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一门全地球性科学。2.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和演化规律。3.历史比较法:指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地质现象,综合现代正在发生的各种地执作用所出现的现象和造成的结果,“将今论古”与“将古论今”,分析和推断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及特征。4.大地水准面:是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5.标准重力值:是以地球为一均质体的假设为前提,再以海平面为基准计算出的重力值。6.重力异常:地球内部物质密度分布不均、测站的高度不同、各测量地区的岩石种类不同等原因,都会使实测值和标准值不一致,将实测值进行校正计算出各测站相当于海平面的校正值,若仍与标准值有差异,其差值称…7.外热层:是固体地球的最表层,一般陆地区深度为10-20m,内陆或沙漠地区可达30-40m。8.常温层:在地球外热层下界一带(在太阳热能影响的深度以下),是一个厚度不大的层带,温度与当地的年平均温度相同,不受季节性变化的影响。9.内热层:在地球常温层以下,温度随深度增大而增大,而且很有规律,即每向下加深一定深度便增加一定温度,不受太阳辐射的影响。10.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在内热层里,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数值。(一般为0.9-5.2度,平均为2.5度)11.地热增温级:指在内热层里,温度每升高1度所需增加的深度。(单位米)12.地磁异常:在实际测定时,若发现所测的地磁要素数据与正常值偏离称…13.剩磁: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受古地磁的影响而获得磁性,这种磁性与古地磁场方向协调,在磁场发生改变后仍可将原来磁化的性质保留下来,形成…14.热剩磁:岩浆冷却过程中受到磁化而保存的磁性叫…15.沉积剩磁: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原以磁化的矿物沿磁场方向沉积而保存的磁性特征,称…16.体变模量:物体在围限压力下能缩小的程度。17.切变模量:物体在定向压力下,形状改变的程度。18.不连续面:地震波速变化明显的深度,反应该深度上下的地球物质在成分上或物态上有改变或两者都有改变,这个深度就可作为上下两种物质的分界面。地球物理学上称…19.莫霍面:在地表以下存在一个纵波波速由7km/s提高到8km/s的不连续界面叫…20.古登堡面;在地表以下的软流圈之下一个纵波波速由13km/s-8km/s的不连续界面叫…21.低速带与软流圈:B带横波波速从A带的4.8km/s突然减至4.2km/s,因此又称低速带地下70-250km低速带内岩石接近熔点,但并未完全熔化,只有部分熔融物质,数量可达10%。物质可以缓慢流动和对流,岩石强度也大大减小,故称软流圈。22.岩石圈:地下0-70Km(平均数),通常称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层。23.大气圈:大气圈是包围固体地球的大气层,厚度可达几万公里以上。两极薄、赤道厚。其下界是岩石圈或水圈200m及较深处。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圈的密度、温度、成份等物理状态都有一系列的变化。按密度和成份由下至上可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24.水圈:水圈是由水体组成的地球表层,地表最大的水体是海洋,占地表水总量的97%,属于咸水,另一部分散布在陆地上的河流、湖泊、冰层、土壤和岩石孔隙中,属于淡水。此外,在大气下层和生物中也含有水份。这些水包围着地球形成一个连续的封闭圈25.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26.盆地:指四围是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27.裂谷系统:大陆上有一些宏伟活跃的线状低洼谷地,地质和地球物理在许多方面证实这些地带是地表面张开的巨型裂缝,地壳在这些地方被拉张裂开,称为裂谷系(统)或大陆裂谷系统28.大陆边缘: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带统称为大陆边缘。大陆边缘地壳性质与大陆壳相同,因此它是大陆地壳的水下延伸部分。29.大陆基:是大陆坡外缘与深海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区,坡度5°~35°30.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大型海底地形单元之一,它是绵延在大洋中的海底山脉,又称中央海岭。31.大洋盆地:是海洋中另一类大型地形单元。大洋盆地是介于大陆边缘及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32.元素的克拉克值:元素的平均含量33.丰度:通常将化学元素在宇宙体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为丰度。因此克拉克值又称为地壳元素的丰度。34.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35.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入射可见光中不同波长光线选择性吸收后,透射和反射的各种波长的混合色。36.矿物的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末颜色称为条痕。37.矿物的光泽:矿物表面反射可见光线的能力及所表现的特点,称为光泽。38.矿物的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称为硬度。39.矿物的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学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40.矿物的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以外的裂开面,称为断口。41.岩石:是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屑或矿屑的自然混合物。42.岩浆:是产生于地下的高温熔融体。其成分以硅酸盐为主,还具有数量不等的挥发性组分。43.岩浆岩:在不同的地质作用下,岩浆运移到不同的环境,在运移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逐渐形成岩浆岩。44.铁镁矿物:FeO和MgO的含量较高,SiO2含量较低。45.硅铝矿物:又称“浅色矿物”,火成岩中的石英及含钾、钠、钙较多的铝硅酸盐矿物的总称。46.色率:岩浆岩中暗色矿物的含量,称为岩石的色率47.主要矿物:含量较多,对岩浆岩大类的划分和定名起决定性的作用。48.次要矿物:含量少于主要矿物,它的存在与否不影响岩浆岩大类的定名,而对岩浆岩种属的定名起一定的作用,含量一般少于15%。49.副矿物:含量甚微,一般少于1%,在岩浆岩分类命名中一般不起作用。50.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颗粒形态及其相互结合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51.岩浆岩不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矿物粒度大小不等。52.岩浆岩的斑状结构:如果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则称为斑状结构。53.岩浆岩的似斑状结构:如果基质为显晶质而斑晶与基质成分基本相同者,称为似斑状结构。54.自形晶结构:指矿物晶粒具有完整的晶面,多半是在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的情况下生成的。55.他形晶结构:是指晶体无一完整晶面,形状多不规则,呈他形晶的矿物。56.半自形晶结构:指矿物晶体发育不完整,部分晶面完整,部分为不规则轮廓的矿物57.岩浆岩的构造:主要是指岩石中矿物或矿物集合体的空间排列、分布和充填方式所反映的岩石特征。58.岩浆岩的条带状构造:指岩浆岩中各个组成部分在矿物成分,结构及颜色上有一定的差异,且相间排列呈条带状,彼此呈平行或近于平行。59.岩浆岩的斑杂状构造:指岩浆岩中不同组成部分在矿物成分,结构及颜色上有明显的差别,彼此呈不均匀的斑块状,各斑块形态不一,大小各异,混杂分布。60.气孔,杏仁状构造:岩石中分布着大小不同的近圆形空洞,称为气孔构造。若气孔被硅质,钙质或其他物质填充,则形成杏仁构造。61.流纹状构造:这种构造是岩石中不同颜色,不同成分的条纹,雏晶,斑晶及柱状或拉长的气孔等沿一定反向排列而呈现的外貌特征。是熔浆在流动过程中冷凝形成的,主要见于酸性喷出岩中。62.沉积岩: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以及某种火山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岩石。63..泥质结构:岩石中粘土矿物占50%以上的结构。碎屑结构:由50%以上碎屑(包括矿物碎屑和岩石碎屑)组成的,其余为胶结物和杂基。64.晶粒结构:由化学作用或生物化学作用在溶液中沉淀的晶粒或成岩后生作用重结晶形成的晶粒组成的一种结构。65.生物结构:岩石中生物遗体或碎片在30%以上的结构。66.层理构造:层理构造简称层理(由细层、层系、层组等要素组成)。它是岩石性质在垂直方向上显示的层状构造,是由于沉积物成分、结构、颜色等突变或渐变而显示出来的67.交错层理(斜层理):由一系列斜交层系界面的纹理组成。68.递变层理:又称粒序层理,其特点是由底至顶颗粒逐渐变化。除了粒度变化之外,无任何内部层纹。69.沉积旋回:大规模的沉积韵律层理。70.变质岩:原先存在的岩浆岩、沉积岩甚至变质岩,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71.变晶结构:变质过程基本上是在固态条件下进行重结晶,新形成的矿物晶体称变晶。72.板状结构:具这种构造的岩石中矿物颗粒很细小,肉眼难以分辨,但它们具一组组平行破裂面,沿破裂面易于分裂成光滑平整的薄板。73.千枚状构造:岩石中的鳞片状矿物呈定向排列,沿定向排列方向课劈成薄片,具较强的丝绢光泽。75.片麻状构造:又结晶粒度较大而且颜色较浅的粒状矿物(入长石,石英)组成,又一定的片状,柱状矿物(黑云母,角闪石)呈定向排列。76.地只历史时期:38亿年前至今为地球地质发展的时期。77.地层层序律或地层叠覆律:沉积岩形成时,岩层面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的状态,老的地层先形成并位于下部,新的地层后形成并位于老地层之上。78.标准化石:生存时间短,地理分布广,个体数量多,易于发现,特征明显的化石.79.生物层序律:利用地层中所含的化石确定地层的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叫古生物学方法,又称生物层序律。80.地质体切割律:构造运动或岩浆活动可能导致岩体或岩层的切割穿插关系,一句切割穿插关系推断岩体或岩层的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具体推断方法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81.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指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82.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内能引起的岩石圈甚至地球的物质成分、结构和地表形态的变化与发展83.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外能引起地壳表层形态、物质成分变化的作用84.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主要为地壳/岩石圈)的机械运动85.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时代是连续的,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86.角度不整合:特点是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成角度相交,上覆岩层覆盖于倾斜岩层侵蚀面之上或者褶皱岩层侵蚀面之上;岩层时代是不连续的;岩性和古生物特征是突变的;不整合面也往往保存着古侵蚀面。87.平行不整合:特点是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不连续沉积,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其中的化石群也有显著的不同,不整合面上往往保存着古侵蚀面的痕迹。88.构造期或构造旋回:地球上曾发生过几次比较强烈,影响范围较大的构造运动,二每次强烈的运动时间虽然各地先后不同,但大体上是同时的,这种剧烈的构造运动成为构造时期。89.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90.褶皱:是岩层受力变形后产生的一系列弯曲,其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是岩层塑性变形的表现。91.褶曲: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向上或向下的弯曲称为褶曲构造。92.断裂构造:岩体/岩层受力后发生变形,当所受力超过其本身强度时,岩石的连续完整性受到破坏,便形成断裂构造。93.节理:是岩层、岩体中的一种破裂面,在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显著的位移。94.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破裂后,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了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包含破裂和位移两层意义。95.正断层: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断层面倾角一般有陡有缓,通常在45度以上,主要由于引张力和重力作用形成。96.逆断层级逆掩断层:上盘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前脚有陡有缓,断层面倾角小于45度的低角度逆断层称为逆掩断层。97.平移断层:是两盘沿断层面走向方向相对错动的断层,断层面常较陡于或近于直立,断层线较平直,主要由水平剪切作用形成。98.阶梯状断层: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倾向相同而又互相平行的正断层组成,其上盘一次下降呈阶梯状,多出现在断陷盆地的边缘。99.地堑:是由两条走向大致平行但倾向相反,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其中间断块相对下降,两边断块相对上升。100.地垒:是由两条走向大致平行但倾向相反,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其中间断块相对
本文标题:地球科学概论总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3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