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4章 区域产业规划
1第四章产业发展规划一、区域规划中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产业的概念: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的单位。从区域规划角度来看,产业规划的重点是: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方向;产业空间布局;产业地域组合。2二、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1、簇群化———产业发展的集聚趋势(1)产业簇群的概念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我们通常所说的“园区”、“一条街”等实际上就是产业簇群的一种形式。(2)产业簇群的形式①由产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簇群簇群中的企业同属于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彼此间存在着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联系,产业链成为维系簇群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每个企业都在产业链上占据合适的位置,形成一种合理的分工和协作状态。在这类产业簇群中,通常还会产生为每一个生产环节提供服务的外围联系,如供电、供水、运输、社会服务和产业服务等。3②由产业横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簇群这类簇群通常以区域内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通过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外部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群体,由于这些群体之间相互享受着彼此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因而充满了活力。如位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的酒业簇群就是典型的横向关联簇群,它以酿酒业为主导产业,在其外围形成第二层次的辅助性产业,如葡萄种植业、酿酒设备加工业等,其第三层次是服务性产业,如专为酿酒业设置的科研机构、专业教育和人员培训、产业咨询服务机构等,在最外部则是新产业的聚集,如旅游业、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等。③由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产业簇群这类簇群通常是由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组成,它们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如廉价劳动力集中地、信息和技术发达地、原料或燃料集中地、产品的主要市场地、交通运输枢纽地等,形成各类专业化的小型产业簇群。如意大利众多的产业簇群即属此类。4(3)产业簇群的特征①共生性指产业簇群内众多的企业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包括专业人才、市场、技术和信息等,一些互补产业则可以产生共生效应,簇群内的企业因此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②互动性指产业簇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由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有利于构成簇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加快。③柔韧性指由于簇群内集聚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众多的企业,一方面高度聚集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处于随时可以利用的状态,为簇群内的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的存在也使簇群内的经济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达到效益的极大化。产业簇群内自发形成的这种经济资源与企业效益的良性运作,增强了簇群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使产业簇群具有一般经济形态不可比拟的柔韧性,造就了产业簇群持续繁荣不衰的优势。52.融合化———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趋势(1)融合化的概念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产业融合的强大助推器,1+12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则是产业融合的高能发动机。产业融合表现为产业间的渗透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界限趋于模糊,新兴产业不断产生。(2)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①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即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如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信息和生物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渗透融合,产生了诸如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生物电子等新型产业。又如电子网络技术向传统商业、运输业渗透而产生的电子商务、物流业等新型产业;高新技术向汽车制造业的渗透将产生光机电一体化的新产业等等。6②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如第三产业中相关的服务业正加速向第二产业的生产前期研究、生产中期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展开全方位的渗透,金融、法律、管理、培训、研发、设计、客户服务、技术创新、贮存、运输、批发、广告等服务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和作用日趋加大,相互之间融合成不分彼此的新型产业体系。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在新兴产业中也尽显无遗,旅游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也是产业融合程度最深的产业之一。目前世界上兴起的工业旅游、观光农业、体育旅游、康复旅游、科技旅游等专项旅游代表着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其实质也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广泛的融合发展。7③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工业、农业、服务业内部相关联的产业通过融合提高竞争力,适应市场新需求。如农业为适应新发展而重新整合,通过生物链把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与畜牧业融合起来,形成生态农业的新业态,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工业内部的产业调整也有类似的融合,通过供应链把上、中、下游相关联的产业联系在一起,与一般的产业纵向一体化不同的是,这种融合最终产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其过程既包括技术创新,又包括体制和制度创新,其结果是促进了产业的升级换代。83.生态化——产业发展的持续趋势(1)产业生态化的概念生态化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将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因此,也有人称产业生态化为循环经济。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实施,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在发达国家渐成潮流,从宏观层次的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管理立法,中观层次的区域产业园区的建设、布局,到微观层面的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造、管理实践,生态化的概念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这一发展趋势在三次产业的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中都有所体现,如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9(2)产业生态化的三个层面企业层面:最典型的实例是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3R制造法。又如20世纪9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绿色饭店建设热潮,就是在饭店的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上实施3R法,并将之与客人的消费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把卫生间的一次性小肥皂改为悬挂式的取皂器,减少资源的消费(Reduce);将一次性的塑料洗衣袋更换成布质的,或用柳藤筐替代,以便重新使用(Reuse);将废弃的软木塞收集起来加工拼装成新的弹性地板,实现循环利用(Recycle)等。10区域层面:各种产业生态园区不断兴起,如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生态旅游区、甚至生态居住区等等。国家层面:欧盟、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分别制定了旨在鼓励二手副产品回收、绿色包装等法律,同时规定了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复用或再生的具体指标。如德国于1991年和1996年分别颁布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明确规定,自1995年7月1日起玻璃、马口铁、铝、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率全部达到80%。日本则是这方面立法最全面的国家,先后制定了七项相关法律,于2001年4月开始实施,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资源“循环型社会”11(3)产业生态化的特征①循环性运用生态学规律,把传统的由“资源—产品—废物”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生产过程,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例如我国首个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于2001年8月在广西贵港市成立,该园区以上市公司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形成以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等六大系统为框架的生态链,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变换而相互衔接,其中甘蔗—制糖—蔗渣造纸生态链、制糖—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生态链以及制糖(有机糖)—低聚果糖生态链,这三条园区内的主要生态链,相互间构成了横向耦合的关系,这种互动的产业生态链使园区内的产业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和循环利用。12②群落性生态产业具有类似于生物群落的群落特征,它是一种由多个彼此相关联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共生系统,群落内的企业互相进行合作,特别是相互利用废料,使群落内的总体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在外部形态上,生态产业常常表现为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大小有别、分别处于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位置的一群企业的松散结合,如各种类型的产业生态园区。③增值性发达国家一些成功的产业生态共生系统,其形成是一个自发过程,是在商业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系统内所有企业都从中得到好处,取得增值效应。生态产业摒弃了传统产业发展中把经济与环保分离,使两者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弊端。真正使发展经济与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两者的双赢,这种共生系统所产生的高质环境和经济效率是其得到推崇的根本原因。13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1、概念: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1)认为都市农业是一个广义的、地域经济的概念。包括都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园和阳台绿化,也包括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还包括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求的农业。(2)认为都市农业是在城郊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又超越城郊农业的一种经营形态高级化、多样化的农业。是处在城市化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现代化农业。都市农业更加突出农业的生态功能、休闲功能和经济功能,是对原有城郊农业副食品生产基地功能提升。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创汇农业、宾馆农业等,都是在某一方面反映了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的特点。142、由来都市农业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美国的都市农业从60年代开始获得了较迅速的发展。都市农业在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而后向其他经济发达的国家如英、德、法、日以及东南亚等国家的大城市传播扩散、普及。近20a我国大城市的城郊农业才参照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开始向都市农业演进。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始于90年代初,其中又以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151994年底,北京市朝阳区政府提出:都市农业是该区“农业发展战略的选择”,把具有旅游、观赏、无公害等特点的都市农业列为朝阳区经济发展六大工程之首;与此同时,1994年10月台湾大学也召开了由产、官、学三方面参加的都市农业发展研讨会,探讨了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强调建设有“农”的都市,强调农业与人、都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1995年和1996年之交,在上海市委和人代会上提出,上海郊区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之后,北京市1996~2010年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郊区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应当是适合北京市性质和功能的“都市化农业”,其主要特点是精品、高效、有特色、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占相当比重。1996年和1997年,由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牵头,组织了京、沪、穗等大城市郊区研究单位,与台湾同行举行了以“城市化与都市农业”为主题的系列研讨与交流活动,台湾有关都市农业研究、推广的专家参加了这两次研讨会,会后还编印了国内第一本论文集《都市农业理论与实践》一书。1997年底,《世界农业杂志》第12期又把都市农业列为当代世界农业的新趋势和模式之一。163、特征(1)城乡融合性都市农业现成为大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渗透,如农业、旅游业交叉融合各种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先进设施及先进农艺相互交接融合,且逐步走向和谐统一。(2)功能多样性生产功能——提供优质、卫生、无公害的鲜活农产品;出口创汇。生态功能——发挥洁、净、美、绿的特色,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市容、市貌,防止城市过度扩张。17社会功能——为都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的场所与机会,并有利于增强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及示范辐射作用。(3)现代集约性(4)高度开放性——都市农业是市场一体化的农业。都市农业是市场一体化的农业。它依托大城市,可充分利用国际大城市发达的市场
本文标题:第4章 区域产业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58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