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情景导入改革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情景导入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婚礼备受年轻人的重视,豪华车队迎亲,奢侈喜宴祝贺;而许多新人选择了利用传统婚礼礼仪举办自己的婚礼。这种传统婚礼礼仪既时尚又节俭,还让现代的城市人目睹了久违的传统婚礼场面,真的很有意义。【问题】(1)为什么在现代化的今天许多年轻人愿意采用传统的婚礼习俗来举办婚礼?(2)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婚俗?【提示】(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的婚礼习俗对中华儿女的精神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得到中华儿女普遍认同。(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自主学习学案学习目标【课标内容】1.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2.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知识重点】1.传统文化的特点。2.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自学新知研学教材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______________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文化。2.文化的继承性(1)传统习俗的继承。长期历史发展相对稳定性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________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__之一。(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_______的艺术。________________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3)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持久基本形式凝固中国古代建筑(4)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___________、学术思想和___________等。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___________、生活方式和中国的__________具有深刻影响。理论观点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社会发展思考探究1.历史上存在的文化是否就是传统文化?为什么?【提示】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历史上产生的文化如果没有被人类传承下来,那就不是传统文化。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主要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___________,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____________。(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___________。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___________、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______和______的精神纽带。相对稳定性基本特征因时而变民族性民族特色生存发展思考探究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否意味着它就是一成不变的?【提示】传统文化经过不同的时代仍然会保留着原有的基本特征,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会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传统文化也具有时代特色。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_、克服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___,才能兴旺发达。(2)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__________,更好地创造新生活。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全面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考探究3.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是否会破坏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稳定性?为什么?【提示】(1)不会。(2)①对于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因为传统文化既存在精华,又存在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②文化的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继承,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有所发展地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样,既能够保持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也可以保持其稳定性。简要回顾探究提示教材P39“探究问题”提示:(1)①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灸包括针刺法和灸法。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它用于减轻身体的疼痛;针刺所用的针具由石针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和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使用有密切关系,它最初被用来减轻和消除身体不适,施灸的工具从各种树枝发展到今天的艾叶。②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它形成于清朝光绪年间,其前身为徽剧,也称皮黄戏。后来徽剧入京,在北京吸收借鉴了昆曲、京腔、秦腔等多种优秀戏曲的优点,与北京的语言和风俗相结合,最后形成了全国性的典型剧种——京剧。③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起源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其书写方式由最初的图画符号开始,后来创造了字型,历经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写艺术形式,经过扬弃、整合,发展成为今天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这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独一无二的艺术。(2)传统文化还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等特点。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而我们今天要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教材P40“探究问题1”提示:(1)①一般认为元宵节以汉武帝在正月上辛祠祭拜为其开端,大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形成一种节日,在南北朝时发展成一个固定节日。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盛于隋唐,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里康乐幸福。②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秦破楚后,屈原百感交集,心情沉痛,投汨罗江自尽,人们划船在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后又包粽子投入江中防止鱼吃屈原的尸体,后来演变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③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这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时,月光皎洁明亮,还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④泼水节是中国傣族的传统节日。过节时,男女老幼沐浴更衣、清洗佛像、互相泼水,后来以泼水为戏,来防疾消灾。今天的泼水节增加了文艺会演、体育比赛和贸易等内容。⑤那达慕大会是中国蒙古族的传统节日盛会,那达慕为蒙古语,意为“娱乐”、“游戏”。它最初带有宗教色彩,旨在通过祭拜敖包祈求吉祥多福,后来逐步演变为欢庆丰收和畜牧业兴旺的节日盛会。每年在夏秋举行摔跤、赛马、射箭、拔河、蒙古象棋、武术、球类等体育项目和物资交流会及各种文艺活动。⑥藏历新年是中国藏族的传统节日,又称洛萨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从藏历十二月开始,家家户户做糕点,酿青稞酒、制作彩花板,预祝来年风调雨顺。除夕全家人按辈分坐定祭神和欢庆新年到来。(2)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主要是因为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它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另外,这些传统习俗也随社会发展不断地自我筛选和演变。教材P40“探究问题2”提示:(1)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学生可结合实际描述当地传统建筑的特色,其文化内涵要多方了解,总结概括。如北方的四合院、苗族的吊脚楼、傣族的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蒙古族的蒙古包等。(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克族、藏族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彻底抛弃。教材P41“探究问题”提示:以孔子、孙中山的思想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百年的丰富和发展,在今天仍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实践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重视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做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教材P43“探究问题”提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例如,“孝”是我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所倡导的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思想,是积极的,对现实生活来说,它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继承和发展;而“孝”又要求人们屈从于独断的权威和传统的家庭礼教,对现实生活来说,这是思想包袱,应该摒弃。课堂互动探究传统文化具体表现形式的区别核心知识突破含义地位影响典型代表传统习俗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含义地位影响典型代表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北京菊儿胡同、福建土楼传统文艺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京剧、书法、篆刻、楹联含义地位影响典型代表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大同理想”、“贵和思想”(2011·高考海南卷)“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日。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例1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的特点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了民俗的变化,故③不符合题意。④错误,文化创新的动力是社会实践而不是民俗节日。【答案】A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传统文化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3.传统文化的特点(1)继承性。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2)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3)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4.传统文化的作用(1)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2)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010·高考江苏卷)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例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特点的理解能力。《百家讲坛》将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进行现代诠释,使之变得通俗易懂,这说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A正确。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二重性
本文标题: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情景导入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196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