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要知识点(浙江选考要求)
高二上历史期中复习(一)一、古代中国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与相结合(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2)以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宗法制);(3)尚未实现权力的(西周分封制)2、秦朝建立大一统帝国的意义:(1)结束了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2)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的的秦王朝。(3)扩大了的规模;(4)推动了中华民族格局的形成。3、郡县制特点:形成了的形式意义(1)巩固了;(2)是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3)是政治取代政治的重要标志。4、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作用:(1)君权与相权: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加强了;(2)中央部门之间:三省分工明确,又互相,提高了,减少;(3)中央与地方:有利于的稳定,加强统治。5、行省制(1)特点(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的表现)①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军政要务需呈报;②行省官员不能擅自更改征收制度和调动;③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④中央以机构对官员进行监督;⑤采取对官员加以控制。(2)意义①便利了对的管理,对于加强集权,特别对调整和的关系有重要意义;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③是我国的开端,为后世沿用。6、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范围内,由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察举制由查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以官取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特征:(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程序)(3)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地方行政部门设置“”,对当地人物的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成为授官的依据。(4)科举制含义:选官的制度进步性(1)破除了垄断官场的情形;(2)保证了专制政府的来源;(3)有较高的士人从政,为的提高创造了条件;(4)有利于政治体制巩固;(5)促成了普遍持久的,有益于社会风气的形成;(6)以严格的考试选官,有利于追求;局限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大都不出的范围,特别是明清,被选拔的多是缺乏精神和意识的人。7、古代监察体制建立的影响积极性:有利于监督官员,防止官员;局限性: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履行职责,只是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机构的情形司空见惯。8、军机处性质:辅助皇帝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特点:、、,具体分别表现为:①机构,人员,有官而无吏;②地处,外界干扰少,较高;③政治决策性的特征更为明显。9、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1)尊重各民族的和,(2)笼络各民族的;(3)大事,小事,进行行政管理。10、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①积极作用:有利于国家的巩固。②消极作用: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使中国近代开始大大落后于。二、近代中国1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条约内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割地辽东半岛(三国干涉未得逞)、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款银元白银开放口岸关税/其它权益附约:权、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传教士传教权等允许日本在中通商口岸12、左宗棠收复新疆背景:战争后,、力图在新疆扩张势力经过:1865年,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侵占新疆喀什噶尔;1867年,攻占南疆,建立“哲德沙尔汗国”;1870年,将侵略势力扩张到北疆;1871年,俄国借口安定边疆秩序,出兵强占中国地区;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以驱逐阿古柏,收复新疆;1876年,左宗棠由肃州率军西征,根据新疆的地形,确定了,的战略,收复了北疆大部分领土;1877年,清军向南疆推进,攻克喀什噶尔,消灭了的主力,兵败自杀,其残部逃入俄境;1878年,除外,新疆重回祖国怀抱,、利用侵略中国新疆的阴谋破产;1880年,左宗棠受命赴新疆统筹军务,在建立抗俄军事基地,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在与俄国就问题的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1881年,《条约》(《伊犁条约》)签订,中国收回,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84年,清政府为加强西北边疆的和,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加强了对新疆的控制。13、黄海海战经过、北洋舰队主要将领与军舰海军提督:右翼总兵、定远舰(击中日军旗舰“”管带:致远舰(装向日舰“”,但被鱼雷击中)管带:经远舰(被鱼雷击中)管带:靖远舰(代替旗舰集队)管带: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②国民享有各项和。如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等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③按照采用立法、行政、司法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院行使权,有权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权,权由独立行使。④实行制: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意义:①从法律上宣告了制度的灭亡和政体的确立;②成为近代中国进程的一座。1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的革命,表现为:政治民主化:①推翻了的封建统治,结束政体,沉重打击了主义和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②建立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和权利,提高了人民的意识。经济工业化:有利于主义的发展;思想自由化:使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习俗:革除了不少(剪辫易服等);总评: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进程中显著的。16、五四运动①是一次广大直接参与的、不妥协的的革命运动,②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革命..开端;③促进了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基础。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1921中共“一大”】主要内容:①大会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建立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即二大最高纲领)②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运动。意义:①正式宣告了的成立;②适应了近代以来和的客观要求;③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1922中共二大】主要内容: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最低纲领即纲领,是打倒,推翻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国。意义: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的的民主革命纲领。【1926~1927国民大革命】影响国民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表现为:①动摇了的统治,②沉重打击了的侵略势力【八七会议】(1927.8.7.汉口)内容:确定了开展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起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土地革命】内容:、、废除制度,实行意义:(1)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经济上分到,生活上有了,(2)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努力发展。【遵义会议】(1)内容:①结束了在中央的统治;②肯定了的正确主张,③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2)意义:①这是中共第一次地运用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②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和;③是中共从走向的标志。【红军长征】意义:(1)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2)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1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建立的原因:日本大举侵华,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危机空前严重。(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①1935年,中共发表,号召,。②1935年12月,中共召开会议,确定的方针。、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事变月,12年③1936到合作抗日的序幕。由》。政府发表《,日14月8年1937④⑤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军和军。⑥1937年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9、抗日敌后根据地的建立【洛川会议】时间:年月地点:内容:发表《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路线影响:会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战争,建立,把敌人的变成抗日的前线。【陕甘宁边区的建立】时间:年月首府:意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和20、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国内①抗日战争是中国史上最伟大的维护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第一次取得了,这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点;②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战争以来的民族,捍卫了民族;③为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国际①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中国人民为世界战争的胜利做出了;③中国的地位空前提高。2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1)人民地位:①结束了数千年来中国社会极少数统治广大的历史;②中国人民从此起来,当家做主,真正成为国家的。(2)社会性质:①结束了中国社会的历史;②建立起一个的的国家;③从根本上改变了的发展方向;(3)世界格局:①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②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斗争;③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的力量。三、中国当代22、1949.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会议)内容:党的工作由转移到,以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确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方面的基本政策;确定了中国从转变为、从社会转变为社会的总任务。意义:为中国革命由主义转变到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理论上做了准备;会议结束后,中共中央前往北平,筹建新中国的工作迅速展开。2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革命性:①结束了主义、主义和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②使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的国家;(2)政权开创性(新中国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国家政权的本质区别):以阶级为领导、为基础的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3)建设性:为国家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总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24、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内容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新中国的及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和;确立了新中国向过渡的方向和途径。(2)原则:原则、原则。(3)意义:①是新中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②开创了中国的全新阶段;③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的;④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障。2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1)对少数民族人民: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自己的愿望;(2)对国家:保证了祖国和民族;(3)对民族地区: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和。26、195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内容:互相尊重和完整;互不;互不;;(2)意义:①对中国:标志着新中国政策的成熟,为开创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②对世界: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并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27、1971中国重返联合国是中国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8、中美关系缓和(1)原因:美国方面:①政策失败;②美国与苏联争霸中处地位;③深陷泥潭。中国方面:①关系破裂,对中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②有利于解决问题③国际地位提高。(2)过程①年4月:“”,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②年7月,秘密访华。③年,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状态,两国关系正常化。④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关于的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政府,是中国的一部分。)⑤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从此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29、中日邦交正常化(1)原因①关系的缓和;②日本国内的强烈要求;③日本国内对华友好的、和的推动。(2)经过①1972年9月,日本首相访华,收到主席会见,中日签署《》,中日之间状态宣告结束,两国建立关系。②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设,并陆续签订一系列协定。(3)意义①结束了两国的历史;②打开了两国的新篇章;③对的发展和与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30、1978.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主题报告:邓小平《,,》的讲话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停止使用“”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建设上来。③组织路线:形成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④实行的重大决策。意义: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表现为:它开创了建设的新;中国从此进入的新;国家的从此进入一个新。3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及主要成就(1)1980年,发表的《》(解决权力过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2)1982年,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了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时期一部比较的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3)1997年9月,中共大提出了、建设的历史任务;(4)1999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把“,建设”写入宪法,使
本文标题: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要知识点(浙江选考要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46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