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交易成本经济学》作者:[美]奥利佛・威廉姆森斯科特・马斯滕/编序言(1)交易成本经济学一本书是一本关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经典论文集。对于这本论文集,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在课堂和论著中做过多次推荐,它所收录的论文,都是这一领域的经典论文,每一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都耳熟能详。这本论文集是由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大师Williamson和Masten主编的。大师对于论文的精心选择,足以保证整本论文集的选择质量。对于Williamson,中国的读者一定不会陌生。他是交易成本经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现在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曾经担任美国经济协会的副主席,国际新制度经济学会的主席,美国法和经济学协会的主席。他还是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他的代表著作《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20世纪企业理论方向引用率最高的著作之一。对于Williamson在交易成本经济学上的贡献,Coase在199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演讲中,特意做出了感谢。他说,如果没有Williamson等人的工作,他甚至怀疑他的著作的意义是否被人承认。本书的另一位主编Masten是密歇根大学商业经济学和公共政策教授,他在交易成本经济学实证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经济学、法学和组织学的交叉学科,曾在顶尖经济学杂志发表多篇转引率极高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Masten教授和Williamson教授为本书的出版做出了大量的贡献,他们帮助我们联系相关文章的版权,并根据中国的情况对于文章重新做了调整,这使得这本书成为了真正的中国版。他们还对于翻译的难题多次做出了解答,彰显大师平易近人的风采,在此对Masten教授和Williamson教授表示感谢。二四十年多前,交易成本经济学开始逐渐为人所知。尽管相比较其他的理论研究,四十多年的时间还是太短,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交易成本经济学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对于这一理论的应用已经大量涌现出来,并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一个理论是否具有应用的价值关键在于理论本身的解释力。交易成本理论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因为它具有非凡的解释力,用它可以阐释大量的经济和非经济的现象。任何与契约相关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比较契约的分析方法得到最彻底的验证。因此交易成本理论的核心是应用比较制度的方法对于组织问题进行的研究。对于交易成本经济学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但是这些质疑的声音恰恰促进了交易成本理论的发展。理论的魅力正在于理论本身的可证伪性。作为我们来说,需要了解理论发展的一个基本脉络,而这本书显然可以提供给我们这一脉络。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产生背景是怎样的呢?正如Williamson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Williamson,1985)中提到的那样,交易成本经济学源于20世纪30年代对正统的经济学、法学和组织理论的挑战。对于传统的法学的挑战来自KarlLlewellyn等人。他们发现大量的合同不是按照合同中所规定的、有法律效力的方式来履行合同的,而是使用更加非正式的私人解决的方式。对于传统经济学的挑战则来自于JohnR.Commons(1934)以及RonaldH.Coase(1937,本书第1章)。Commons的贡献主要在于他重构了经济组织,并且选择了交易作为分析单元。而Coase则是天才般地在《企业的性质》中做出了一项比较制度的研究。对于传统组织理论的挑战则来自于ChesterBarnard(1938)的经典著作《经理人员的职能》,他认识到了被传统组织忽视的正式组织(层级制)的重要性。因此尽管Barnard和FriedrichHayek(1945)都认为适应问题是经济组织的核心问题,但他们所理解的适应问题还是存在差异的。Hayek强调市场上自主决策的经济人对于相对价格的变化自发的适应,而Barnard强调在层级制中相互合作的经济人之间的“有意的,精心设计的,有针对性”的适应。显然,如果能将市场和层级制中所需的两种类型的适应整合在一起,则会取得更高的绩效。对于有限理性、非正式组织的重要性以及雇佣关系的考虑是Barnard理论的主要特色。序言(2)从最初的理论创立到现在,交易成本经济学在概念上、理论上以及实证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被应用到产业组织、公司治理、劳动经济学、公共选择和经济史等问题的研究。在本书中收录的文献大致可以反映这种变化,按照理论的发展脉络,Williamson和Masten将本书的文献分为三个部分:背景、工具和应用。三背景部分由四篇文献构成,分别是《企业的性质》、《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和《产业组织:研究的建议》。RonaldCoase的开创性的论文《企业的性质》(1937年,本书第1章)是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它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视为一种生产函数的思维模式,提出了一个在新古典的框架中不可能提出的问题:既然市场这么完美,那么为什么会存在企业?当然反过来,问题也是一样。如果企业比市场更有优势,那么为什么不是将所有的生产集中于一个大的企业中?为了解答这一问题,科斯引入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在他看来企业和市场是组织的两种形式。企业选择市场还是企业的组织形式取决于交易成本的权衡。这一深刻的见解显然是正确的,但是由于不具有操作性,因而一直被“引而不用”。科斯的文献由概念化到可操作化的过程整整花了35年。Williamson的论文《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1971,本书第2章)则从纵向一体化这个经典的经济学问题入手,考察了市场失灵的因素。纵向一体化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问题。理解了纵向一体化的存在,也就理解了企业的存在;说明了纵向一体化的程度,也就说明了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在Williamson看来,市场失灵的原因是(1)专用性投资;(2)契约的不完备性;(3)由于道德风险、外部性等所导致的战略误传的风险;(4)信息处理效应;(5)制度适应。从现在的角度看,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些重要观点有:1.企业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函数,它本身也是一种治理结构。与市场相比,企业主要依靠命令来处理争端和施加控制。2.在外部采购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倾向会随着投资属性的变化而呈现出差异性,同时这种机会主义的倾向也具有跨期的特点。在处理机会主义问题时,应该考虑资产专用性的问题。3.组织问题的核心不是敲竹杠问题而是适应问题。4.需要权衡企业和市场组织的特性,因为它们会随着交易属性的变化而变化。ArmenAlchian和HaroldDemsetz的经典论文《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1972,本书第3章)是另一篇较早关于交易成本的应用性的论文。由于团队生产而造成的监督和测度的成本会导致企业的“偷懒”行为,因此需要监督者对于员工进行监督。对于监督者的激励来自于给予监督者剩余索取权。但是正如Alchian和Demsetz所论述的,这种方式对于古典企业是有效的,但是如何将这种观点推广到现代企业是个问题。Coase的论文《产业组织:研究的建议》(1972,本书第4章)是为国家经济研究局50周年庆典所准备的论文。在Coase看来,将企业描述为生产部门必然导致强调垄断问题而忽视关于组织的更为基本的问题,这种观念限制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在科斯看来,产业组织的研究应该集中于探讨企业从事什么活动,并力图揭示企业内部的不同类型活动的特性。除了研究企业内部出现的情况之外,产业组织的研究还应该关注企业之间的契约安排(长期契约,租赁,各种许可安排包括特许经营等等),这是因为市场安排是企业内部组织的替代物。应该进一步延伸对兼并问题的研究,使之成为产业组织课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序言(3)四本书的第二部分“工具”部分由六篇文献构成,分别是《纵向一体化、可占用租金与竞争性缔约过程》、《比较经济组织:对离散组织结构选择的分析》、《可信的承诺:用抵押品支持交易》、《所有权的成本和收益: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理论》、《企业的限制:激励与官僚主义的特征》和《多任务委托代理分析:激励性契约、资产所有权及工作设计》。BenjaminKlein、RobertCrawford和ArmenAlchian的论文《纵向一体化、可占用租金与竞争性缔约过程》(1978,本书第5章)是被人引用频率较高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关注了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纵向一体化问题,同时也探讨了双边依赖的经典案例:通用汽车和费舍尔车身的案例。这篇论文认为一体化可以解决不完备契约问题。然而,作为内部组织的一种反应的代理问题是所谓的敲竹杠问题(Klein、Crawford和Alchian所强调的),还是不适应问题(Williamson所强调的),是需要我们思考的。Williamson的论文《比较经济组织:对离散组织结构选择的分析》(1991,本书第6章)侧重于从适应/不适应角度来看待市场与层级制的优缺点。这篇文献是一篇法学、经济学与组织领域的交叉研究。它的目的在于在比较经济组织时可以找到相关的微观变量,以帮助我们形成对于经济组织形式的基本预测工具。Williamson的论文《可信的承诺:用抵押品支持交易》(1983,本书第7章)则对于人们在研究中经常忽视的可信承诺的问题进行了考察。人们之所以忽视承诺的可信性,是因为人们往往假定法律体系在执行承诺时是具有完备知识、熟练的且低成本的。但是真实世界显然不是这样,法庭也只是其中的一种治理结构。当契约并不十分完备所导致的契约调试需求特别重要时,运用双边治理结构(私人秩序)来履行非标准契约是必要的。为了保证契约的履行,交易方需要可信的承诺,从而增加机会主义的成本。许多非标准的签约活动--包括石油交换与互惠贸易--从价格理论角度来看时会被认为是垄断的,而从治理的角度则会被认为是有利于效率的。SanfordGrossman和OliverHart的论文《所有权的成本和收益: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理论》(1986,本书第8章)是第一篇全面地、正式地构建不完备契约模型的论文,这篇论文的重要性显然不言而喻。原有的交易成本理论主要论述契约的完备性与组织形式的选择问题。但是Grossman和Hart的这篇文献却主要考虑的是当契约是不完备的情况下,剩余权利的配置问题。如果企业i拥有企业j,则企业i就会利用其剩余控制权获得较大份额的事后剩余,这会导致企业i投资过度以及企业j投资不足。在非一体化情况下,由于事后剩余将被更平均地分配,因而每个企业将会进行适度投资。因此,当与其他企业相比某一企业的投资决策尤为重要时,一体化为最优;而当两个企业的投资都“相当”重要时,非一体化比较合意。Williamson的《企业的限制:激励与官僚主义的特征》(Williamson,1985,Chapter6,本书第9章)提出了这样的困扰:小企业联合起来能办到的事情,为什么大企业就做不了,更不用说做得更多呢?如果大企业组织将每一部分以准独立的分公司组织起来并且让每个分公司像小企业那样行事,并由总部进行协调,那么大企业就能够完成小企业联合起来能办到的事,并且有时能够做得更好(通过选择性干预)。这意味着,所有的生产活动都可以通过一个大型企业组织的方式是有效的。但是这显然是与实际不符的。为什么大企业不像想象中那样有效呢?Williamson认为问题在于企业不可能进行选择性干预,并且指出当交易由市场组织转为由企业组织时会产生三个问题:权力关系会导致实时协调的难题和冲突问题;高能激励会转向低能激励;官僚成本的增加。通过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我们对于层级体制失灵和市场失灵会有更为完整和全面的理解。序言(4)交易成本经济学发展有两个分支(然而,这两者并不是彼此独立的):治理分支和测度分支(Barzel,1982)。本书主要关注的是前者。后者与代理理论文献联系更加紧密,该类理论主要集中于事前的激励匹配(而不是事后的适应)。BengtHolmstrom与PaulMilgrom的论文《多任务委托代理分析:激励性契约、资产所有权及工作设计》(1991,本书第10章)主要关注的是伴随雇佣关系产生的测度问题。与一般的委托代理结构(任务是严格线性的)不同,Holmstrom与Milgrom
本文标题:交易成本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71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