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电子设计/PCB >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详解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清】郑燮wéishè题解:潍县的官署中寄给堂弟郑墨的第一封家信书信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郑燮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人们对他的多才多艺津津乐道:他是一位著名画家,所画兰竹,摇曳多姿,名播中外;他又是著名书法家,自创的“六分半书”,熔真、草、隶、篆于一炉,现在也还有人学“板桥体”。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平的纪实。乾隆元年(1736)43岁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50岁,为范县县令,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在潍县的头两年,适逢山东大灾荒,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痛景象,郑燮采取应急措施,不及申报上司批准,动用官仓粮食借贷给饥民,秋后灾情仍重,他又焚烧了所有贷券,采取以工代赈办法,修城凿池,招徕远近灾民赴工就食;责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和积粟之家平粜囤粮,使饥民得以度过灾荒。但这些措施,却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离潍县时,囊橐萧然,仅有图书数卷,百姓痛惜挽留,甚至为其立生祠。后客居扬州,卖画为生。《板桥家书》家书的受方是板桥的堂弟郑墨。郑墨,字五桥,是板桥的叔父之标先生的独生子。板桥没有同胞兄弟,只有这个堂弟,感情很深。郑墨是一位憨厚勤谨的读书人,板桥对他寄以兴家的厚望:“老兄似有才,苦不受绳尺;贤弟才似短,循循受谦益……起家望贤弟,老兄太浮夸。”板桥看出小弟同自己不是一类之才,便不以仕途经济文学艺术相劝进,而是以治家的重任相托。这本《板桥家书》就是板桥在外客居或仕宦时,郑墨在兴化主持家计,弟兄常常互通音问,纵谈人生,讨论学问,商量家事的记录。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本文的观点是什么?课文理解批驳: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句意: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不中用的。)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驳论立论反对的观点反对的原因读书的主张1、“过目成诵”匆匆读过,印象淡薄,没有收获。第二段中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1、举例论证:正面事实论据:1)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2)苏轼读《阿房宫赋》至四更,洒然不倦。阐明他们深入探研微言精义而取得巨大成就反面事实论据: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导致平生无佳文。2、正反事实论据形成对比论证,意在告诉人们,读书应深入探研微言精义。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驳论立论反对的观点反对的原因读书的主张1、“过目成诵”匆匆读过,印象淡薄,没有收获。深入探研微言精义(二)默读三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何认为“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指出不辨良莠,一概成诵,读书没有选择与思考,是过目成诵的另一弊端。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驳论立论反对的观点反对的原因读书的主张1“过目成诵”匆匆读过,印象淡薄,没有收获。深入探研微言精义2“无所不诵”不辨良莠,一概成诵,没有选择与思考。择其精华反覆诵观第三段中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1、举例论证:正面事实论据:读《史记》以《项羽本纪》为最,此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阐明择其精华反覆诵观的必要性反面事实论据:•读小说家言、传奇恶曲、打油诗词•比作破烂橱柜中贮藏的臭油坏酱(比喻论证)2、两者又构成对比论证典故巨鹿之战——破釜沉舟鸿门之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垓下之会(围)——四面楚歌总结作者读书的主张:•读书应深入探研“微言精义”。•读书应择其精华,“反覆诵观”。“第一书”不仅对读书有真知灼见,论证也极出色,也充满对堂弟循循教导、切切关爱。再读课文,理清结构第1段总写:批驳“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提出鲜明观点。第2、3段分两点分别论述:第2段:反对过目成诵,主张读书应当深入研读书中微言精义。第3段:反对无所不诵,主张读书应当择其精华,反覆诵观。翻译句子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书信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不中用的。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眼睛看得清楚,心中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如同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和我有什么相关呢?看一遍就能背诵作为能成事,中用。济:对事情有益明白指人的内心应付不过来。暇:空闲相关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自古以来能过目成诵的人,有谁比得上孔子呢?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不知其所穷。孔子读《周易》读到使穿连竹简的皮绳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了几千几百遍,对书中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前行越不知道它的穷尽。谁比得上皮革断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探索显露,此指明白。钻研深入前行穷尽,完结。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即使像孔子那样生下来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能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实行大道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老吏觉得他读得辛苦,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翻译:怎么能够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就结束学习呢!即使见注释【9】生,出生行,实行停止见注释【10】觉得…辛苦怎么畅快的样子因为表示行为次数结束,完毕。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不读第二遍,(但他们)始终没有写出好文章。第二次始终,一直只有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况且读一遍就能背诵,又有什么都记诵的弊病。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精彩,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精彩。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反复诵读观看,值得欣赏值得悲泣的,就在这几个片段罢了。况且就坏处盟会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罢了观看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成了不懂道理的愚笨之人!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还有小说家的作品,各种低俗的传奇、恶俗的戏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厨柜,臭油坏酱全都贮藏在里面,那种品位低俗也是让人不能忍受的!不懂道理迟钝,愚笨。过目,观看都,全不干净,这里有品位低俗的意思贮藏能够忍耐、忍受片断写作以郑墨的口吻,写一段回信,谈一个读书心得(用现代汉语表达)。
本文标题: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85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