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关于云南省生态扶贫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关于云南省生态扶贫的思考作者:王高阳李永前马雅娟钟玲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33期摘要:生态环境脆弱是影响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贫困又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如此恶性循环,人们越来越穷。云南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严峻形势,不仅严重影响着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安全,也对西南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云南贫困地区实施生态扶贫意义十分重大,不仅有利于贫困地区生态的恢复,营造山川秀美的新云南,而且有利于云南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扶贫;云南省;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3-0223-03生态脆弱是中国云南省的一大特色,贫困又是最大的问题,因此生态因素是云南贫困的根源之一。要实现改善生态环境,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最佳途径就是生态扶贫。所谓“生态扶贫”就是要坚持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同步进行,生态恢复与脱贫致富相互协调的原则。结合生态综合治理和保育项目,挖掘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性就业岗位,为当地贫困农民劳动力提供生态就业机会,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同时,通过生态移民与劳务输出等扶贫开发方式,减轻人口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转变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从而有效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减压增效,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一、云南省的贫困状况(一)云南省贫困概况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省份。全省有国家扶贫重点县73个,占全国的12.3%,还有7个省级扶贫重点县,是全国扶贫攻坚的重要主战场之一。由于受历史、自然、社会等诸多特殊因素制约,云南省的贫困发生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云南省为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现阶段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存条件恶劣的滇西、滇南和滇东北。全省16个州(市)中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超过21%的就有9个,共有贫困人口477.84万人,占云南省贫困人口总数的64.8%,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70.78万人,占云南省绝对贫困人口的68.7%。绝对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是怒江、迪庆、思茅、临沧、红河、丽江、昭通等州市。云南是一个欠发达省份,其贫困有其特殊性,属典型的特殊类型贫困,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如何尽快解决这些贫困人群的贫困问题,实现温饱,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也成为了云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二)导致云南省贫困的因素龙源期刊网贫困地区大多位于生态脆弱区云南最贫困的人口多生活在环境破坏最为严重、自然恢复能力最低的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贫乏的自然资源以及对外交通不畅是导致云南地区贫困的综合因素。地震、泥石流、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灾害是导致受灾地区贫困和返贫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其次,贫困地区多与高山、丘陵相伴随,这种地形导致了耕地数量少、可利用土地和水资源也很少,农业的自然条件差。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以及农业生产土地资源贫乏,土壤肥力差,这又使得土地的单位产出低、总产出量也非常少。2.集中连片贫困区多位于主要生态功能区,特别是绿色贫困问题云南有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山区和云南藏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85个县),其中很多地区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成为国家重点保护和禁止开区域,承担着为国家或地区提供生态服务的重要义务。这些地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丧失许多发展机会、付出机会成本。同时,以农牧业为主,耕地和草场的限制开发,打断了农牧民广种薄收和扩大放牧面积的增值路线;排污和环保指标的定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地方工业的发展,导致这些地区的多数居民没有其他生活来源,成为绿色贫困人口。3.地区贫困进一步导致生态破坏经济成本是最低的就是直接向大自然索取,生存的压力往往削减了贫困群体的生态意识,最大限度地向大自然获取生活资料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诸多违背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行为随之产生,生态环境破坏也就在所难免。二、云南省在生态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一)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持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中国连片贫困地区目前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0多元~4000多元之间,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下,况且还要兼顾基础设施、交通、通讯、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投资需求。因此,目前还无力集中更多的资金来改善环境质量。(二)基础设施薄弱及其建设水平滞后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贫乏的自然资源使贫困农民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人们不得不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和经营,同时更加脆弱的生态环境反过来又加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行为的制约,造成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不断下降,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三)森林整体质量不高龙源期刊网曾经作为林业资源大省的云南省。由于长年的过度采伐,森林曾遭严重破坏。当前的森林覆盖率虽已回升至44.29%,但林分质量并不高。以大理州南涧县为例,虽然该县的森林覆盖率达58.6%,但该区林分质量差,树种单一,次生林多,除无量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残存少量原始林分和近期人工造林外,其他均为次生林分,其中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占了总林分的94.4%,林分树种单一。(四)人地矛盾尖锐云南省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4%,坝区面积仅为总面积的6%,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耕地资源匮乏,加上人口多,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就大理州南涧县来看,该县地处横断山区,山区面积为99.3%,山高坡陡,水土流失面大,山高缺水,水土潜力难以充分发挥,耕地资源有限,加之人口多,密度大,人口分布密度为平均140人/km2,而人均耕地只有667m2,粮林矛盾、林畜矛盾突出,乱砍乱伐、非法占用林地现象时有发生,生态环境建设面临巨大的压力。(五)劳动力素质低下,自我脱贫能力弱,信息封闭、民众思想观念及受教育程度偏低,农村科技人才严重缺乏教育水平落后和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导致贫困地区的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素质长期低下,受新技能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缺乏足够的生存能力,难以在收入较高的城镇非农行业就业。(六)水土流失严重云南省地形为高原山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层浅薄,加上长期的森林过度采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面广,治理难度大,成效不明显。目前云南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6.7%,遍及全省16个州市115个县市区。云南省石漠化情况(见表1)。从表1中可见,广而深的石漠化,是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重大难题。(七)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云南省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霜冻以及干旱等。滑坡灾害伤亡严重;地震灾害频繁密集发生,损失严重;旱情形势严峻;汛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局地单点性降雨过程多,导致汛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数量大;雪灾和低温冷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三、生态扶贫的相关建议(一)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泥石流、石漠化等生态灾难加剧都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这将会严重阻碍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加大生态建设投资力度,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走生态扶龙源期刊网贫的道路,才能彻底消除贫困的根源。彻底整治生态环境,改善贫困的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这样贫困地区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控制人口数量,注重人口素质的培养人力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方面我们要控制人口数量,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云南省农村人口人均教育程度在全国排列倒数,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更低。教育落后是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障碍,扶贫先扶智,加大对教育的扶持,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是治本之策。(三)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贫困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如何培育市场、如何营造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首先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通过坡改地、引水灌溉地多种措施,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而来提高粮食产量。其次重点解决路、电、水、通讯等问题,保障所有行政村,绝大部分自然村通路、通电、通讯、通水、通广播电视。(四)培育发展高原特色农林产业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尤其需要集中发展粮食、烟草、蔗糖、茶叶、咖啡、橡胶、果类、蔬菜、畜牧、蚕桑、花卉园艺、生物制药、淡水渔业、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推进特色产业向最适宜区集中,大力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着力优化高原特色农业区域布局。(五)大力发展旅游扶贫云南贫困地区民族风情绚丽多彩、自然景观得天独厚、自然风光旖旎壮观,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相当大的潜力。生态旅游既保护环境又发展当地经济,是生态环境建设与扶贫兼顾的选择。以云南省丘北普者黑仙人洞村为例,全村占地1200亩,村民以农耕、捕鱼为生。仙人洞村拥有丰富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但在普者黑景区建立以前,仙人洞村人均年收入仅280元,经济形态单一,生活贫困。文化生活贫乏,村民中文盲普遍。直至1992年尚有约一半的适龄儿童未入学,村中无一名高中毕业生。经济和文化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仙人洞村的发展。自普者黑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后,仙人洞村依托普者黑旅游区,旅游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也对当地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环境效应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参考文献:龙源期刊网[1]马克林,冯乐安.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以甘肃民族地区为例[J].科学·经济·社会,2010,(2):19-23.[2]木桢.关于云南的少数民族省情特点及民族工作若干问题的解读[J].今日民族,2004,(5):4-7.[3]吕素芬.云南省特殊贫困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07,(5):38-44.[4]刘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系列专题报道之一:稻花香飘彩云之南——云南粮食生产发展综述[J].致富天地,2012,(8):5-8.[5]晏瑞琴,敬龙军.中国西部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策略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前沿,2010,(2):53-55.[责任编辑吴迪]
本文标题:关于云南省生态扶贫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82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