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云南特岗考试-初中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学(初中教育岗位)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认识:1.教育的狭义和广义概念;2.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3.非制度化的教育概念与制度化的教育概念;4.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教育起源的四种经典说法;2.教育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三)教育学的价值: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二、教育功能(一)教育功能的概述:1.教育功能的含义;2.教育功能的类型。(二)教育的个体功能: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三)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2.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三、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1.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特点;2.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3.教育目的的功能。(二)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与含义;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四、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1.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2.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3.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1.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1.演变;2.形态;3.改革。五、教师与学生(一)教师:1.教师职业的作用与地位;2.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3.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4.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职业角色与形象。(二)学生:1.学生的本质特点;2.学生的社会地位和教育地位;3.学生发展的含义和一般规律。(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2.师生关系的类型及其调节;3.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和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六、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含义;2.课程理论流派。(二)课程组织:1.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3.课程类型;4.课程实施;5.课程评价。七、课堂教学(一)教学与教学理论:1.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二)课堂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概述;2.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3.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三)课堂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概述;2.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3.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八、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一)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1.生活概述;2.生活世界;3.学生生活。(二)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1.生活环境差异导致各种适应问题;2.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3.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4.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5.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三)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1.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2.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3.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1.什么是知识;2.什么知识最有价值;3.生活经验;4.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五)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1.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与可能性;2.学校该如何做。九、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一)班级组织:1.班级组织的概念;2.班级组织的形成;3.班级组织的结构;4.班级组织的特点;5.班级组织的功能。(二)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组织建设;2.班级制度管理;3.班级教学管理;4.班级活动管理。(三)班主任工作:1.班主任的角色作用;2.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级组织的策略;3.班主任的自我教育。十、学生评价(一)学生评价概述:1.学生评价与教育评价;2.学生评价的标准;3.学生评价的类型;4.学生评价的功能。(二)学生学业评价:1.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2.学生技能学习的评价;3.学生情感的评价。(三)学生品德评价:1.学生道德认知的测评;2.学生道德情感的评价;3.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意义;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基本原则;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十一、教师的教育研究(一)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二)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1.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2.行动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3.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三)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如何进行调查;2.如何进行观察;3.如何进行个案研究;4.如何收集研究资料;5.如何表达研究成果。教育心理学(初中教育岗位)一、学习的基本知识(一)对学习的基本认识把握:1.学习的定义;2.对学习的理解;3.学习的类别。二、知识的学习(一)知识学习的基本认识:1.知识的含义;2.知识的分类;3.知识的表征;4.知识学习的标准;5.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二)传统观点的知识学习:1.概念学习;2.原理学习;3.问题解决;4.问题解决教学。三、初中生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1.注意与预期;2.激活原有知识;3.选择性知觉;4.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5.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6.根据需要提取信息。(二)初中生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方式:1.表征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三)初中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1.动机激发策略;2.注意策略;3.精加工策略;4.组织者策略;5.认知结构优化策略。四、初中生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一)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1.陈述性知识阶段;2.转化阶段;3.自动化阶段。(二)初中生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方式:1.模式识别学习;2.动作步骤学习。(三)初中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1.课题选择与设计策略;2.示范与讲解策略;3.变式联系与比较策略;4.练习与反馈策略。五、初中学习策略的学习(一)学习策略的基本知识:1.学习策略的概念;2.学习策略的特点;3.学习策略的分类;4.学习策略的发展差异研究;5.掌握学习策略的意义。(二)初中学习的认识策略:1.认识策略与学习策略;2.学习中主要的认知策略。(三)初中学习的监控策略:1.元认知与学习策略;2.学习中的主要监控策略。六、学习策略的学习与指导(一)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监控原则;6.个人效能原则。(二)学习策略教学的条件:1.原有知识的背景;2.自我效能感;3.元认知发展水平;4.练习环境的相似与变化;5.有一套外显的可操作的技术。(三)初中学习策略的训练模式:1.课题式教学模式;2.学科渗透式教学模式。(四)初中学习策略的教学技术:1.注重元认知监控和调节的训练;2.有效运用教学反馈;3.提供的教学时间。七、智力的发展与培养(一)对智力的认识:1.理解智力的定义;2.智力包括三种能力;3.多元智力理论。(二)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和生理成熟;2.环境与教育。(三)初中生智力培养与开发:1.横向思维智力开发方案;2.工具性强化训练法;3.项目学习。八、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一)对创造、创造力的认识:1.创造、创造力的定义;2.创造力的结构和层次。(二)创造力的发展:1.创造力发展的特点;2.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3.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4.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5.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6.创造力与环境的关系。(三)初中生创造力的培养:1.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基本原则;2.善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师的特征;3.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式。九、动作技能的学习(一)动作技能的基本知识:1.动作技能的概念;2.动作技能的构成;3.动作技能的种类。(二)动作技能的形成:1.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2.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三)动作技能的保持与迁移:1.动作技能的保持;2.动作技能的迁移。(四)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1.个人内部条件;2.外界环境条件。十、学习的迁移(一)学习迁移的基本知识:1.学习迁移的概念;2.学习迁移的类型;3.研究学习迁移的意义与作用。(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特点;2.经验的概括程度;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三)初中教学过程促进学习迁移的方式: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十一、品德的形成(一)品德的基本知识:1.品德的含义;2.品德与社会规范;3.品德与道德;4.品德的特点。(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品德的因素结构;2.品德的功能结构。(三)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1.品德形成的实质;2.品德形成的过程。(四)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1.一般认知能力;2.交结需要与合作经验;3.个人原有的信念;4.社会道德环境;5.强化与惩罚。(五)初中生良好品德的培养:1.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2.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3.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十二、影响初中生学习的动机因素(一)动机的性质:1.动机的概念;2.动机的相关概念;3.动机的类别。(二)学习动机的认识:1.学习动机的概念;2.学习动机的分类;3.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4.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三)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培养:1.培养学习动机的理想条件;2.培养学习动机的原则;3.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4.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十三、影响初中生学习的认知与人格因素(一)认知发展与学习:1.认知发展的概念;2.认知发展的条件;3.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4.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影响。(二)智力差异与学习:1.智力的水平与类型差异对学习的影响;2.智力差异与学校教学实践。(三)非智力因素与学习:1.自我概念与学习;2.归因、控制点与学习;3.焦虑与学习。十四、初中教学设计(一)教学及教学设计的含义:1.教学的含义;2.教学过程的阶段;3.教学设计的含义;4.教学设计(问题)的组成。(二)教学目标设计:1.教学目标的含义;2.教学目标的分类;3.教学目标的明确化;4.行为目标陈述法;5.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三)教学方法与策略设计:1.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2.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四)教学评价设计:1.对教学评价含义的理解;2.教学评价的作用;3.教学评价的类型;4.量化的教学评价;5.质化的教学评价。十五、初中课堂管理(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1.对课堂管理概念的理解;2.课堂管理的功能。(二)课堂管理的目标:1.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2.课堂管理的具体目标。(三)课堂中的人际关系:1.师生关系;2.同伴关系;3.班级群体;(四)课堂环境管理:1.课堂物理环境;2.课堂气氛;3.课堂目标结构。(五)课堂纪律管理:1.课堂纪律的含义;2.课堂纪律的一般分类;3.课堂纪律的发展;4.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5.课堂中的问题行为;6.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十六、初中教师心理(一)现代教学角色观:1.角色与角色期待;2.对教师的角色的期待。(二)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1.教师角色的认知;2.教师角色的认同。(三)教师威信的内涵及其作用:1.教师威信的内涵;2.教师威信的作用。(四)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1.思想品德、知识和教育教学艺术;2.仪表、作风和习惯;3.师生平等交往。(五)维护和发展教师威信:1.教师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教师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威信;3.教师不断进取的职业精神;4.教师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六)教师的认知特征:1.知识结构;2.教学能力。(七)教师的人格特征:1.职业信念;2.职业性格。(八)教师的行为特征:1.教学行为;2.期望行为。(九)教师的职业成长心理:1.新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比较;2.新手型教师——熟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比较。(十)从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成长:1.成长的历程;2.成长的促进;3.成长的途径。(十一)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应对:1.压力的含义;2.教师的职业压力;3.职业压力的对应。(十二)职业倦怠与干预:1.教师职业倦怠及其来源;2.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
本文标题:云南特岗考试-初中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26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