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八章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1
第八章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热血日报》发刊辞•洋奴、冷血,这是一般舆论所加于上海人的徽号了!可是现在全上海市民的热血,已被外人的枪弹烧得沸腾到顶点了!尤其是大马路上学生、工人同胞的热血,已经把洋奴、冷血之耻辱洗涤得干干净净。•民族自由的争斗是一个普遍的长期的争斗,不但上海市民的热血要持续的沸腾着,并且空间上要用上海市民的热血,引起全国人的热血;时间上要用现在人的热血,引起继起者的热血。•创造世界文化的是热的血和冷的铁,现世界强者占有冷的铁,而我们弱者只有热的血;然而我们心中果然有热的血?不愁将来手中没有冷的铁,热的血一旦得着冷的铁,便是强者之末运。•本报特揭此旨,敢告国人!•(原刊1925年6月4日《热血日报》第一号)•五四后,无产阶级政党的共识是“走俄国人的路”,他们把俄国革命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列宁办报思想与党报经验,作为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和学习榜样。•列宁认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自20年代末介绍近来的,成为中国共产党报刊的基本要求。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报刊一、《向导》等的创办•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十分重视报刊宣传工作。1922年7月,党的“二大”决定出版公开发行的全国性的机关报《向导》周报。•《向导》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为其撰写了大量文章。《向导》创刊号《向导》的舆论宣传•《向导》作为中央机关报,它一创刊,就集中宣传了党的“二大”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民主革命纲领。•《向导》进行了打倒帝国主义的宣传。•《向导》进行了反对军阀的宣传。•1924年国共合作开始后,《向导》积极支持国共合作,集中宣传了各个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主张。2、党的其它中央机关刊物•国共合作后,党的地方机关报陆续创刊:–北京地委机关报《政治生活》,1924年4月27日创刊,赵世炎主编。–广东区委机关报《人民周刊》,1926年2月4日创刊,张太雷主编。–河南区委机关报《中州评论》,1925年12月创刊,萧楚女主编。–湖南区委机关报《战士》,1925年12月创刊。–湖北区委机关报《群众》1926年10月创刊。–此外,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党组织也先后创办了机关报刊。这些报刊的创办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遍布全国各地的中国共产党党报网络。二、青年团机关报刊的创刊二、青年团机关报刊的创刊•党成立之前,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开始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团的刊物也陆续创办起来。•1921年春,成都团支部创办了《人声》周刊;•1922年1月15日,北京团组织创办了《先驱》半月刊;•同年3月,广州团组织出版了《青年》周刊;•8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在法国巴黎创办了《少年》月刊,由周恩来主持,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邓小平等参加编辑工作。1、团中央第一份机关报《先驱》•《先驱》是1922年1月15日创刊,由邓中夏、刘仁静负责编辑。因被北京政府查禁,从第4期起迁到上海出版。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第一份机关报。•《先驱》设有评论、政治短评、详述、讨论、通信、随感录等栏目。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报道苏联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情况;报道了各地青年运动的情况和经验,探讨团组织工作的各种问题,推动团的建设。2、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会上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1923年10月创刊于上海。《中国青年》是当时最出色的报刊之一。恽代英、萧楚女、邓中夏、张太雷、任弼时等都参加过该刊的编辑工作。《中国青年》•《中国青年》一出版,即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斗争。•《中国青年》发表了许多文章,猛烈抨击曹锟为换得帝国主义支持,不惜卖国求荣的可耻行径,号召广大青年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而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它还通过报道“五卅惨案”等事件,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罪行,激发广大青年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激情。《中国青年》•《中国青年》经常组织讨论青年的学习生活、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努力引导青年走革命的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时胡适等人提倡“读书救国”。《中国青年》接连发表文章,教育青年“在这种军阀的横行,国际的侵略,以致国民流离困苦的悲惨情况下”,不要做“纯粹读书不问世事”的“自私自利的书呆子”。•《中国青年》还提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引导青年投身于火热的工农运动。《中国青年》还发表了许多关于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的文章,教育青年不要沉湎于婚姻的苦恼,“我们的热情,应该寄托在反抗压迫的事业上去啊!”第二节国共合作后的报刊1924年1月国共合作实现后,帮助国民党办报。创办了一大批以国民党名义出版,实际由共产党人担任主编、编辑或主要撰稿人的报刊。•最重要的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政治周报》1925年12月5日创刊于广州。毛泽东担任主编,后期由共产党员沈雁冰、张秋人接编。•《政治周报》创刊时,国民党右派刚在北京召开过西山会议(11月23日),公开进行反共破坏统一战线的活动。•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指出:“为什么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我们为了革命,得罪了一切敌人”,而这些敌人“调动他们所有的力量企图消灭我们”。“我们现在不能再放任了。我们要开始向他们反攻。‘向反革命派宣传反攻,以打破反革命派宣传’,便是《政治周报》的责任。”•《政治周报》一创刊,即投入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毛泽东亲自撰写了两篇文章《革命派党员群起反对北京右派会议》、《反对右派会议者遍于全国》,摘要编发了全国各地和海外声讨西山会议的文电49条,反映了进步力量声讨国民党右派的浩大声势,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力量,对推动革命斗争起了重要作用。•《政治周报》还辟有“反攻”专栏。在这一栏目中,毛泽东撰写了一组杂文,如《北京右派会议与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最后的工具》、《右派的最大本领》,指出国民党右派“事实上是做了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他们的工作适合了帝国主义的需要”,有力地揭露了右派的反革命本质。•《政治周报》在宣传方法上的最突出特点是注意“用事实说活”。•毛泽东说:“我们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多用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东内哄’。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统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第三节从北伐战争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的革命报刊一、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宣传•大革命失败后,转入地下的中国共产党,迅即着手重建自己的报刊系统,秘密出版地下报刊,继续传播革命声音。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布尔塞维克》与《红旗日报》。•《布尔塞维克》,1927年10月在上海出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它一创刊,就以全力揭露叛变革命的国民党的真面目。•它指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国民党,“已经不是从前的革命的国民党,而是屠杀工农民众,压迫革命思想,维持地主资本家剥削,滥发钞券紊乱金融,延长祸乱茶毒民生,屈服甚至于勾结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并指出“此后中国的革命,只有无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起领导的责任”。•它连续揭露了在国民党“党治”底下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以及国民党勾结投靠帝国主义,加紧压迫剥削工农群众的罪恶。•它显著地刊载了《中国共产党宣布国民党为国民公敌宣言》,历数国民党反革命罪状。•它报道了“八一”南昌起义的消息,歌颂海陆丰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它还辟了《我们的死者》一栏,报道张太雷、向警予等战斗生平和英勇殉难的事迹,用以教育激励。•《布尔塞维克》强调革命形势的高涨,主张以城市为中心在一省或数省首先实行暴动的盲动策略。•为了迷惑敌人的视线,躲避国民党的查禁,《布尔塞维克》采取了伪装封面和目录及化名出版。曾先后使用《少女怀春》、《中央半月刊》、《新时代国语教授书》、《中国文化史》、《金贵银贱之研究》、《经济月刊》、《中国古史考》、《平民》、《虹》等9个化名。•《红旗日报》,1930年在上海创刊,中共中央机关报。由《红旗》三日刊和《上海报》合并组成。李求实等主编。•发刊词《我们的任务》指出:“在现在阶级社会里,报纸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红旗日报》屡遭迫害,先后有四五十名发行员被捕,承印机关多次被查封,一部分订户的住址也被搜查。二、革命根据地的新闻宣传事业•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案,阐明革命宣传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建设人民军队,发展人民革命战争不可缺少的“第一个重大的工作”。决议案规定各军及纵队均应办一壁报并统一命名为《时事简报》。•它的内容主要是报道国际国内政治消息、游击地区群众斗争和红军工作情况;一般每周编写张贴一张,手抄壁报形式。•《时事简报》等宣传形式的广泛采用,可以说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初创阶段。•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从此,根据地新闻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33年秋,仅中央根据地就有各种大小报纸34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红星报》。《青年实话》。《斗争》等报及红色中华社。•红色中华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办的一个新闻机构,肩负着出版报纸和开展小部分通讯社业务的双重任务。•1931年11月7日,红中社于江西瑞金首次报道。“红中社”编译刻印《无线电材料》(又称《每日电讯》)。当时将抄收的新闻(国民党中央社的中文电讯,苏联塔斯社的英文电稿),选编成油印单页资料,每天刻一两张蜡纸,供中央机关负责同志参考。•出版报纸是红色中华社的主要任务。1931年12月11日创刊《红色中华》报。1937年1月29日改名《新中华报》。•《红色中华》报的宣传报道有以下三个方面:•(一)配合党政中心任务,积极进行了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的宣传。刊布了中央关于建政运动的训令,阐明这一运动的重要性,设立《苏维埃建设》专栏,报道建政消息,交流经验教训。•(二)帮助党和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它经常以报社名义发出号召,如节省粮食、认购公债、扩大红军、优待红军家属、组织赤卫军、熬制硝盐、收集弹壳与废铜铁、发展游击战争等。•(三)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及时揭露日本侵略我国的罪行,以及国民党的卖国政策,不断报道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和东北人民武装抗日斗争的消息。•《红色中华》报日益成为党和政府用来组织战争和经济动员的有力工具。第四节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宣传事业一、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积极宣传抗日救亡。•1937年1月29日,《红色中华》改名《新中华报》。1937年1月,红中社也改名为新华社。它们宣传贯彻党的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解放日报》的创办•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这是是抗战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影响最大的报纸。•为了加强中共中央的宣传力量,和对各抗日根据地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毛泽东起草了创办《解放日报》的通知,对创办《解放日报》,改进新华社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台,都作了指示和安排。强调今后“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各地应注意接收延安的广播”。•《解放日报》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秦邦宪)。毛泽东为《解放日报》题写报头和撰写发刊词。•《发刊词》宣告:“本报之使命为何?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也就是本报的使命。”毛泽东经常指导《解放日报》的工作,并为它撰写和审改重要的社论、新闻和文章。•新华通讯社发展。•抗战开始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中共中央宣言、声明。决议、《解放》周刊和《新中华报》的评论都经新华社传播。•1939年初,党中央决定新华社脱离《新中华报》成立独立的编辑部。•到1945年,新华社每天发稿从抗战初期的三四千字逐步增加到近万字;工作人员由抗
本文标题:第八章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32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