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析《资政新篇》摘要《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在1859年总理朝政后给天王洪秀全的条陈,经天王批阅后颁发全国,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重要施政纲领,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向西方学习,探索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纲,它的产生、内容及影响是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关键词洪仁玕;《资政新篇》;历史背景;内容解析;结局影响一、洪仁玕及其《资政新篇》的提出洪仁玕,广东花县人,天王洪秀全的族弟,生于1822年(道光二年),他自幼勤读经史,稍长任乡中塾师。他是拜上帝会最早的信徒之一。1859年在天京被洪秀全封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总揽朝政,并降诏天下,“要人悉归其制”。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之时,中国和世界都处于一个历史的大转折时期。就世界而言,西欧、北美等地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走到了尽头,殖民地的开发,国际市场的兴起,商品输出发展为资本输出。汹涌澎湃的时代潮流,冲击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古老的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终于被资本主义列强的炮舰轰开了。腐败软弱的清政府步步妥协,中国的主权步步丧失。与侵略者的主观愿望相反,被他们用来麻醉中国人的毒品——鸦片,此时却成为刺激中国人的觉醒的一剂良药。鸦片战争结束后的第九年,即1851年,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这个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最高峰的伟大革命运动,不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第一次发动了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空前斗争,而且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前期的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主要是以土地问题为主,试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这只是一个空想,未能实现。同时,太平天国运动也遇到了以往任何的中国农民起义所不曾遇到的新问题:即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如何改变中国现有的命运,寻求一条合适的、使中国富强的道路?在这种背景下,洪仁玕于1859年提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向西方学习,探索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纲——《资政新篇》。二、《资政新篇》的内容简析“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这是洪仁玕撰写这部书的原则。所谓“立政”,就是建立政治制度,制定政纲。“取资”,用他话讲,就是“其要在因时制益,审时而行而已”。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施政方针,要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要顺应世界潮流,决不能因循守旧。这里他所说的“时”,正是当时太平天国政治上的困境和种种“时弊”;他所说的“势”,当时指世界的发展趋势,也是太平天国的出路——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他又认为“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治国必须讲“变”和“通”,要以“变通为律”。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他论述了英、法、美、德等国致富致强的情况,着重介绍了日本将要走的道路,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形势,针对中国落后挨打的教训,天国内部不和的状况,他沉重地指出:“倘中邦不自爱惜,自暴自弃,则鹬蚌相持,转为渔人之利,那时始悟兄弟不好外人欺。国人不和外邦欺”。要求天王一定要“趁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实现“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建设一个“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在此,我们不难发现,洪仁玕的改革方案里包含着许多马克思唯物辨证法,所以《资政新篇》在一定程度上是科学的,有理论依据的。《资政新篇》内容有二十多条,按洪仁玕所分,为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和刑刑类,集中论述了“用人”和“设法”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中心内容是仿效西方国家的科学与民主,把中国建设成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三、《资政新篇》的结局及影响虽然洪秀全基本赞成实行这个纲领,但是他丧失了革命前期那种进取心,受自己的宗教思想束缚,没有积极倡导、探索实行的具体办法。这个纲领也只能成为理论先进实践不足的空文,永远是张蓝图。至于掌军权的诸王,他们是不屑于洪仁玕这个文人的,当然更不屑于这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了。李秀成“皆不看”,陈玉成只注意军事不注意社会改革。原因很简单他们是将士,他们没有洪仁玕的经历,他们不懂资产阶级。对于他们更能向往的是《天朝田亩制度》描绘的天堂,而不是《资政新篇》描绘的远景。这么多高层都没有这个意识和卓见,更何况那些闭塞的老百姓。他们要的是温饱,而《资政新篇》中几乎没有谈到农村,丝毫没有涉及当时广大农民最迫切要求的土地问题,他们怎么会支持?正是因为他们的局限性,让改革像瘪了的车胎,即使想开快也心有余而力不足。《资政新篇》要实行必然困难重重。当时的环境也没有提供可行的条件,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如苏州、杭州、宁波等地,太平军占领时间不长。在洪仁玕执政时候,正是太平天国走下坡路的时期,环境恶劣,战争激烈,他不得不把精力放在军事上,而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当时客观情况而定。洪仁玕的救国思想,在今人看来,似乎更能理解更有意义,即使是他在当时对侵略者的本质认识不足,抱有幻想的弊端。由于天不和地不利人不和,注定了《资政新篇》的命运,在它出生后没能成长,也没能为太平天国做多大贡献。《资政新篇》作为中国近代第一部有系统的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改造中国的纲领和蓝图。对于当时来说,遗憾在并不是把农民阶级从饥寒交迫中解救出来的及时雨,不能吸引以农民为主体的天国为之奋斗。同时这份长远规划,对天国现实的政衰心散的弊政亦无医治之效。中国也就失去了在农民起义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旋即走上历史常规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的机会。当然,能成功是好事,但这不是太平天国的革命家所能办到的。要消灭一切剥削,只有靠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但是,我们应看到,洪仁玕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太平天国政权的光辉思想大大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等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并对以后洋务运动有明显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我们也应肯定《资政新篇》的顺应时代发展的开放精神,能够积极发展劳动人民的创造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农民对土地的关注放大到对整个民族存亡的关注。它作为一份闪烁着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光辉的文献而载入史册,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参考文献[1]罗耀九.中国近代救国思想简述[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杨树祯,陈志远,张广信.中国革命史文献介绍[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3]王凡.近代中国御辱求强史话[M].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4]周源.抗争救国图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5]太平天国印书,十六册,9-10页.江苏人民出版社版[6]陈九如.洪仁玕经济思想浅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第4期[8]于秀清.洪仁玕与《资政新篇》[J].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9]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本文标题:浅析《资政新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157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