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18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教学分析与设计
教案授课时间2019年月日星期第节课章节名称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教学分析与设计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我们为什么不能直接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必须要经过一个过渡时期的原因;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深刻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学生通过对“三大改造”道路的具体方针政策、原则步骤及其成效与经验教训的学习,能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要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有所认知,而且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伟大变革,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为我们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教学重点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必然性3.“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特点以及历史经验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重大意义教学难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必然性3.如何正确评价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4.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等课程资源准备教材、多媒体、PPT主要内容、逻辑结构、课时建议本章从内容上来看,包括三节。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主要阐述的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又进行了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即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我们实现了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伟大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章教学逻辑是:第一节讲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我们并不具备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我们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性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在三年经济恢复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方针——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第二节主要讲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在这部分教学中,注意讲清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何以可能”的问题。第三节可以略讲,但需要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在中国已经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开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部分教学的落脚点是:经过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国终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所以从逻辑上主要讲了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三个前后连贯的问题。依据本章的教学内容与逻辑结构,教师可以依照教材内容按照两个教学模块展开教学,每个教学模块为2课时,共计4课时。教学中需要讲清楚的基本问题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对此,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新民主主义“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这个新民主主义是暂时的、过渡的,是一个楼梯,将来还要上楼,和苏联一样”。刘少奇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状态,其特点是过渡时期。“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也叫做新民主主义时期。”周恩来指出,“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质的阶段,一定要向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特性与社会主义特性“兼而有之”,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地位两句话。具体讲: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它不是资产阶级专政,也不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结成“四个阶级的联盟”,并与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组成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主体力量。在这里,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属资本主义性质;工人阶级领导,属社会主义性质。在文化上,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但同时,资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思想残余仍大量存在。在这里,马克思主义指导属社会主义性质;资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思想残余存在,属资本主义性质。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其中包括:国营经济,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主要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合作社经济,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共同劳动,按劳力和土地多少进行分配,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仍归农民所有,也就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半社会主义性质,会逐步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主要指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属资本主义性质;农民和手工业个体经济,属于个体经济范畴;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属半社会主义性质,会逐步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兼而有之的经济形态。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除去这两种经济形式,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主要的经济成分实际上只有三种:一种是社会主义经济,另一种是个体经济,还有一种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来认识:新中国成立后头三年的主要矛盾,在国内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而在国外则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在这一时期,党的主要任务就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问题被解决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开始演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这是因为,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这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一是工人阶级,二是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三是民族资产阶级。其中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其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和斗争。由此主要矛盾所决定,党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与实现的可能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指导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指导纲领。这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既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到1952年年底,虽然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但旧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面对新中国落后的工业现状,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认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周恩来也认为,旧中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如果不努力建设自己的工业,特别是建设重工业,那就不能立足于世界,就要全盘皆输,就站不住脚。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指出,“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这是毛泽东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总结,中国历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靠资本主义搞工业化不可能使中国进入强国的行列,甚至会沦为帝国主义的附庸。第二,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个体经济来说,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市场。以小农经济为例,1954年,个体农民平均每户只有十来亩耕地,贫雇农平均每户不足半头耕畜、半部犁,家境贫穷且分散经营,不仅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而且遇到天灾人祸,甚至连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维持。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的发展,既不能满足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求,也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商品市场和资本积累。对此,毛泽东指出:“如果农业合作化的发展跟不上去,粮食和工业原料作物的增长跟不上去,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会遭遇到极大的困难。”只有发展农业,“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否则“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来看,尽管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工商业的调整,1951年出现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但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本比重小,主体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于唯利是图的本性,在私营企业和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在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及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因而影响到工业产品在市场上供应,影响到国家计划的有效执行,从而也严重影响了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此外,从现实情况看,新中国的政权基础很不稳固,国际上,西方国家虎视眈眈,国内农村在土地改革后的两极分化的趋势已经呈现,城乡资本主义势力有日益扩大之势,已经危及到了新生共和国的政权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把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放在突出位置,对危及政权统治基础的私有制进行限制甚至消灭。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不能从纯经济的角度考虑,必须从政治的角度思考。(2)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也充分考虑了实现的可能性。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的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到1952年,国家已经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业、铁路、银行等国民经济命脉,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现代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增加到56%,国营批发商业的营业额已经占全国批发商业营业总额的60%,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已居于相对强大的地位,从而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国营企业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职工因其主人翁的意识,表现出高涨的劳动热情,这一切显示了国营经济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在土地改革后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土地改革后,个体农民虽然分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由于生产资料十分缺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不少农民在生产中碰到了很大的困难。“许多贫农,则因为生产资料不足,仍然处于贫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债,有些人出卖土地,或者出租土地。这种情况如果让它发展下去,农村中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产生了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到1952年年底,全国共形成农业互助组800余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092个,全国组织起来的农户4542万户,约占全国总农户39.9%。这些互助合作形式不仅能帮助贫苦农民战胜自然灾害、克服困难、增加生产,还能避免农村重新出现两极分化。第三,工商业中已经出现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建国初期,为了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困难,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就采取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帮助私营工商业渡过了难关,而且还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了它们在生产关系上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时,我们党在这个过程中的一系列做法,也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积累了经验。第四,当
本文标题:18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教学分析与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169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