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专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主讲:张瑞堂马克思基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矛盾的最终解决而设想了一种共产主义的经济形态:公有制、计划生产和按劳分配。这里是没有私有制、市场和商品等经济范畴的。欧美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由本国资本驱动其他国家生产要素、剥削其他国家雇佣劳动力从而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国际经济不平等关系。基于发达国家基础上的新的经济形态暂时还没有实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条件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都教条主义地套用了马克思基于发达国家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经济形态设想,而没有考虑到现实还需要实行多种所有制、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客观条件。那么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安排自己的经济形态?一、社会化大生产应采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计划经济是国家为发挥经济职能总体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形式。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形式。计划机制具有自觉性、事前性和宏观性特点。缺点是不灵活、不能很好地实现效率、对市场供求关系反映不灵敏。市场机制具有自发性、灵活性、事后性和微观性特点。缺点是不能很好地解决公正、长远整体利益。结论:应将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奠基人。他一直主张市场与计划相结合:“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邓小平文选》第2巷第231页“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17页“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8-149页。“南方谈话”的经典论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通过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市场经济走向社会主义,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程:“摸着石头过河”,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以点成线、以线带面的市场经济实践,终于找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摸着石头过河”,在自己的实践中去解放思想,终于形成了自己的市场经济观念。①从1978年到1983年,形成“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思想。突破了把市场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思想。②从1984年到1987年,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思想。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传统思想。③从1988年到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的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长处的经济运行体系。有人说:中国在事实面前不得不使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这个说法准确吗?④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⑤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意见.⑥2010年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基本特征:1.一般特征即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营管理法制化保障制度社会化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搞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③在宏观调控上,坚持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兼顾市场和计划的长处。评析:“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设计:①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主体)②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微观平台环境)③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分配制度)④建立和健全尊重经济规律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体系)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环境)以上实际是对原有的按照马克思主义设想的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可能建立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根本调适。五、从中国实际出发确定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经济政策十五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其中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示:既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之决定。也是民主协商之结果。从中国实际确定的基本经济政策: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我国社会保持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保证。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鼓励、支持和引导的政策的前提。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鼓励通过互利合作形成公有制控股、非公有制参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10年3月4日,胡锦涛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中国共产党摆脱教条主义束缚,从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出发来调整生产关系: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总体不高、多层次、不平衡、生产要素排他性不均衡占有状态,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从对抗到合作,从体制外到体制内。将“私有制”改成“非公有制”、将它从制度外纳入制度内。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演变体现的是:协商性的民主政治、利益共存的包容性改革)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的关系应坚持双赢、共赢原则(国进民也进、国富民也富)。(1+1﹥2)六、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⒈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独立存在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如果进入混合所有制,国有经济必须通过控股发挥对社会经济的主导引领作用)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对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具有关键作用。⒊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⑴既要注重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优势。量的方面: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质的方面: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应控制的领域:国家安全、自然垄断、公共产品和服务、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骨干产业等。⑵采取恰当的原则和实现形式。根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在关键领域靠质来增强控制力和竞争力。努力寻找能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释放国有企业活力的实现形式。鼓励互利合作而形成公有制经济控股、非公有制经济参股的混合所有制。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关键是要有好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的租赁、承包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保值增值。对公有制实行私有化,是对所有权的侵犯。(既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岂有公有财产私有化之理?)曾经出现过这样的选择题: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走向市场经济的途径是()A通过私有化B通过社会化C通过实现形式多样化D通过企业化题外话:有人坚持认为公有制是阻碍中国经济彻底市场化的障碍。鼓吹:公有制经济要不从实体上消亡,唯一的出路就在于私有化!看一组数据:1978年国有资产总额为0.72万亿元。2007年达到35.5万亿元。在石油石化、航空航天、电力、电信、交通运输、国防工业、重要资源开发、重大装备制造等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资产总量和控制力不断增强。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世界500强中,我国内地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占了26家.如中远集团、中国五矿、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还是处于完全竞争性领域的企业,⒌公有制的实质和核心: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平等地占有、支配、使用生产资料,按共同意志和需要进行生产和分配。一些以“社会所有”、“公众所有”名义的“新公有制”,是生产要素不平等组合形成的企业和组织,不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但如果是公有制控股,就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题外话:有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公有制,它既然经济规律的产物,就不需要强调坚持了。七、改革开放以来三次私有化浪潮:双轨制时期(78-92):借口公有制无活力,非公有制有活力要求将公有制私有化。其实是公有制捆绑在原计划体制内无法实现形式多样化而活力不足。混合所有制形成初期(93-97):借口混合所有制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公有制,要否定马克思所说的公有制或者中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形成的公有制。其实混合所有制只是公有制现阶段的实现形式不能等同于公有制。公有制基本转制以后(98—):借口公有制为既得利益集团牟利而要求废除之。其实这是公有制经济处于一定垄断地位,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分配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力导致的。中国的公有制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通过劳动人民长期劳动积累的起来的。“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私有化”并非经济规律,而是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逻辑而已。八、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含义: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份。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微观经济环境中依法保证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地位和权利。⒊鼓励、支持和引导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依据:⑴现实的经济状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和发展不平衡,给非公有制经济留下广阔的空间。⑵对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建设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扮演市场主体多元化的重要角色、促使国有经济增强竞争力、催生新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等。⑶拓展了民生空间。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提升了综合国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促进了社会多样化发展,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需求。看一组数据:从1978—1996年: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长25%。国民经济11%—13%增长中80%来自非公有制经济拉动。总量及税金由1978年前的1%上升到目前的1/3。30多年来,我国约有70%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其中95%以上是非公有制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岗位70%以上是由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的,从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70%以上也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单独的私有化是不会起到这样的作用的。这个作用的前提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党领导经济工作希望: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形成“国进民也进”、“国强民也富”的生动格局。这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的展现。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结合形成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经济形式.优点:决策科学化、降低风险,实现双赢。阅读:私有化是经济规律吗?有人认为“人是自私的”,市
本文标题:专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90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