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易混点一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内容项目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背景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政策下,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目的维护资本主义正常的民主统治秩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同措施缩减农业,部分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恢复发展农业,部分地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手段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特点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同性质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相同都是在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改革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社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都能从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易混点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经济政策。实践证明它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易混点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1.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整体上都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戈尔巴乔夫则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在政治上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最终放弃党的领导,并导致苏联解体。[命题点研究]命题点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的变革1.变革历程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体制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与发展:①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后,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体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②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2.变革原因(1)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这是资本主义运行体制变革的根本原因。(2)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3)经济危机与战争的冲击和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4)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5)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新要求。命题点二20世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政策名称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背景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不同内容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不同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干预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作用改善了工农联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同①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②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启示①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生产方式[易错点辨析]1.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下,只有美国实行了经济干预。(×)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下,并不只是美国实行了经济干预,实际上各国解决危机的方式是大致相同的,都是国家干预经济,只是干预的方式不同,美国是全面干预经济,而德国、日本则是将国民经济纳入军事轨道,走法西斯道路。2.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罗斯福新政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它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利用政权力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它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3.人民资本主义的实行,使企业的决定权掌握在人民手中。(×)人民资本主义并不等于资本家放弃了所有股票,企业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4.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福利制度是垄断资本家为缓和国内矛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支付的一种代价,它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5.二战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在二战后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是国家干预经济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6.二战结束后的福利国家可以看做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语。(×)不正确。福利制度虽然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但它更多的是给垄断资本家带来了好处。福利基金的来源是劳动者劳动收入的一部分。当资本主义经济面临危机之时,资本主义国家总是首先减少社会福利支出。因此,资本主义福利制度是垄断资本家为缓和国内矛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支付的一种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并不能彻底消除贫困和两极分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仍然存在,所以不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7.“国有经济”就是公有制。(×)“国有经济”和“公有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实现国有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而国有化只是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方式之一。9.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是制定经济计划。有人认为经济计划就是计划经济。(×)不正确。二者根本不同,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10.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滞胀”局面,西方国家纷纷放弃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没有。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干预经济程度上的变化,并不等于国家放弃干预经济政策。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是为了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制度,其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刺激国内消费,但是,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1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一次严重的失误,是不必要的。(×)这种看法片面。它在当时情况下是正确的,是必要的。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坚持这种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措施,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13.新经济政策实际是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恢复发展资本主义。(×)不正确。新经济政策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其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4.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是错误的。(×)不正确。苏联在当时情况下,实行农业集体化,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必要措施;只是牺牲轻工业和农业,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但不能完全否定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15.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是错误的,它在历史上没有发挥过良好的作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外部资本主义包围和内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建立的,它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及时地调整生产关系,使该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6.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中吸取教训,正在进行不同层次的改革,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正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17.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二战时期曾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18.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19.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都是重工业。(×)赫鲁晓夫改革的侧重点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在重工业。
本文标题: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专题十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总结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79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