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2 吕斌 城市空间营造的文化途径(东南大学)
城市空间营造的文化途径吕斌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binlu@pku.edu.cn第三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研讨会2011.12.24主要内容一、文化政策是城市的公共政策二、文化导向城市再生的产生与发展三、文化导向城市可持续再生的途径四、文化导向城市再生需注意的问题一、文化政策是城市的公共政策•20世纪西方人文科学与城市-区域理论界一久负盛誉的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曾经说过:城市——诚如人们从历史上所观察到的那样——就是人类社会权力和历史文化所形成的一种最大限度的汇聚体。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回顾历史,城市的发展无不与文化的繁荣紧密相关:古代雅典、文艺复兴的威尼斯、莎士比亚活跃的伊丽莎白时代初期的伦敦、音乐之都的维也纳、19世纪末艺术之都的巴黎。•历史上世界级的都市都曾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如:古罗马、中国的长安等。•有关“世界都市”的概念,根据《德语大辞典》记载,最早出现在德国文豪歌德的《意大利纪行》(1786-88)一书中,德语“Weltsadt”是文学的表达,称“世界都市”是世界文化的中心。随后,19世纪—20世纪初许多思想家都用“Weltsadt”一词表述“世界都市”。他们称谓“世界都市”的城市有:巴黎、柏林、阿姆斯特丹、维也纳等,强调这些城市分别是“同一个文化圈的首都”或“国际重要的现代大都市”。•随着当代社会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层面逐渐扩张,从政治经济继而渗透到文化领域,与城市地域性和文化多样性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间对资金、人才和其他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必须以独特的“地方特质”吸引全球有限的流动资金(Harvey,1989)。而文化往往是地方特质的重要组成,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鲜明的个性特征。•与此同时,经济领域与文化领域之间出现了一种强有力的融合,这也是整个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征之一。•“经济根植于文化之中”的概念已日益普及,与之形成互补的另一种观点是,“文化也根植于经济之中”。而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属性正是这个城市的竞争优势。•由此文化与经济、城市三者之间的关系被重新定位:并非是城市塑造文化,而是文化使城市运转。文化的投入可以转化为经济及社会的产出。(StevenMilesandRonanPaddison,2005)•联合国人居署(UNCHS)在2004年的报告中指出:伴随全球化的文化影响,城市应将文化作为城市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即实施“文化驱动战略(culture-drivenstrategies)”。目前这一战略已经在全球范围传播,成为发展城市经济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作为城市公共政策的文化政策(culturePolicy)和文化规划(cultureplanning)出现于1970年代,此时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的尾声,地方发展的潜力也转向于文化和艺术,即通过文化来带动创意产业、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部门,来提高城市的认知度,提高市民收入,并且使城市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文化规划被看作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实现地方竞争力和社区生活质量双重提升的万灵药而备受追捧。由此文化开始逐渐在城市公共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二、文化导向城市再生的产生与发展•1961年,雅各布斯首次把文化与创意引入了城市规划的范畴,认为创造力和多样性是城市增长的重要引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北美和西欧的一些城市,将文化战略和城市复兴结合为一项公共政策,旨在创建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新景观,以吸引外来投资、解决公共财政的短缺,缓解产业结构调整的危机和经济转型过程中旧城中心的衰退,进而提升城市竞争力。文化元素被认为是城市再生的驱动力,由此掀起了用文化来带动旧城衰败社区复兴的热潮。•在过去的20多年中,文化资本帮助发达国家的一些衰败社区在后工业化新经济环境中进行了定位调整并逐步复兴(Newcastlegateshead,StevenMiles,2005)。文化导向的城市再生发展至今,已经从一种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成为一个被全球城市广泛采纳的核心战略(BeatrizGarcia,2005)。•不同城市以文化为主导的更新项目有不同的发展背景和战略方针。•根据发展目标、文化项目类型、地理区位、目标群体等可把城市文化发展战略概括为三种类型:创业型战略、创意阶层战略和改进型战略。战略类型目标文化项目规模类型地理区位目标人群创业型战略通过旅游业、城市形象提升来激励私人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大型旗舰项目,大型文化事件市中心游客、高收入人群创意阶层战略通过生活设施建设提升生活质量来吸引新的居民参与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小型艺术区和休闲娱乐区,艺术家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市中心和历史街区潜在的和现有的居民;白领和知识分子改进型战略社区发展,艺术教育,当地文化产品的生产小型社区艺术中心,艺术教育项目内城社区、服务欠缺的社区基础服务欠缺的社区居民城市再生文化发展战略一览表资料来源:CarlGrodachandAnastasiaLoukaitou-Sideris.InternationalJournalofCulturalPolicy,Vol.13,No.4,三、文化导向城市可持续再生的途径1.我国城市更新的现状•自从1990年以来,我国城市建设的规模、速度空前,承载着文化积淀的城市历史区域在此时期面临严峻挑战。老城区大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聚集着城市的景观精华和历史痕迹,但老城区往往又是城市中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较差的区域,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矛盾以及经济与文化的价值矛盾非常突出,旧城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进程。•目前在旧城改造中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点和隐忧,如:大规模推倒重建;停留于表面形式的改建,仅进行旧建筑的拆建更新,忽略城市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对旧城改建的复杂性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将问题简单化,开发模式单一;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标,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导致环境再度恶化;只看到局部的、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注重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景观,严重破坏城市的传统风貌和特色等等。•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城市更新策略是以“更替”为主,比如,要么以一种物质环境替代原有的物质环境(旧城改造),要么以一种经济功能替代原有的经济功能(旧城商业化或办公化),要么以某一居民阶层代替原有的居民阶层(旧城“绅士化”)。这种方法只是通过拆迁“转移”了部分旧城的贫困,并没有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而随着“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以及《物权法》的颁布,依靠拆迁为主要运作方法的城市更新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阻力。•实施文化导向的城市可持续再生势在必然。2.文化导向的城市可持续再生的目标•以社区发展为目标,以社区动员为手段,通过当地文化产品的空间生产,切实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收入,恢复和提升社区与城市的活力。•把社会和文化效益置于首位,让各阶层的文化都得到尊重,慎用纯经济导向的大型重建项目,避免加剧空间不平等和社会极化社会分异。3.地方文化特色的定位•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与当地社区及当地特色的融合。深入理解、挖掘和振兴当地文化,避免出现新一轮的特色丧失与风貌雷同。•深入的长期的调查研究很重要,是理解当地地理的历史的特殊性的唯一方法,增强现有资源的价值认知而非创造新的;文化不是当下的产物而是时间的演进。•开展多角度维度的文化研究,包括当地文化价值、当地人的参与度、如何利用文化因素扩大社会、经济在全国的影响。•对地方特色认知的建立:设想与其他地方的不同,特定社会地理,阶层团体的共同特征。为不同阶层提供多方位的体验不同的认知。4.项目类型及内容的选择•文化导向的可持续再生项目应与地方场所感紧密结合,强调因地制宜,不赞成对新地标和过快的经济项目进行投资。项目投资成功与否取决于:当地居民的归属感,文化项目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这种归属感,能唤起多少归属感,市民的自身认知身份认同和场所感知是潜在的长期的收益。•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城市可持续再生的关键环节。5.实施机制: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多元主体,公众参与1)政府主导•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城市更新机制,政府的积极作用是必须的、不可替代的,而政府在财力及其它方面的承诺也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主导核心是解决规划和筹集资金两大问题。政府需要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资金筹集,但是改造和安置补偿等的资金单靠政府投资是不现实的。政府既要运用一些激励性政策吸引私有部门对城市更新的投入,利用资金的杠杆效益力图以最小的公共资金带动私人资金投入到城市更新过程中去,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政府同时要维护公众利益,为社区参与创造条件,确保社区利益不被商业利益所吞没。使低收入者有能力改善自身的居住环境,保持社区社会结构的延续,控制开发商对旧城区造成的破坏,保持中小型经济活动,从而增加传统社区的活力,实现旧城区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2)市场力量的推动•由于改造启动资金仅由政府来承担,负担过重,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拆迁补偿。市场的参与利于实现土地市场价值最大化,解决改造的资金问题。市场力量的推动是旧城区实现功能更新与再生、恢复活力的最为重要的动力。然而,对于城市整体而言城市更新应当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往往与开发商的目标产生较大冲突。因此在更新过程中与开发商保持沟通和交流才能更好地控制和引导开发的实施。3)居民积极的公众参与•在中国以往的大规模更新活动中,居民的参与往往很有限,主要是被动式的拆迁参与,没有决策参与和较深参与度的参与,因而旧城更新没有反应居民的意愿,对于本地居民的生活、关系网络等等都造成较大的影响,大量的社会资本不仅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反而得到损害,带来较多的社会成本,因此居民的参与意义十分重大。•通过居民协商,积极的公众参与有利于维护邻里关系和原有的生活方式,使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现代感不断得以提升,促使城市内部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发挥,实现真正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再生与城市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小规模更新将为居民参与和社区更新自主规划提供主动的、深层的和全程参与的空间。2020年3月3日261.东二环交通商务区活性化及空间优化策略2.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可持续再生的文化途径——南锣鼓巷保护与发展规划(1)2009年11月被美国时代杂志推荐为必去的亚洲25处风情体验地之一(其中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在内有7处)(2)2010年11月9日于LivCom国际花园城市与社区全球决赛获市政项目金奖3.北京南新倉的城市设计実践4.北京簋街的城市设计实践5.北京东城区的景东(沙滩后街)地区的可持续再生实践6.湖南株洲市建宁老街可持续再生实践文化保护文化创意基于文化传承的历史街区可持续再生的理论框架1.面向文化保护的历史街区可持续再生机制•空间策略•参与策略•政策策略保护历史格局:空间结构、肌理、空间尺度保护历史建筑: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整治街区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协调交通环境,公共绿化空间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开拓参与途径依靠法律强制手段贯彻实施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提高公众保护意识资金支持,投资引导恢复和再开发传统和特色产业制定社区政策,提高公众参与决策保护肌理整治环境多元参与社区营造规范引导文化惠民2.面向文化创意的历史街区可持续再生机制•空间策略•参与策略•政策策略土地的综合使用提炼街区文化特色,优化文化基因构建多元文化空间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市场力量的推动积极的公众参与文化产业相关企事业机构的配合文化产业资金融通政策,搭建多元化融资平台高层次的产业扶持政策有针对性的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健全产业发展的监督保障机制多元空间综合利用多方配合共同推动产业扶植人才引进文化产业和历史街区的有机互动四、文化导向城市再生需注意的问题•首先,有些地区过度关注文化的经济利益。巴塞特(1993)指出,地方政府过分强调文化的经济贡献,但事实上只有一些世界城市能够成为重要的文化或创意中心。与此同时,如果当地政府过分突出经济的重要性,可能会缩小城市再生的文化影响(Miles和Paddison,2005年,埃文斯,2005年)。与此相反,全面地看待文化主导的城市再生,应特别强调地方社会和文化的特殊性,这比简单地
本文标题:2 吕斌 城市空间营造的文化途径(东南大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47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