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编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2
新编教育学考试考点总结新编教育学考试考点总结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基本概念: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广义的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个人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个性,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和个人所期望的那种人的活动。它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培养人的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二、教育的基本特征:1、社会的永恒性: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会永远存在;2、世界的普遍性:就现实的世界而言,即不管国家大小、制度如何,也不管其民族文化差异多大,世界各地无处不在办教育;3、历史的继承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必然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4、发展的差异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存在不同的历史形态和发展水平;5、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教育都存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6、阶段的不平等性:在阶段社会中,教育具有阶段性,由于阶段之间是不平等的,所以在阶段的社会中,教育业不可能是平等的。★三、当代教育发展的特点:1、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已成为共识;2、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3、教育的民主化、法制化与高程度的普及化倾向日益明显;4、教育内容日益综合化和个性化;5、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6、教育的信息化与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四、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内容;(4)生产资料的发展,掌握生产资料的人员严重不足;(5)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新编教育学考试考点总结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一、教育与社会理论:1、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教育自身与其外在各现象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关系。2、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处于社会结构之中,他不可能受社会大系体统的制约。3、同时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构成要素,对社会的各个环节及其构成要素必然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正向的,有时是负向的。正向的教育影响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而负向的教育影响则可能延缓和阻碍社会的发展。★二、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性:1、经济发展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保障;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经济反战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手段、方法以及组织形式;三、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性、教育的政治适应性和适度独立性: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性:(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2)、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教育内容;(3)、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制度;(4)、政治体制改革制约教育体制改革;(5)、政治意识形态钳制教育思想;2、教育的政治适应性和适度独立性:教育的政治适应性和独立性:是指在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要适应相应的政治制度,反映统治阶级的阶级要求,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也要对政治具有适度的独立性。这种适度的独立性有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助于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也有助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对政治的适度独立性:是指教育思想相对于政治意识形态而言,要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教育者要敢以一种对社会、国家、民族和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去思考、纠正教育活动中的种种不良习气。四、教育的政治功能及正确认识:1、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能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认同。)新编教育学考试考点总结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改革的功能;(教育的普及化推进社会政治变革;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教育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二节、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生物因素、环境与教育因素以及主体因素等)一、生物因素:①、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a、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c、遗传素质的差异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d、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可塑性。②、个体后天生理因素对自身发展有一点影响。二、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人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人的主要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社会政治、政治制度和道德水平等。①、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②、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进程。三、教育因素:比起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更直接,更有效,尤其是学校教育。①、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②、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计划性;③、学校教育可自觉地调控环境的影响;④、学校教育能促进个体化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四、主体因素:主体因素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类认识、改造环境或自我的能力与活动。主体因素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相互影响之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的,这是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第三节、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教育一、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循序渐进)人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者必须适应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否则将会使儿童产生厌学等教育的负效应。二、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既求稳又善变)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我们在确定教育目标要求、组织教育内容和采用教育方法时都必须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出发,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特点开展教育和教学工作,决不能“一刀切”“一锅煮”。三、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适时而教)首先,人的身心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速度水平是不均衡的;其次,不同方面的发展表现出不均衡性,有些方面的发展在较早年龄阶段就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则要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说明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各方面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某些行为和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如在新编教育学考试考点总结此时给予恰当的教育,会促使其行为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四、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因材施教)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个别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同而造成的。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学生共性的同时,还必须研究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第四章教育制度和法规一、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名教育。二、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具有不同性质和任务的学校为主体而形成的体系,这个体系通过教育行政机构来制定学历与学位相关规范与标准,并且统筹、规划、监督、落实统一的教育政策,使得求学者能够在统一的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中,整体达到国家要求的一定水平,从而在各级学校之间升学和转换。第五章教育的途径一、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二、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1、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2、课外活动:是学校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第六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教师是学校中传递人类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专业人员。二、中小学教师劳动的特点:(一)、复杂性1、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是有思想感情、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学生身心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任务的多面性,也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二)、创造性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表现在因材施教上,教师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也表现在对教育原则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处理上。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运用机智处理偶发事件。此外,现代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要求教师从小培养学生创造兴趣、创造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其从事创造活动的能力。(三)、示范性教师劳动区别于其它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师范的方式去影响学生,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四)、长期性1、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教师劳动的社会效益,要在学生参加工作之后才能得到体现和检验,要从学生的社会贡献来最后定论教师劳动的价值和效果。新编教育学考试考点总结2、教师劳动的长期性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结束。(五)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劳动,教师的劳动方式虽然是个体的,但劳动的结果却是集体的。三、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包括:1、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尊重学生,诲人不倦;3、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学而不厌,刻苦钻研,不断进步;5、团结协作,尊重集体,互勉共进。(二)、教师的知识素养要求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比较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三)、教师的能力素养要求教师具备“六个能力”:1、细致观察学生的能力;2、组织教学的能力;3、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4、语言表达的能力;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6、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四)、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要求教师具备“五个理念”:1、面向全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2、教会学生学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3、尊重差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理念;4、重视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5、注重创新,凸显教育的生命价值的理念。(五)教师的劳动特点要求教师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里素质。★四、师生关系的本质: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特定的工作关系和心理关系,它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既由学校教育活动的特点所决定,又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五、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及表现: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它体现在学生既尊重教师劳动、人格尊严,对教师有礼貌,虚心接受教师指导,同时教师要做到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等。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他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参与、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而和谐亲密体现了师生的人际亲和力,心里融洽度等。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它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共享共创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学生的道德、思想、智慧、新编教育学考试考点总结兴趣、人格等的全面发展,是教师专业的自我成熟过程。第七章教育的目的与内容一、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社会对人才质量和规格的期待。二、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个体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这种观点从人的本性、本能需求出发,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人,使人性得以发展和完善,个体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代表:法国卢梭、瑞士裴斯泰洛奇、德
本文标题:新编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01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