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运输经济学第2章--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第二章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内蒙古农业大学能源与交通工程学院运输经济学TransportationEconomics当运输效益提高导致运费下降后,产品中所含的运输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将会下降?引子运价下降:1元M地该产品的总成本为7元,运输成本仅占14.3%,比原来下降10.7%。例:M地的某商品一、运价下降50%:运价下降了:3元M地产品总成本为7元——与A地产品相同运输成本占了总成本:42.9%,比原来下降17.1%。来自A地:原总价8元来自B地:原总价10元运输成本占25%。运输成本占了60%。A(成本:6元)(成本:4元)B(运价:2元)(运价:6元)M如按A、B两地产品平分市场计算,M地该类产品中平均运输成本占总成本28.6%25%运价下降了:1.33元M地该产品的总成本为6.67元,例:M地的某商品二、运价下降2/3(66.7%):运价下降了:4元M地该产品的总成本为6元——低于A地产品现运输成本占总成本33.3%。来自A地:原总价8元来自B地:原总价10元运输成本占25%。运输成本占了60%。B地产品独占市场,M地该类产品中运输成本33.3%28.6%25%A(成本:6元)(成本:4元)B(运价:2元)(运价:6元)M第二章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第一节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第二节区位理论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从历史的角度看,交通运输扩大了市场范围,促进了分工和工业化的实现;从产业发展史的角度看,运输是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从供求关系的角度看,运输与国民经济是“交替推拉”关系,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交通运输是城市和经济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第二章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第一节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一、运输业的一般意义和影响二、运输业的经济意义和影响1.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2.交通运输业服务于政治,如军事。3.在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火灾等突然降临之时,是恢复社会正常秩序的必备条件。4.交通运输的发展,增加了人与货物的流动性,与之相伴的是资金的流动,信息的交流、文化的传播、知识的增长,促进地域之间、民族之间的融合、理解,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和平。5.交通运输是全球化的载体或根据。一、运输业的一般意义和影响1.运输扩大了市场范围,促进了分工和工业化的实现。2.运输是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3.运输与国民经济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4.运输是城市和经济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二、运输业的经济意义和影响1.运输扩大了市场范围,促进了分工和工业化的实现。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就是分工,首先是企业内部分工合理化,其次是社会分工合理化。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市场范围可以被定义为交换成本的倒数。社会分工带来商品交换。商品交换成本主要由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构成。交换成本越低,市场范围就越大。市场范围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度,决定了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二、运输业的经济意义和影响2.运输是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在任何一种生产形态的生产之中,运输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任何种类的生产都必须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进行和完成,在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将生产中所需要的生产要素集中到生产场所。同时,在一般的情况之下,生产地与消费地都是处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必须通过运输的纽带才能实现。二、运输业的经济意义和影响3.运输与国民经济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从运输业结构的角度划分,运输业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构成运输业的运输方式没有更新的时期,新的运输方式出现或原有运输方式有根本性创新的时期。二、运输业的经济意义和影响(1)在没有新的运输方式出现时,社会经济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可以通过对原有运输系统的改造来满足,在这一时期,如果运输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运输支持经济的增长,如果运输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运输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2)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对运输的需求会提出新的要求,仅通过原有运输方式的挖潜已不能适应经济的要求,新的运输方式出现和发展起来。由于新的运输方式的出现和发展,会引致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推动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运输业不仅支持经济增长,还刺激经济发展二、运输业的经济意义和影响4.运输是城市和经济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一个地方的农业集约程度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与市场之间的距离的影响,更确切地说是受交通运输的影响。运输费用对生产地点起决定性的作用,运费仍然是首先考虑的问题。城镇分布受市场最优、交通最优、行政最优三原则的制约,其中,距离是贯穿全局的支配变量,因此,运输因素是决定城镇分布最重要的因素。交通运输对于不同产业的布局影响程度,关键取决于运输费用在该产业的商品成本中的比重。比重越高,其产业布局受交通运输的影响就越大。二、运输业的经济意义和影响第二节区位理论一、区位理论概述二、农业区位论三、工业区位论四、生产地位置与运输需求的关系五、企业选址决策因素分析六、其他区位理论概述1.区位及其区位理论的概念区位(英文为location):“分布的地区或地点”区位理论关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及空间相互关系的学说一、区位理论概述2.区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从18世纪下半叶早期区位论思想产生到现在,区位论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区位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早期区位论思想②古典区位理论③近代区位理论④现代区位理论早期区位论思想产生时间:大致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代表著作:1767年/英国/斯秋阿特/《政治经济因素》特点:1、提出了区位论需要解决的一些主要问题。2、没有专门著作论及区位论的问题,只是在讨论其它问题时附带出来。3、对区位论在工农业生产的作用认识不足。古典区位理论产生时间:大致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初代表著作:1826年/德国/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1909年/德国/韦伯/《工业区位论》特点:1、区位研究都是立足于单一企业或工厂,目标是成本、运费最省,也称为成本学派。2、研究方法上多为抽象的假设与求证,以抽象的、孤立因素的静态分析为着眼点。3、多从微观经济角度研究企业布局或部门布局。近代区位理论产生时间:20世纪20~40年代代表理论:德国/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德国/廖什/市场区位论美国/费特/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瑞典/俄林/一般区位理论美国/胡佛/运输区位论特点:1、从工业区位的探讨发展为贸易区位、城市区位的探讨。2、从局部均衡的区位理论发展为一般均衡的区位理论。3、从生产成本的分析发展为最大利润分析,以最大利润代替最低成本,追求市场的扩大。4、从立足于单一的企业发展为立足于城市。5、从纯理论的推导发展为区位规划和对策的讨论。6、从单一区位因素的静态区位以及发展为多因素的、历史的、动态的区位研究。7、在纯理论的区位分析中,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占据最重的位置。现代区位理论产生时间:20世纪50年代至今主要形成三大研究方向:1、区域科学的研究方向2、人文地理学的区域分析分析3、行为区位的研究方向现代区位理论特点:1、在研究内容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孤立地研究区位生产、价格和贸易的局面,将整个区位的生产、交换、价格、贸易融为一体;从以往的区位类型、区域划分的理论研究转向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为主要方向;从注重区位的经济产出到以人的本身发展为目标,重点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2、在研究对象上,从单个经济单位的区位研究走向区域总体的研究;从市场机制研究转向政府干预,计划调节机制为主的研究。3、在研究方法上,由静态的空间区位选择转入区域各发展阶段空间经济分布和结构变化与过程的研究,从纯理论多假定的理论推导走向对实际的区域分析和应用模型研究。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综述(1)古典的区位论(2)改进区位论(3)区域经济论①增长极理论②“生长轴”理论③循环累积因果理论④点—轴—带开发理论⑤差异协调发展理论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现代区位论1.农业区位理论的提出1826年杜能(J.H.Thunen)在他的《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区位理论的思想为了进行区位研究,杜能在他的大农场上花费了40年的时间从事试验、观察和分析二、农业区位理论(1)杜能在下列假设的前提下提出了“孤立国”的区位模型:一个城市位于一大片平原地区的中心,该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是完全相同的城市负责供应必要的工业品,城市周围的土地则种植各种农作物以供应该城市消费,这也是该平原上农民的唯一市场,完全排除与该地区以外其他市场的联系和竞争关系城市与周围地区只依靠道路联系,并且从任何一点到城市都是直线运输,农产品运到城市的运输费用与其重量和距离成正比杜能提出的问题是:在平原的各个部分应分别生产什么农产品?2.基本思想??????蔬菜和鲜奶木料和柴薪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轮作式农业圈畜牧圈(2)分析农民获得的利润=产品的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输费用)由于市场只有一个,故某一产品的价格只有一个不论它是在该平原上的哪一个地点生产的,而该产品不论在任何地点生产成本也相同农民的利润是由运输费用决定的又由于运输费用与农产品重量和运输距离正比例变化,那么农民当然应根据是否有利于节约运费安排生产与城市距离相同的地点对同一产品付出的运费相同这意味着无论选择何种作物,如果在某一地点最为有利,则所有与市场距离相同的其他地点也同样有利如果把这些等距离地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一个围绕城市的圆因此,作物的安排就被分成为若干同心圆地带,在每一地带中只适合一种产品和方法每种作物地带的外侧利润等于零的地方蔬菜和鲜奶木料和柴薪轮作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畜牧圈按照19世纪的运输技术条件,易腐货物和重量大、价值相对低从而不易运输的产品应该靠近市场生产不易腐坏和每单位重量价值较高、相对较易运输的产品则可远离市场生产具体来说,由于当时既无快运又无冷藏车辆,所以易腐坏的蔬菜和鲜奶最不易运输,应在城市周围第一地带生产;第二地带应生产重量大价值低的木料和柴薪;第三、四、五地带应生产谷类,其种植密度和集约程度逐渐减低;第六地带是平原的最外区域,应放养牲畜以供屠宰和生产奶酪3.结论杜能的分析很形式化采用孤立化研究方法,假设条件距离现实也很远开创性工作为区位理论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后来农业区位、土地和地租分析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基础农业圈层不同,集约化程度不同的理论,在今天仍是农业区划的理论基础。4.评价杜能的区位论虽然是在许多理论前提下提出的,但由于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可以用此理论解释许多现实的土地利用。5.应用研究如1980年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市形成四个圈层:1、蔬菜、奶牛、花卉为主,距离市中心10公里以内。2、10-20公里,以棉花、蔬菜、自给性粮食为主。3、20-35公里,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为主。4、35公里以外,以商品粮、奶牛、渔业为主。蔬菜和鲜奶棉花蔬菜粮食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商品粮奶牛渔业1.工业区位理论的提出1909年出版了A.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一书,一般认为这标志着工业区位的问世三、工业区位理论韦伯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分析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生产集聚力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找出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其中运费对工业的基本区位起着决定作用,而劳动力费用和集聚力的影响,则被他归之为对运输决定的工业区位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变形”韦伯甚至把其他一些次要的区位影响因素,也简化为运输费用加以计算2.模型(1)在韦伯的区位模型中有:一个确定的消费市场若干个原料产地不同地点的劳动力费用不同但供应充足运费也是与货物重量和运距成正比3.分析(2)当有一个消费市场和一种原料,则加工地设在何处?原料是遍在性的:生产地点显然设在市场附近因为当原料不花运费就可以取得时,增加运费是不合理的②原料在加工时不失重,但位于远离消费市场的地点:生产可以安排在原料所在地,也可以安排在市场如果不考虑额外的装卸费,生产也可以安排在市场与原料来源直线中间的任何一点上③
本文标题:运输经济学第2章--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64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