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赤壁之战》讲课全解
三国演义篇首词(杨慎)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1、,不能十步;,功在不舍。•2、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_,或师焉,_______。•3、吾其还也。(2012年会考)意思:•4.既自以心为形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______。•5、臣之壮也,——;今老矣,————。•6、,不仁。,不知;,不武。吾其还也!•7、此所谓‘轻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8、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军事图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关知识:1、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花了19年时间编成。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3、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1、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威吓孙权:“奉辞伐罪”表示师出有名;“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说明所向披靡;“水军八十万”宣扬实力。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2、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①政治因素——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顺;②地理因素——操占荆州,与吴共有长江之险;③军事因素——实力相差悬殊。3、鲁肃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认同?①鲁肃在关键时刻向孙权陈说迎降唯独对他不利,希望他“早定大计”;②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1、周瑜为何要夜见孙权?他再陈方略对孙权有何作用?孙权虽作最后决断,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这一点。周瑜再次作了双方兵力对比,并阐述能以少胜多的道理,揭露曹操的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使孙权抗曹的忧虑得到进一步扫除。2、孙权如此犹豫能在本段找到什么依据吗?这段话表明了孙权什么心态?“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主张迎降的人很多。“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说明兵力不足。表明孙权对胜利还没有充分把握,与曹操决一死战。同时也对周瑜绝对信任。•《赤壁之战》•1、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2、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3、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5、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6、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7、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8、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9、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三国演义》与赤壁之战的片段•舌战群儒:诸葛亮跟随鲁肃到了东吴军中,和孙权手下众谋士辩驳是否应联合抗曹。他智激孙权、周瑜二人,先驳倒张昭,后反驳陆绩、虞翻等拒绝联合之人,令东吴一干文人无言以对,终于促使孙权下定决心联刘抗曹。•周瑜打黄盖•赤壁之战时,为了让曹操上当,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黄盖奋勇当先,于是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和,甚至出言甚有轻视之意。于是周瑜下令将黄盖斩首,因为黄盖是有功的老臣,因此诸将苦苦求情,周瑜将处罚改为笞刑,将黄盖打得卧床不起。这正是做给诈降吴营的蔡中、蔡和看到,于是阚泽为黄盖献诈降书,蔡中、蔡和又恰好将这一假情报传回了曹营,曹操便深信不疑,在黄盖领军前来时,丝毫没有防备措施,以至于后来的赤壁惨败,败走华容的局面出现。据说赤壁之战后的遗址经过岁月的沉淀,成为了今天的三国赤壁古战场。•草船借箭•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鲁肃十分担心。孔明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借二十条船给他。,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军士擂鼓呐喊。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一定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到了营寨,周瑜有点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确有十万多只。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借东风•诸葛亮又与周瑜共同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烧到自己。周瑜为东风之事闷闷不乐,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知道后,给周瑜开了个药方,周瑜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承认自己的心事被诸葛亮猜中,便问诸葛亮有何办法。诸葛亮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实际上诸葛亮自己并不会“借”风,但他通晓天文地理,通过勘察地态和生物的变化,早已经推算出十一月二十甲子日有东南风,因此自己到七星坛上装模作样地比划了几下。到了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当天,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更觉得诸葛亮不可留,便派人赶到七星坛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会有这一手,事先离开了七星坛,回自己的根据地夏口去了。临走还给周瑜留下这样的话:望周都督好好利用此风大破曹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周瑜只得作罢。•预习案•三、整体感知•2.同位之间相互讲述赤壁之战的故事梗概,从整体上感知全文。•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刘备抗曹。•②诸葛亮到东吴劝孙权联刘抗曹。•③曹操下战书威吓孙权,东吴内“和”“战”两派意见分歧,鲁肃再次劝说孙权坚定抗曹决心。•④周瑜为孙权分析形势,筹划方略,促使孙权下定抗曹决心。•⑤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孙权部署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⑥孙刘协力破曹军于赤壁。•3.阅读故事背景和文本,并且按照“鲁肃出使——孔明说权——战和相争——周瑜献策——火烧赤壁”将全文划成5个部分,复述大体情节,将孙权决策的经过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到作业本上。•开始曹操下战书时,号称水军八十万众,东吴内主和派人员众多,孙权犹豫不决。后经鲁肃与周瑜的分析与支持,最终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探究案1.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江,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另一条是投降。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探究2:周瑜是如何分析敌我力量对比的?①孙权的优势:政治上——为汉家除残去秽;地理上——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军事上——兵精足用,英雄乐业。②曹操的劣势:有后患;不习水战;天时不利;军粮不足;士兵不服水土。3.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曹军失败的原因是:①劳师远征,士卒疲敝;②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③降卒心怀狐疑,内部不稳;④北方未平,北方不宁;⑤战线过长,粮草不济;⑥军纪不整,骄傲轻敌。第6条是最根本的原因。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①能客观分析敌我形势;②团结一致,共同对敌;③部署有方,准备充分;④能抓住有利战机,正确采用战略战术。其中②是最根本的一条。本文突出了孙权什么性格、特点?分析: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不甘心受制于人,坚持采取对抗的方针,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但又持谨慎态度:对刘备,在了解他的兵力后,才和他结成联盟;对臣下,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是主张迎降,也不加以责罚。而在充分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作了最后决断之后,则坚决制止迎降的言论。他的深思熟虑和坚决果断的作风,使他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成为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周瑜与鲁肃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一为谋士,一为将领。•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贼”,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周瑜说曹操是“送死”,鲁肃只说:“共治曹操”。•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智沉着,个性各异。•4.赤壁之战是一次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役,整个战役涉及孙、刘、曹三方,事件繁,人物多,作者在叙述时为什么确定以孙权一方为主?•①孙权是孙、刘联军的主力。•②孙权一方是赤壁之战的主战场。•③“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孙权、鲁肃、周瑜、黄盖等君臣一心,共治曹操,更能体现编书目的。•探究案•3.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失败原因: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③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胜利原因:①天时(东北风急)②地利(长江之险)③人和(鲁肃、周瑜、诸葛亮等团结一致)•4.赤壁之战是一次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役,整个战役涉及孙、刘、曹三方,事件繁,人物多,作者在叙述时为什么确定以孙权一方为主?•①孙权是孙、刘联军的主力。•②孙权一方是赤壁之战的主战场。•③“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孙权、鲁肃、周瑜、黄盖等君臣一心,共治曹操,更能体现编书目的。1、探虚实鲁肃吊丧2—3、论时势刘备用计4、谋联合孔明游说5、破众议仲谋初决6、计破曹君臣一心7、张意气公瑾请缨8—9、立奇功老将献计借东风火烧曹军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素、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在鲁素、周瑜等人的劝说下,孙权坚定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的过程和结果略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最基本的原则。1、详略分明,既再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又突出地描述其中的重要史实。2、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寓褒贬于叙事。3、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史笔有什么特点呢?•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译文:铁戟折断,沉入泥沙,时历百年,尚未销蚀。认真磨洗,细细辨认,推断应是三国遗物。遥想先朝,令人感叹。当年那场赤壁大战,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便利,孙刘联军怎能胜利取胜?大乔、小乔都将被俘,锁入铜雀柔肠寸断。•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
本文标题:《赤壁之战》讲课全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63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