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叶适(1150~1223)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及散文家,诗人。字正则,号水心。浙江瑞安人(其祖上自处州龙泉黄南村徙于瑞安)。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淳熙五年(1178)进士第二名(榜眼)。历仕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官至权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他力主抗金,反对和议。叶适在军事方面也很有才能南宋大臣韩侂[tuō]胄[zhòu]伐金失败,叶适以宝谟阁待制主持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因军政措置得宜,曾屡挫敌军锋锐。金兵退,他被进用为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曾上堡坞之议,实行屯田,均有利于巩固边防。后因依附韩侂胄被弹劾[hé]夺职。叶适出生在浙江瑞安县城水心街。叶适的少年时代,家境贫困。“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贫蒉三世矣”。父亲性情开朗,有大志而未入仕途。母亲杜氏嫁到叶家的那一年,正逢水灾,家中器物被大水冲尽,自此更为艰难,居无定址,先后迁过二十一处,“穷居如是二十余年”。11岁时,名儒陈傅良在县城林元章家执教,叶适经常在林家嬉戏,他得到机会从陈傅良学习。据他自己的回忆,从此受教、请益于陈傅良的时间,前后有40年之久少年时代从学的学人中,可以考定的还有刘朔、刘愈、刘夙等。13岁时叶适随父从瑞安迁到永嘉(今浙江温州);15岁,学诗、学时文,这些对他一生学术深有影响。《宋史》本传称他“为文藻思英发”,而全祖望评论说:“然水心工文,故弟子多流于辞章。“16岁时,叶适在温州乐清白石北山小学讲舍讲习,为稻粱谋,这样的生活一直维持到乾道三年(1167)。其间从学与结交的师友,除陈傅良外,还有王十朋的门人叶士宁与林鼐、林鼒兄弟等。从19岁开始,一直到28岁,即淳熙四年(1177),叶适主要活动是在婺州地区游学,曾从学于郑伯熊,上书宰执叶衡,结识了陈亮、吕祖谦、周必大等。这十年间,叶适到过临安,时为乾道九年(1173);淳熙元年(1174),叶适上书叶衡,叶衡时为签书枢密院事。叶适在这封《上西府院书》中,纵论天下大势,指出天下之患在于“朝廷之上,陋儒生之论,轻仁义之学,则相与摈贤者而不使自守以高世”。因此他望宰执能够酌古今之变,权利害之实,以先定国是于天下。具体地说,一是政治上的有为:收召废弃有名之士,斥去大言无验之臣,辟和同之论,息朋党之说。重台谏而任刺史,崇馆阁以亲讲读。二是经济上的措施:据岁入之常以制国用,罢太甚之求,以纾民力。三是军事上的广武举之路,委诸路以择材,鼓舞士卒之勇气,不用增兵而加紧训练,屯田耕种以代军输。四分上流之地,积极准备北伐。叶适提出中兴的“大略”,进一步指出关键在于为政要“诚”、“赏”与“罚”。诚,是指发号出令,必思生民之大计,而不徇乎一身之喜怒。赏,是指爱人之功,求人之善,举之公卿之上而忘其疏贱之丑。罚,是惩人之过,明人之恶,加之窜殛之戮而遗其贵近之厚。以后,叶适多次上书朝廷,其要点多是这些内容。这一年叶适才25岁,这次上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反响,他很失望。淳熙二年(1175),叶适26岁,赴武义招明山访吕祖谦,与陈亮、吕祖谦相聚。叶适讲究“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学习记言》),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强调“道”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由气构成,五行八卦都是气的变化形态。提出“一物为两”、“一而不同”的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命题,认为事物对立面处于依存、转化之中,但强调“止于中庸”。认识上主张“以物用不以己用”,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反对当时性理空谈,对于理学家们所最崇拜的人物如曾子、子思、孟子等,进行了大胆的批判。认定《十翼》非孔子作,指出理学家糅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无极”、“太极”等学说的谬论。在哲学、史学、文学以及政论等方面都有贡献。著有《水心先生文集》29卷,《别集》16卷,有《永嘉丛书》本、《四部丛刊》影嘉业堂藏明黎谅刊本。1961年中华书局将《文集》、《别集》合编并加校点,为新版《叶适集》。又有《习学记言》50卷,辑录经史百家,各为论述,有《四库全书》本,《习学记言序目》50卷,有敬乡楼丛书本。叶适是永嘉派的代表.当时温州在发达的农业的基础上,官营和私营得到高度发展。叶适等人批评了“抑末重本”的思想,要求政府给工商者一定的政治地位。历史上,正是因为“浙东学派”的影响,主张“功学之学”,强调要“义利双行”,“农商并举”,“道不离物”。这种理论与“儒家学派”的“君字寓于义,小人寓于利”,“程朱学派”的“穷天理,去人欲”,“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的儒家主流观相悖。温州是叶适的治学之地,叶适成为我国最早敢于否定传统的“重农轻商”的思想家,他的“义利双行”的理论长期影响温州人民的思维方式,思想方式以及行为方式。这“历史基因”使温州走向成功。温州的现在是叶适先生的治理有方所致。温州始终傲立在市场经济大潮。爱国主义思想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当南宋江山遭受夷狄女真族侵犯时,他主张抗击、收复故土。同时他通过揭露宋代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的弊端,深入和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当开禧北伐失败后,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毅然受命带病出镇建康,组织兵民,抗击金兵,收复失土,立下不朽功勋。功利主义思想是叶适暨永嘉学派的最具特色的思想。叶适反对朱陆空谈义理和心性,面把义和利、理和欲统一起来。叶适的功利思想,更重要的是国家民族之功和为民谋利,于是提倡修实政,行实德,建实功,改革社会,发展商贾,去害兴利,改弱就强,实现复仇的大义。批判精神叶适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独立思考和批判的精神。他对孔子之外的古今经、史、百家都作了认真研究。对旧说,敢于怀疑,勇于批判,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叶适对《易经》为孔子所作提出怀疑,对“易有太极”等说提出批判。叶适对《诗》,《书》、《春秋》等古代著作都作过考订,提出怀疑。叶适对《中庸》、《大学》提出批评。叶适对程朱道学的理论“道统”学提出严厉的批判,从而与唯心主义彻底决裂。务实精神是叶适思想的光辉点。他作为一位爱国的思想家,首先忧国忧民,以实际行动报仇雪耻,收复失地;同时,他研究史学,吸取历史上国家兴亡的教训,针对当时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制、人事等方面的积弊,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他还主张记史叙事应实事求是,对后人有很大影响。1.叶适成为我国最早敢于否定传统的“重轻”“重轻”的思想家。当时瑞安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叶适就认识到工商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叶适是著名的散文家和。其散文,自成一家;其实,宋人吴子良说:“水心诗,早已精严,晚尤高远。”3.叶适在上也很有才能。1206年,宋金对峙中,叶适负责防守南京和长江下游,他冷静应敌,迫使金兵退走。诗人农商军事义利
本文标题:叶适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66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