生命;批判民族后代的怯懦孱弱。感性化风格:一个感官意象的世界。《红高粱》:寻找理想的生命状态;感性体验的写作方式。第八节马原等人的先锋小说一、马原及洪峰“文体的自觉”;马原的“叙述圈套”;解构“意义”的“形式革命”。《冈底斯的诱惑》及《瀚海》。二、残雪11现实与梦幻的“混淆”;人的自我折磨和相互折磨。《山上的小屋》。三、苏童对“意象”的经营;“先锋”与“古典”的和谐。《妻妾成群》。四、格非“叙述的怪圈”;“知识分子式叙述”。《褐色鸟群》。五、余华“残忍的才华”:对“暴力”、“死亡”的冷静叙述;背离“虚伪的形式”:挣脱“日常生活经验”和对于“真实”的信仰;90年代“实在的经验”进入“本质的真实”。《现实一种》。本章重点:王蒙、汪曾祺、王安忆、张承志、莫言、马原、余华难点:“寻根小说”、“先锋小说”第八章80年代新诗第一节80年代新诗概述一、“文革”后的诗界两个诗人“群体”:“复出诗人”和“青年诗人”。诗歌“资源”的发掘:外来影响和大陆的“现代主义”诗歌流脉。诗的地位的削弱和诗界的矛盾、分裂。二、“归来者”的诗“归来”诗人:“右派”诗人、“胡风集团”诗人、因相异的艺术观念从诗界“消失”的诗人。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对于社会人生理想的坚持和以感情直接抒写的诗歌表达方式。代表诗人:艾青、绿原、曾卓、黄永玉、公刘、邵燕祥、12流沙河。在艺术上又有新的拓展。代表诗人:牛汉、郑敏、蔡其矫、昌耀。三、“朦胧诗”对“当代”主流诗歌的“叛逆”:以
本文标题: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156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