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论文: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154130朱静怡【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各方面更多地关注了人本身,体现了以人为本,学校也更加体现以学生为本,全方位地关注学生本身及其行为。本文关注中学生问题行为:通过对问题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当前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实质和主要内容;从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分析了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措施。【关键词】中学生问题行为界定影响因素矫正一、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界定什么是问题行为呢?中学生问题行为是不是意味着就是“问题学生”、“差生”呢?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进行界定。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Wickman(1928)最早对问题行为进行定义,他认为:“行为,从社会意义来看,是社会评价和社会规范的结果;而问题行为则表示在个体行为与社会对行为的规范和要求之间发生了冲突”。我国不少学者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本土化研究,并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具体化。问题行为,实际上就是行为问题,国内也将其翻译成行为困扰、不良行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是指青少年由于个人行为表现无法顺利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致使他们开始感到适应的困难,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等各个方面,可能发生在生理上的或者精神上的困扰。[1]吕勤等(2003)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表现在攻击反抗、违纪越轨、焦虑抑郁、孤僻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2]问题行为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是由心因性和外因性而非内因性(神经心理性)引起的适应不良行为。[3]赵敏,李莉等认为“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是指青少年由于个人行为表现无法顺利适应多变的环境,致使他们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等各个方面,可能发生生理上或者精神上的困扰”。[4]纵观国内外学者对问题行为的界定,虽然是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意义。归纳起来,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个体行为与社会对行为的规范和要求之间发生了冲突。那么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人际交往、行为、情绪、个性等方面不符合社会规范,比如:吸烟、饮酒、攻击、扰乱课堂纪律、破坏公物、偷窃、赌博等。[1]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中学生问题行为到底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通现象?问题行为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比如中学生问题行为是出现在中学生这个特定的阶段,许多问题行为过了这个年龄阶段可能就不复存在了,比如叛逆行为。那么,这些问题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过。综上可知,问题行为并不一定就是“问题学生”或“差生”。同时,中学生问题行为是普遍现象,需要中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正确对待,共同努力解决。二、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也不是单个因素导致的,而应该是中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学生个体因素中学生正是青少年时期,有其独特性。青少年处于一个青春期、半成熟时期,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滞后发展相互矛盾,自我认知和评价尚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一旦遭受到困扰挫折,容易引发紧张不安或焦虑,于是采取防卫机制,进而可能形成不良适应。[5]青少年是人生一个很特殊的阶段,充满着既对立又统一多种矛盾,是成熟又不成熟、渴望独立自主又不能完全独立、想要有所作为却难有大作为、豪情万丈却意气用事等诸多几乎相反的因素相结合,这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有问题行为的产生。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的观点:“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遭受的失败和挫折是引起和加重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问题行为的出现往往是作为逃避挫折引起的紧张和焦虑的心理防卫机制”。经常遭受学业失败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同学认可、老师的的关心,导致其成就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经常体验到由挫折引起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这些消极情绪状态进而引发了一些消极行为反应。如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容易采取扰乱课堂纪律、抽烟、违纪等方式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李梅[6]的研究发现:学业成绩不良者的问题行为比其他学生更多、更严重。(二)家庭因素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类心灵温暖的港湾,家庭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人在成长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特别表现在心理上。青少年更易出现一些成长中的问题,处在学生阶段,就产生了“问题行为”。表现“问题行为”学生的身上缺少的并不是许多家长十分重视的学习成绩,他们缺少的是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自我解脱。他们没有健全人格,不能适应竞争;他们没有健康的情绪,乐观的心态。他们观点偏激,自我约束力差,价值观模糊。研究发现,有这些“问题行为”的学生,缺少亲情的爱抚,没有家长的科学管理,很难与人交流,有些还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他们的家庭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体现了父母与孩子进行交往的形式,因而对其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的婚姻状况也是中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完整或不和睦家庭的家长往往无法全心地照顾孩子,使孩子长期处于家庭的纷争中,体验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没有安全感,因而比较容易出现孤僻、自卑、抑郁等内向性的问题行为和打架、违纪等外向性的问题行为。一个问题学生背后往往有问题家长,往往有问题家庭。(三)学校因素除了家庭以外,中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学校,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不可避免受到同伴、教师等因素的影响。1、同伴因素同伴的影响比父母的影响更易导致青少年的问题行为。近年来,交往不良同伴(deviantpeeraffliation)对青少年自身问题行为的影响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7]不良同伴关系有许多具体的表现:(1)同伴模仿。中学生处于由儿童向成人的过度阶段,但由于涉世不深,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是非判断力。同时,中学生向往成人的行为方式,误将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群体作为模仿的榜样,在中学生中拉帮结派,进而使加入此类群体的学生表现为攻击性等问题行为。(2)同伴对比。在学校,同学就是同伴,年龄相仿、朝夕相处的同学之间最容易发生比较,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可能由于成绩、家庭、外貌等方面的不一样,比较中产生自卑及相应问题行为。(3)同伴排斥。这容易导致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障碍,从而引起中学生自我认知的偏差,使其过高或过低地看待自己,产生自卑、自负、退缩等情绪性问题行为。2、教师因素教师是中学生在学校另一个接触的主要对象。教师自身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行为,是引发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例如教师没能公平的爱护每一位学生(现实中,一般的老师更倾向于对成绩好的学生好一些);或是没有尽到管教的责任,对学生的错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亦或是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过激反应,如大加训斥学生等(例如,笔者一次上课时,看到一位同学趴在桌子上,没人认真听课。于是,我走过去拍了他一下,并当着全班同学批评了他。结果,他情绪激动,也顾不上尊重老师了,回应道:“吼什么吼……。”事后,才知道,他那天身体不舒服。)。这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都会给学生造成大量的不良影响,有些学生因此产生逃课、厌学、撒谎等问题行为。另外,学校过于强调竞赛、等级记分和成绩名次等,可能给面临中考、高考挑战的中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业压力,进而导致他们出现各种的问题行为。(四)社会因素社会不良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由于前几年社会上流行的“知识无用”、“金钱万能”、“游戏人生”等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不可低估的不良影响。这些不良文化通过影视和形形色色的出版物直接影响着有一定接受能力但缺乏辨别能力的中学生,这就出现了“有时学校教育一年挡不住社会一小时的负面冲击”的“负效应”。同时,一些电影、游戏里的暴力场景往往也可能导致不好的影响。观看媒体暴力是否会引起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解释这两者关系的理论有:社会学习理论,煽动理论,宣泄理论。过去40年以来,大量的研究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观看媒体暴力是促使攻击发展的一个因素。在实验室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接触电影或电视暴力行为的儿童(包括男孩和女孩)随后的行为将更为攻击性。[8]三、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少危害,尤其给中学生自己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研究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要预防和矫正问题行为。鉴于以上对中学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问题行为的产生受到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和预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结合中学生主体的特点,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矫正。(一)家庭矫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类心灵温暖的港湾,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影子,家庭成员的行为对中学生行为的养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从家庭方面对中学生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极为关键。良好的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关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最有效的教育。同时,父母要时刻注意关心孩子,关注学生情绪、行为的变化,多给孩子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多开导、引导他们,使其顺利、健康的成长。(二)学校矫正同伴、教师以及学校学业负担对中学行为的影响深远,也都是导致中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依托学校进行干预非常必要。在学校进行干预时,可以依据行为科学,采用正向行为支持(Positivebehaviorsuppor,PBS)的干预方法。[9]这就要求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有效的学校环境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促使有意义的行为出现从而提高所有学生的生活质量。比如,完善学校的评价体系,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提供平台,并积极评价。学校还可以开好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等,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格。(三)社会矫正党和国家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弘扬主旋律。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社会环境尤其是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的整治,净化社会环境。有关部门也需要加强对电影等的监管,过于暴力的情节应该尽量少出。总之,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可以防治的,尤其对中学生的早期预防极为重要。不仅要注重于减少和消除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更要从预防出发,着眼于研究与培养中学生积极的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因此要积极探讨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预防措施,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教育者对这部分青少年应给以特别关注。一经发现他们出现问题行为的端倪,则立即给以矫正,从而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10]参考文献[1]邵海英.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第22卷第3期[2]吕勤,陈会昌,王莉.儿童问题行为及其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vo1262003(1):130-132[3]崔丽霞,雷雳.中学生问题行为群体特征的多视角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112-120)[4]赵敏,李莉.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综述[J].新西部,2010[5]邵海英.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第22卷第3期)[6]李梅.学业成绩、同伴交往与学生问题行为关系的研究——问题行为形成机制初探[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7]王素华,陈杰,李新影.交往不良同伴对青少年自身问题行为的影响:性别和年龄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第21卷第2期)[8]张珊明.国外有关青少年问题行为成因的研究概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2008年5月[9]翟静,李宪伟,刘金同.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10]王淑兰.藻溺蒸粼薰燕瞩预防与捧正[J].青年学刊,1994年04期
本文标题:论文: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50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