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艺术魅力讨论题:1、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魅力何在?2、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得失谈袁雪芬和范瑞娟上海越剧院1950年代版《梁祝》浙江小百花越剧团2006年新版《梁祝》徐进等根据袁雪芬、范瑞娟口述改编的越剧《梁祝》共分十三场:1、别亲2、草桥结拜3、托媒4、十八相送5、思祝下山6、回忆7、劝婚、访祝8、楼台会9、送兄10、山伯临终11、吊孝哭灵12、逼嫁13、祷墓化蝶上海越剧院章瑞虹、陈颖演出本(1990年代)1、草桥结拜2、托媒3、十八相送4、思祝回忆(下山)5、劝婚访祝6、楼台会7、山伯临终8、逼嫁9、祷墓化蝶一、优雅柔美的越剧(一)越剧的发展历程越剧是位居京剧之后的我国戏曲的第二大剧种。唱腔优雅柔美表演细腻文雅1、“前越剧”时期(1906-1941)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首次称名“越剧”。2、“越剧改革”时期(1942-1977)袁雪芬的越剧《祥林嫂》是越剧改革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本时期的代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祥林嫂》、《红楼梦》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著名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尹桂芳、傅全香、戚雅仙、竺水招、徐玉兰、王文娟、陆锦花、张云霞、金采风、吕瑞英等3、当代“新越剧”时期(1978—)两个中心:上海、浙江上海:优秀剧目的“替身性”传承如《红楼梦》(从徐玉兰、王文娟到赵志刚等)流派继承人的培养。浙江:新一代的领军人物茅威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的探索剧目《陆游与唐琬》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二)越剧的突出特点1、演唱委婉优美,抒情动人京昆演唱:以腔含情、情随腔走,腔胜于情,昆曲更甚。越剧唱腔:以情设腔、依情行腔,腔随情转,越剧演唱音乐与人物情感表达处于水乳交融的新的平衡状态。袁派唱腔委婉缠绵、温雅淳美,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傅派唱腔激情洋溢、华彩艳烈,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戚派唱腔吐字清晰,感情真挚深厚,唱来如泣如诉,不胜凄哀。范派唱腔,是小生的老牌唱腔,吐字清晰,流畅明快,唱来质朴憨厚,韵味淳浓。尹派唱腔是小生行当最流行的流派唱腔。尹桂芳演唱艺术深沉情真,潇洒流畅,千回百转如行云流水了无造作痕迹,书卷气醇厚,唱来情感内蕴而深沉,淳厚隽永,韵味十足。尹派传人有赵志刚、茅威涛等。徐派唱腔激情洋溢、华丽多彩、潇洒明快、跌宕起伏,情胜于腔而情浓腔靓。2、剧目大多是爱情婚姻题材越剧剧目大多是描写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其艺术表现的中心就是悲欢离合中的情感世界。3、丰富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越剧是以丰富优美的人情和人性感动观众的。中国戏曲舞台上,最深入、最丰满地表现出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当推越剧。越剧是中国独创的女性戏剧。它源自越文化,富有阴柔之气、阴柔之美。它的剧目多表现男女爱情,缠绵悱恻,男主人公也往往柔弱缠绵、多愁善感。二、梁祝故事的演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流传很广的中国传统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另外三个是牛郎织女、孟姜女和白蛇传)。四大传说的第一主角都是女性,主题都是讴歌纯真美好的爱情。1、东晋——晚唐:民间传说——故事雏形宋代张津的《四明图经》所引用的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藩志》: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之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藩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故事情节就发展得更具轮廓了: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求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2、宋代——清末:文人改编——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宋代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为代表的以梁山伯为主的叙事,写梁山伯死后还显灵帮助统治者镇压农民起义,因此被皇帝封为“义忠神圣王”,并立庙纪念。二是在广泛的民间流传故事的基础上由文人创作的小说和传记文学作品,那是以祝英台为主的叙事,如明代冯梦龙在《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的话本中的记载。而正式在地方志中为祝英台立传的则是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祝英台,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无兄弟,才貌双绝。父母欲为择偶,英台曰:“儿当出外游学,得贤士事之耳。”因易男装,改称九官。遇会稽梁山伯亦游学,遂与偕至善权山之碧鲜岩,筑庵读书,同居同宿,三年而梁不知祝为女子。临别梁,约曰:“某月日可相访,将告父母,以妹妻君。”实则以身许之也。梁自以家贫,羞涩畏行,遂至愆期。父母以英台字马氏子。后梁为鄞令,过祝家询九官,家僮曰:“吾家但有九娘,无九官也。”梁惊悟,以同学之谊乞一见。英台罗扇遮面出,侧身一揖而已。梁悔念成疾卒。书(亦作言)葬清道山下。明年,英台将归马氏,命舟子迂道过其处。至则风涛大作,舟遂停泊。英台造墓前,失声恸哭,地忽开裂,坠入茔中。绣裾绮襦,化蝶飞去。丞相谢安闻其事于朝,请封为义妇。此东晋永和时事也。……其读书宅称碧鲜庵,齐建元间,改为善权寺。今寺后有石刻,大书“祝英台读书处”。……山中杜鹃花发时,辄有大蝶双飞不散,俗传是两人之精魂。今称大彩蝶尚谓“祝英台”云。3、现代以来的文人创作徐进改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此外,还有川剧《柳荫记》及小说和各地方戏曲剧本。最近的是2006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根据徐进的改编本)改编:冯洁、杨东标、汤琴;导演:郭晓男;主演:茅威涛、陈晓红三、越剧《梁祝》的艺术魅力1、不朽的爱情神话《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作“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它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爱情悲剧。作为爱情题材的作品,其独特之处就在它所写的是一种根植于人性深处的纯净之爱。这种纯净之爱正是一切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发掘不尽的源泉。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的得失在梁祝故事的流传过程中,原来有一种版本,是以“避婚、求学”开始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将“避婚·求学”改为“化装别亲”。有研究者认为,原来的“避婚、求学”好,因为这“突出地表现了英台化装出外求学,主要是为了避免父母为她‘择偶’这一点。这说明故事一开头,就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在家庭父女之间所造成的矛盾。”塑造了祝英台“反对封建婚姻的英勇性格。”因此认为,越剧改编“删除避婚的矛盾,值得商榷。”越剧《梁祝》之所以改编成功,之所以高出于很多同一题材的民间故事和戏曲、小说作品之上,正是从一开篇删除“避婚”开始的,一开始就显示出改编者不同凡俗的眼光和高出同辈的境界。越剧改编删除了“避婚”,境界大变。意义有二:一是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得到大大提升。“我以为男儿固须经书读,女孩儿读书也应该。”现代意识:男女平等、民主精神、自我觉醒意识。越剧《梁祝》开篇的幕后合唱: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滨,有一个祝英台,秀丽聪明,她胸中有大志,要求学杭城,爹不肯,她设巧计,假装生病,茶不思,饭不吃,关起房门,急得那祝员外坐立不宁。有的演出本将其正面表现,加一场《化装别亲》。徐进改编本删除“避婚”情节的意义之二是使后来祝英台与梁山伯的友情与爱情更纯净,更自然,那是真正的纯情至爱,没有杂质,不带功利。因此,他们的爱情悲剧也就更具有感人的力量。爱情越纯净,它的被毁灭就越感染人。关于越剧《梁祝》的结尾越剧《梁祝》结尾的“化蝶”,保留了民间传说故事的浪漫色彩,寄托着人民群众的理想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观众来讲,有减轻、淡化悲剧氛围的作用,使观众感伤、沉痛的心情得到一些缓解。但有学者说,以“化蝶”作结,使人观后,“悲悼之余,心情舒畅”。则又未必。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毕竟是一出撼人心魄的悲剧,虽有“化蝶”作结,但梁祝悲剧故事仍使人唏嘘感叹,难于去怀。何来心情舒畅?2、民族化的理想人物越剧《梁祝》的艺术魅力的生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创造了梁祝这两个具有中国民间特色的民族化的理想人物。女扮男装,同窗三载,不露行藏。具有传奇性和浪漫色彩。敦厚多情梁山伯深情而又纯厚冰雪聪明祝英台热烈而能节制符合民族的美学理想3、浓厚的浪漫气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保留了民间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1、民间故事的传奇色彩;2、人物的单纯、朴素之美;3、“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富有情趣的感人情景;4、“裂坟化蝶”这样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结尾。4、柔美的抒情风格越剧风格婉约、柔美,擅长抒情。越剧经典作品大都是爱情题材,尤其是爱情悲剧。《红楼梦》《陆游与唐婉》《孔雀东南飞》当然也有喜剧,但越剧改编时多以悲剧收场,如《西厢记》。四、新版越剧《梁祝》的创新1、蝴蝶的穿引2、纯情至爱的强化《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3、扇子的妙用4、音乐、舞蹈的美化与诗化八、新版越剧《梁祝》的不足梁祝悲剧的震撼力、感染力有所削弱。主要原因有:1、未能保留原版《楼台会》梁祝诀别时的经典唱段。祝英台(唱)眼前就是上马台,今日别后何时来?梁山伯(唱)回家病好来看你,惟恐我短命夭殇不能来。祝英台(唱)梁兄说此伤心话,我肠欲断来心欲碎,英台此身难自主,此心长随梁山伯,你是好好来访我,反而害你扶病归。梁山伯(唱)要是我有不测长和短,就在那胡桥镇上立坟碑。祝英台(唱)立坟碑,立坟碑!梁兄你红黑两字刻两块,黑的刻着梁山伯,红的刻着祝英台,我和你生前不能夫妻配,我就是死也要与你同坟台!2、省略了旧版《逼嫁》,使《山伯之死》没有了对照,削弱了悲剧的感染力。3、《山伯之死》一场戏孤立地写山伯,显得沉闷。4、山伯死后,英台出场显得平淡、平静了一些,她失去山伯后的巨大悲痛没能充分表现出来,对观众的冲击力不够。阅读经典的意义爱因斯坦《论古典文学》:有的人只看看报纸,最多也不过再读一些当代作家的书,这种人在我看来,正像一个极端近视而又不屑戴眼镜的人。他完全依从他那个时代的偏见和风尚,因为他从来看不见也听不到别的任何东西。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是单调无味的。——《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303页
本文标题:第二讲 《梁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5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