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作文15写作在平时――作文技巧点拨(十五)
•写作在平时——作文技巧点拨(十五)•作文立意要选准角度•2009年高考三套全国卷(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和全国课标卷)作文命题有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在写作要求部分把原来的“选择一个角度”改为了“选准角度”。全国卷历来是各地命题的风向标,相信这一变化必然会在来年各地的作文“符合题意”的关键,也是决定作文成功的第一关。怎样“选准角度”?这需要针对作文题目的特点来灵活应对。•一、故事性题目要提炼其寓意。故事性材料的作文题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单纯的故事为材料,二是在故事之后又提示其寓意。不管哪一种情况,都要以材料的寓意为落脚点。前者如2009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题,材料内容主要概括了郑板桥书法的特点,审题时,我们不能光从郑板桥书法本身来想问题,还要进一步思考,这则材料的寓意是什么?•由此,我们就能想到“个性与创新”的问题,这也选准了材料的角度。后者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题,这个题目的材料由两部分组成,前面讲兔子学游泳的来龙去脉,后面借“评论家青蛙”的感慨和“思想家仙鹤”的话揭示故事的寓意,引导考生思考“发展特长”以及“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等问题,沿着这些问题思考,就能快速选准角度,确立写作主题。•二、现象性题目要挖掘其本质。现象性题目只提供生活中出现的表面现象,这种现象陈述“某某某怎么样”,重点指出现象的主体和现象的结果。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并列提出三个现象,分别讲科学家道尔顿发现了色盲症、日本商人安藤百福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研制出干洗剂,这三个现象具有高度一致的特点,那就是其中的人物都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问题,都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和实验,都有了创造性的发明。如果笼统地概括材料的意向,可以是“从发现到发明”,至于为什么能发现、怎样发现、怎样从发现到发明、怎样成功等,都可以是入题的角度。•超脱具体环节,还可以思考偶然与必然、抓住机遇等问题。可见,对于现象性题目要善于超脱表面,从个体中想到群体,从特殊中想到一般,从“是什么”中想到“为什么”,从“做什么”中想到“怎么样”,这种思维方法,既能挖掘题目本质,也能创新文章立意。•三、阐释性题目要领会其意图。在所有的高考作文题中,阐释性题目比例最大,即使有的题目不完全属于阐释性的,其中也明显含有阐释性的成分。阐释,本身就是解释说明,主要起引导考生思考材料内容对写作角度的指向作用。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的作文题要求“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题目提供的阐释性材料是: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分析这几句话,可以发现它提供了三种角度:围绕“常识”的知,围绕“常识”的行、围绕“常识”的创新。•这三种角度,恰恰与我们在新课程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实践过程和探究创新过程相吻合。领会了这些,就抓住了题目的意图,自然也选准了入题的角度。再看2009年高考安徽卷的作文题,要求围绕“弯道超越”这个材料作文,命题者简单提及它的本来意思后,主要材料用来阐释它在生活中的含义:“现在,这一用语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的‘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期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性,更蕴涵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聪明的考生从这里完全可以领会命题者的意图,而不必纠缠于赛车运动中的具体情景了。•四、比喻性题目要还原其本义。比喻性质的题目,有的题目本身就是喻体,有的题目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喻体,审题时最好先还原出它的本体,从本体意义着眼思考,才能选准角度。2009年高考湖南卷以“踮起脚尖”为题,这个题目内涵丰富,它可以表示一种情境,更可以理解为一种比喻。“踮起脚尖”完全可以比喻努力与奋斗,比喻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很明显,从比喻义入题,会使文章更加深刻,更富有启发性。•另外还有像2009年高考北京卷和浙江卷的作文题,两者都以诗歌为材料,前者的核心是“隐形的翅膀”,后者的核心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前者可以比喻理想、信心、信念、特长等有助于自己成功成才的内在条件,后者“绿叶”和“根”的比喻意味更明显,只有先明确“绿叶”比喻什么,“根”比喻什么,才能挖掘出“绿叶”对“根”的感恩和回报之情。•五、标题性题目要定位其重点。标题性题目最为一目了然,要想避免在此犯低级错误,关键要注意两点,首先要明确词语的含义,其次,要定位题目的重点。一般而言,作为高考作文题目的词语含义都不难理解,所以我们要更加关注题目的重点。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品味时尚”就要求瞄准“时尚”,重在“品味”;再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的作文题“熟悉”,这个题目在内容上似乎没有什么有效限制,可以轻松入题自由选材,但题目的隐藏限制性也不能忽视,因为“熟悉”只能表现在更细致更深刻的内容上,作文时不仅要写出“熟悉”的内容,还要让别人清晰地感到“熟悉”的程度。•2009年高考作文四川卷•【真题回放】•请以“熟悉”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60分)•【佳作绽放】•熟悉•四川一考生•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走来了一个个鲜活的背影,他们用我们熟悉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进,激励着我们民族前进。•(一)•当他还在隆中的时候,他就已经对三顾茅庐的主人说了他的想法:三分天下。这时候的他,或许已经知道了天下的走势:正统的刘汉王朝已经走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已经病入膏肓。•作为一个预知天下大势的人,他已经知道一个还没有开始的故事的必然结局。但是他依然义无反顾地走出了茅庐,去完成一个已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人说,他是出于感动,有人说,他是虚伪……我不觉得。•我在他的身上,看到的是一种熟悉的精神,一种中华民族自古就流传的精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追求心中的信仰。•(二)•大学四年,他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大学四年,他的成绩总是排在全班最后几名,无论他付出多少努力,都没有改变过。•作为一个清楚认识自己的人,他坚信自己能够走向成功,因为他曾经在班里的毕业典礼上表达过这样一个意思:我是一个落后的同学,但是我绝不会放弃,我会用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来做事情。于是在今天,我们看到他的名字和新东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种熟悉的精神,一种中华民族自古就流传的精神: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想,永远不放弃,不管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代价。•(三)•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熟悉的精神在所有中国人的血管里流淌。列强的侵犯没有吓住我们,地震的自然灾害没有压垮我们……•一个声音掷地有声: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透过这个声音,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一次次的苦难中坚强地挺立,每承受一次打击,就把自己变得更强大。•在这些背影后面,在这个共同的“中国人”的名字后面,我看到一种中华民族自古就流传的我们熟悉的精神在熠熠发光:在灾难中前行,在困难中前进。•在那前行的人群中,我看到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多难兴邦。•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个我们熟悉的伟大民族在我们面前勇敢地站立。我们相信,每个炎黄子孙都熟悉这些精神,并且必然会把这种熟悉的精神发扬光大。•[点评]作者选取了三个带有递进性质的材料,材料兼顾古今,材料布置上从个体到集体,代表性强,在文章材料的叠加中让文意递进,让主题自然显现出来。
本文标题: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作文15写作在平时――作文技巧点拨(十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167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