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八个朱元璋的故事ppt
八个朱元璋的故事ppt段新(网名:duanxinxyz)摘要•本ppt讲述了8个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1.紧要关头身先士卒;2.用友善信任赢人心;3.奖赏御史袁凯银子;4.成后世煞“长风”典范;5.处死乱说话的徐达老婆;6.打发解缙回老家读书思过;7.信任背后敢说真话的宋濂;8.器重埋首抄公文的夏原吉。目录•1.紧要关头身先士卒/4•2.用友善信任赢人心/6•3.奖赏御史袁凯银子/8•4.成后世煞“长风”典范/10•5.处死乱说话的徐达老婆/12•6.打发解缙回老家读书思过/14•7.信任背后敢说真话的宋濂/16•8.器重埋首抄公文的夏原吉/181.紧要关头身先士卒•一次,队伍中有人叛乱,将主帅郭子兴抓了起来。大家听说这事都犹豫不决,不知该怎么办?•朱元璋说:“我们要回去救元帅!”有人说:“我们是元帅的亲兵,回去肯定会被重点打击,不是找死吗?”朱元璋说:“正因为我们是亲兵,才更应该冒死救元帅。元帅对我等皆有大恩,见死不救良心难安!诸位,要死我先死,有功大家分!我们回去救元帅!”他带领大家回到部队,并身入险地,纵身跳进地窖,砸烂枷锁,将郭子兴救了出来。•这件事令郭子兴对朱元璋更加看重,其他人自然地将朱元璋奉为“大哥“,从此他有了自己的第一批心腹。1.紧要关头身先士卒•点评:•在紧要关头,大家都害怕危险而犹豫不决,朱元璋主动站出来为大家作出决断,并身先士卒,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敬佩,自然而然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心骨,成了“大哥”。•所谓的“大哥”气质,不是来自你的职位或者权力,而是来自你的行动和品质。在紧要关头,你敢身先士卒,会有人追随你;你能说服大家,作出正确决断,才会有人敬佩你。2.用友善信任赢人心•1356年,朱元璋亲统水陆大军,进攻集庆(今南京)。仅用3天就攻破了城外敌军的军营。3.6万敌军悉数投降。虽然这些人都投降了,但心里十分不安,担心朱元璋不信任他们,并随时有可能杀掉他们。朱元璋发现这一情况后,就从俘虏中挑选出500名人当自己的亲军,让他们在夜里守卫自己的安全。•朱元璋的心腹劝说朱元璋:“这些降兵万一起反心,随时都会要了你的命。”朱元璋说:“只要我真心对待他们,充分信任他们,他们也一定会真心忠于我的!”•晚上,朱元璋把平时的原班士卫都打发走,全部换上降兵。自己则钻进帐篷,脱下盔甲和战袍,酣然入梦到天亮。3万多降兵知此事后都大为感动,发誓要赤胆忠心地为朱元璋效力,心甘情愿地跟随他打天下。2.用友善信任赢人心•点评:•朱元璋有了这样一支忠心的队伍,实力得到了壮大,为后来打下江山、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础。•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得心者得天下;民间也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就是“人心”。故此,我们要说,最好的征服是赢得人心。而赢得人心的最好方法,不是威逼利诱,而是友善和信任。3.奖赏御史袁凯银子•有一次,有个臣子在查案饮酒,朱元璋大怒,便命手下整理案子要杀此臣。•朱元璋让一个叫袁凯的御史把案卷拿给太子复审。太子主张宽容,不同意如此草菅人命,就把案卷退还给了袁凯。袁凯向朱元璋回报时,正好太子也来到了现场。•朱元璋问袁凯:“我要杀人,太子却要宽容,你看谁对?”袁凯说:“陛下要杀是守法,太子要赦免是慈心。”•这句话让朱元璋和太子都很满意。结果,朱元璋不但赦免了那臣子的死刑,还赏了袁凯银子。3.奖赏御史袁凯银子•点评:•袁凯深知夹在皇上和太子之间,自己不能轻易言明谁对谁错,所以并没有简单地表达立场,而是陈述了双方的出发点,点明了各自的用意:站在皇上的角度,惩处臣子是为了维护法纪;站在太子的角度,主张宽恕是为了彰显仁慈。•惩处有惩处的道理,宽恕有宽恕的用心,袁凯对双方的看法都给予了肯定和赞赏,这样就避免了自己在两难之间作选择,为自己解了围,也避免了在这个问题上继续争论,使复杂的问题得以圆满地解决。4.成后世煞“长风”典范•明代朱元璋,他上台后大刀阔斧改革历代王朝的弊政。“元朝以吏治国,法令非常繁冗,档案堆积如山。”朱元璋便立“案牍减繁式”,简化公文,提高效率。•唐宋元三代遗传了一个坏风气,就是皇帝任命一个官,这个官就照例上表推辞,一而再再而三委婉谢绝,而皇帝也照例是不许,一而再再而三降旨劝勉,直至上任为止。这种浪费时间和耗费纸墨的官场游戏,也被朱元璋下令废除。•当时刑部主事茹太素喜欢写长文章。有一次他的奏折“陈时务累万言”。朱元璋看了勃然大怒,在朝廷拿起棒子就打茹太素的屁股。朱元璋此举不仅开了明朝廷杖的先例,而且成了后世煞“长风”的典范。4.成后世煞“长风”典范•点评:•“长风”泛起的表现如此之烈,其弊端也十分突出:一是浪费时间;二是挥霍钱财;三是败坏风气。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开明君主大都是反对“长风”的。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如今,我们已经步人了信息时代。人们对时间的珍惜已经由过去的年月日转变成了今天的时分秒。时间就是生命。须知陶醉于“长风”的人,正如鲁迅先生当年所批评的:“无端浪费人家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够从这样的高度认识问题,那么煞住“长风”就指日可待了!5.处死乱说话的徐达老婆•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宴请功臣们的妻子吃饭。•席间,马皇后感叹道:“从前我们大家过苦日子的时候,哪里会想到能有今天的荣华富贵啊!”大家也纷纷附和,大将徐达的老婆也感叹了一句:“大家都是穷过来的,如今我家可不如你家。”马皇后脸色尴尬。•不久,宫中宴会时,朱元璋端了杯酒来敬徐达,说:“我这杯酒是特意来祝贺你可以免去灭族之祸的。”徐达不明底细,回家一查才知道,老婆在宴会上说的话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认为她有“不臣”之心,把她抓起来杀了。5.处死乱说话的徐达老婆•点评:•在古代,君臣之间壁垒分明,皇帝最忌讳的是觊觎自己的地位。而徐达的老婆却拿自己家和皇帝家相提并论,并抱怨”我家可不如你家”,难道你想和皇帝家一样富贵吗?一句话让朱元璋觉得她有“不臣”之心,将她处死。•“谨言慎行”在任何时候都是十分必要的,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徐达老婆之死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值得我们记取。6.打发解缙回老家读书思过•大才子解缙聪明非凡,才华横溢,聪慧过人,很讨皇上欢心,说话办事也非常对朱元璋的胃口。有一次,朱元璋对解缙说:咱爷俩亲密无间,有啥意见就尽管提,千万可别跟我见外。•解缙见皇上对自己信任倚重,感动得热泪盈眶,写了封“万言书”,意见提了一大箩筐,且言辞尖锐,句句话都不留情面,龙颜大怒。•不过因皇上有言在先,没有杀解缙的头,而是把他打发回老家去读书思过。6.打发解缙回老家读书思过•点评:•历史没有真相,只留下道理:皇上可以屈尊降贵,与你称兄道弟,那是皇上作风平易近人,有亲和力。但你作为下属,何时何地都不能忘乎所以,真拿自己当皇上的亲兄弟,没个内外尊卑,更不能借此为由,明说或暗示皇上兑现承诺,让皇上为难。可解缙这样一个聪明人,曾经因为太听皇上的话,差点断送了前程性命。•领导让你给他提意见,这话你得好好斟酌斟酌,什么意见能提,什么意见不能提,也要好好掂量掂量。领导批评他自己的话权当耳旁风,领导批评你的话可一定要注意听;领导表扬你的话可当耳旁风,领导表扬他自己的话一定要听。7.信任背后敢说真话的宋濂•明初,朱元璋广开言路,要求群臣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刑部主事茹太素给朱元璋上了一个万言书。朱元璋看不下去,就把茹太素的奏折给大臣们看。大臣们纷纷迎合:“这书不敬!”“这书不合法度!”•轮到宋濂发言时,他说:“茹太素的奏折虽有些长,但我想,茹太素一定是抱着急国家所急的忠君爱国之心写这篇奏折的,要是糊弄,吉言几句就罢了。圣上既然广开言路,怎么可以只是因为篇幅长些就责怪臣子,抹杀他的一片赤诚和拥护?”•朱元璋看完奏折,觉得奏折里有些建议可采纳,便对那些迎合自己而说茹太素坏话的人一顿训斥,而对宋濂却更加信任。7.信任背后敢说真话的宋濂•点评:•宋濂坦言,茹太素忠心为国,是国家急需的良臣忠臣,朱元璋应该宽容他在细节上的一些不当之处。此番言语不但为茹太素拨乱反正,也使自己为朱元璋所倚重。•茹太素的赤诚之心被趋炎附势的众人恶意扭曲,此紧急关头,宋濂仗义执言,敢于在背后为对方说真话,帮其解除了危难,不但体现出了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也拓宽了自己的事业。•背后说真话,是需要肚量和境界的,体现的是你的内在修养和人格魅力。大家会觉得你是个真正的好人、善人、正人。背后说的真话,传到当事人耳朵里时,最终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你希望赢得别人的好感,不要只是当面说真话,更应该多在背后说真话。8.器重埋首抄公文的夏原吉•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让太学的学生先抄写朝廷公文,以从中选人用人。那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北大、清华。•让高材生们干些抄抄写写的事,许多人都有大材小用之感,几乎都应付了事。一位叫夏原吉的把字写得端端正正。有人嘲笑他像小学生一样认真,他回答说:“写公文是严肃的事,怎么能随心所欲呢?”•有一天,朱元璋想看看太学生们的工作状态,只见那些才子们一边龙飞凤舞,一边嘻嘻哈哈,闹个不停。只有夏原吉正襟危坐,埋首挥毫,对身旁的一切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太祖大为奇怪,走过去观看,只见他所抄写的皇诰笔画方正,字体文雅。太祖一下记住了夏原吉。•三年后,夏原吉被直接特授户部侍郎,他成为深得皇帝器重的股肱之臣。8.器重埋首抄公文的夏原吉•点评:•夏原吉不认为抄抄写写是大材小用,待之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得到了朱元璋认可,也奠定了他日后事业飞腾的根基。•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心态决定人生,态度决定命运。良好的心态促使人积极向上,端正的态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固然有差距,但并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态度才能决定一切。即使能力不足,只要态度端正就可以弥补不足,提高自己。
本文标题:八个朱元璋的故事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25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