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笔记方便打印版
《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导论一、决策及其特点(一)什么是决策——从“动”的方面来理解,决策就是“做出决定”、或“作出选择”。(此时决策是指一种特定的活动)——从“静”的方面来理解,决策是指已经形成的“决定”、“政策”。(此时决策是指活动的产物)(公共部门决策分析所说的决策,主要是从前一种意义而言的,即是从“动”的方面来理解决策含义的。)一般认为,作为“活动”的决策,其基本过程是:根据问题确定目标→拟订备选方案→科学选择方案→追踪实施方案。从决策活动的过程方面来界定“决策”概念,目前大致有五种理解:1、决策就是选择方案。2、决策包括从拟订方案到选择方案。3、决策包括从确定目标到选择方案。4、决策包括从提出问题到选择方案。5、决策包括从提出问题到实施调整方案。——决策就是人们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行为确定目标、制定并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决策就是指人们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自己的行动确定目标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亦即做出决定的过程。——决策就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决策者为了实现特定目标,遵循决策的原理和原则,借助一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并组织实施的全部过程。它既包括制定各种可行方案、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又包括实施满意方案的过程。(二)决策的基本特点1、决策必须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而不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任意选择。2、决策为人的一切行为所具有,而并非人的管理行为所独有。3、决策发生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前,并规定着人的整个实践活动,但不同于人的实际活动的全部内容。4、决策是一个过程,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二、公共部门及其决策的特点(一)公共部门的构成——社会部门可区分为三大部门:第一部门是政府组织,这是纯粹的公共部门;第二部门是工商企业,这是非公共部门,又称私人部门;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组织与工商企业之间的一些部门,它们有的更具有工商企业的特点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往往被称之为公共企业或公益企业。有的则更类似于或依赖于政府组织,往往被称为非政府公共机构。——公共部门既包括第一部门即纯粹的公共部门(政府组织),也包括准公共部门即第三部门。(二)公共部门的特点1、第一部门(即政府组织又称“纯粹的”公共部门)的特点第一,政府组织的基本职能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第二,政府组织的管理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第三,政府组织所掌握和运用的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第四,政府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是一种公共物品。第五,政府组织行为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政府组织的特点•——管理公共事务•——运用公共权力•——掌握公共资源•——提供公共物品•——为公共利益服务2、第三部门(又称“准”公共部门)的特点第一,公益性企业:其基本特征是:投资的主体是政府;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一般实行企业化管理。第二,公共事业单位:其特点是:政府投资;基本功能是提供公共服务;一般不实行企业化管理第三,非政府公共机构:其基本特征是:所需经费由政府提供或不由政府提供;其职能与政府职能相似。上述三个部门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具有非赢利性。当然,由于各部门的“公共性”程度不同,其“非赢利性”程度也不同。第三部门为什么被归入公共部门•——(从它的目标看)它与政府基本目标具有一致性。(即都为公共利益服务)•——(从它与政府组织的关系看)它与政府的联系密切。•——(从它所提供的产品看)它与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性质是一致的。(即都提供公共物品)•——(从它的投资主体看)它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从它的行为的价值取向看)它的价值取向与政府部门是一致的。(“非赢利性”、“公共利益”)(三)“纯粹性”非公共部门(竞争性工商企业)的特点第一,它的投资主体是私人。第二,它所提高的产品一般是私人物品。第三,它的行为价值取向是本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四)公共部门决策的特点1、决策主体的公共性(谁来决策)。即公共部门决策必须由公共组织按一定的法定程序进行。。2、决策内容的公共性(决策什么)。即其决策内容主要是公共领域的事务。3、决策方式的民主化(怎样决策)。民主决策与公共参与是其决策方式的基本特点。4、决策准则的公益性(根据什么决策)。这是公共部门决策与私人企业决策的本质区别之一。——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将公共部门决策定义为:公共部门中具有决策权的组织或个人根据公共利益的原则,为了有效地实现公共部门的管理目标,从多种可能的决策方案中作出选择或决定的过程。二、公共部门决策理论的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一)公共部门决策理论的研究任务1、阐明公共部门决策的原则2、研究公共部门决策的组织机构3、探讨公共部门的决策模式4、探索公共部门决策的方法5、研究公共部门决策者的逻辑思维和心理特点(二)公共部门决策理论的研究方法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即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第一,必须认真总结公共部门决策的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第二,公共部门决策理论必须接受公共部门决策实践的检验。第三,研究公共部门决策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公共部门决策实践。2、主体兼容法,即立足于现代中国,兼容古今中外——立足于现代中国就是要从现代中国的实践出发去努力解决公共部门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为当前我国公共部门的决策实践服务。为此要明确:第一,我国是一个大国,公共部门决策十分复杂,其作用范围也相当大。第二,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共部门的决策应当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第三,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公共部门的决策必须由党的领导和参与。第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公共部门的决策从理论到方法都还比较落后。上述四点也是我国公共部门决策的四个基本特点。3、吸收创新法。——即吸收现代的一切科学成果来丰富和充实公共部门决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体系和内容上的创新。第一,从某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吸收那些有关公共部门决策方面的知识或成果。第二,从某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吸收一些方法或方法论原则。第二章从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一、经验决策及其方法(一)经验决策的产生1、什么是经验决策——决策者凭经验制定决策的活动与过程,或者说凭经验进行决策。(经验决策不等于主观任意决策)2、经验决策的产生——真正的经验决策出现于奴隶社会。(二)经验决策的发展1、习惯时期(18世纪以前)——凭借习惯和个人经验决策。2、标准操作规程时期(18时期至19世纪末)第一,按常规办事第二,用“例外原则”作为补充3、决策组织专门化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一批富有决策经验的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提供或研究决策方案。(三)经验决策的基本方法1、直接判断法——根据经验对各个方案进行直接判断,是经验决策法中最简单的决策方法。2、淘汰法。——对全部备选方案进行筛选,淘汰一些达不到要求的的方案。筛选淘汰后所剩下的方案应该得到起码的的满意程度,一般称为临界水平。——筛选淘汰的最主要依据:主要或关键目标。3、排队法。——通过综合判断把备选方案按优劣顺序排成队,然后选择其中的最优方案。排队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单目标排队法,二是多目标决策排队法。4、归类法。——把全部备选方案分为几大类,然后进行选择。具体办法有两种。一是从上往下分组淘汰,二是从上往下先选类,后定方案。二、科学决策及其标志(一)科学决策的产生1、经验决策长期存在的原因——经验决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时相对简单的社会现象;科学决策产生的条件还不具备。2、现代科学决策产生的条件(1)决策的正确与否变得越来越重要。(2)决策变得越来越困难。(3)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决策的产生提供了科学技术条件。(二)科学决策的标志从狭义上理解,科学决策是指把科学技术及其方法运用于决策分析;从广义上理解,科学决策还包括决策的民主化。1、由个人决策发展到集体决策。2、由单纯的定性分析发展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3、由仅注重决策结果到注重决策的全过程。三、科学决策的发展趋势(一)决策分析方法的科学化——主要表现为决策分析的数学化、模型化。(二)决策分析手段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分析手段的电子计算机化。(三)软方法(行为方法)与硬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的结合。第三章中国的决策文化与基本经验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决策文化观念(一)中庸决策观1、“中庸”的基本内涵“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宋代学者朱熹)也就是说:“中”就是不要太过分,也不要达不到,而“庸”,就是指一种平平常常的状态。“中庸”,就是要求人们在事物的两个极端之间选取或者把握一个中道,并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加以实践。2、什么是中庸决策观主张人们在决策过程中选择自己的行为目标和方案时应“适可而止”,达到中等程度的要求和水平即可,以“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作为决策行为的基本准则。拉弗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二)“无为”决策观1、“无为”原则的主要内容“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指不要采取反自然的行为,不能违背自然法则“妄为”、“强为”。“无为”的内在要求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就是要让自然或事物按自己的规律去运动,而不要人为去妄加干涉。老子的“无为”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贵柔;(2)守雌、守黑、守辱;(3)不争。2、什么是“无为”决策观主张人们在决策过程中选择自己的目标和方案时应顺应自然,“无所作为”。(三)“经验”决策观1、什么是“经验”决策观“经验”决策观认为决策人在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过程中对行为目标和方案进行选择时,主要应根据实际经验和行为效果。(这里的经验既包括个人的直接经验,也包括他人的间接经验)经验是决策的依据,也是判断决策正确与否的标准。2、“经验”决策观的思想渊源——墨子的“三表”说这里的“表”意为标准,也是人们行为选择即决策的标准,它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即本、源、用。所谓“本”就是指前人或古人的经验;所谓“原”,就是指广大人民群众的经验;所谓“用”,主要是指行动的实际效果,尤其对国家、对人民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四)“权谋”决策观1、什么是“权谋”决策观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以一定的“权势”和“谋略”为前提。决策者没有一定的“权势”做基础,不讲究一定的谋略,决策的目标就难以实现。2、“权谋”决策观的思想渊源——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所谓“法”是指政权统一的标准,“术”是指国君根据“法”控制官僚的手段或谋略,“势”就是政权。在进行公共管理决策时,既要依法行事,又要讲究谋略,同时要以国家政权作为实施决策方案的强大支持力量。(五)“知变”决策观1、什么是“知变”决策观:认为决策正确的关键在于决策者了解信息量的多少和信息是否准确,决策者能否正确地理解信息与处理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估计以及决策者能否根据时间、地点、情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自己的策略和具体的方法。强调“知”(信息)和“变”对决策的重要性是这种决策文化观念的基本特点。2、“知变”决策观的基本原则:“知彼知己”的信息原则;“校之以计”的预测原则;“奇正相生”的变化原则。二、当代中国政府决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什么是实事求是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决策的指导意义(1)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作为决策的前提。(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做出既科学又符合实际的决策。(3)注意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跟踪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决策。(二)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的方法1、调查研究,解剖麻雀的方法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集中群众的智慧和经验;集中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将制定出来的决策拿到群众中去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制定出来的决策拿到群众中去检验。3、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1)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根本内容:一是从个别的领导实践中总结出带普遍性的经验,从而制定出决策;二是把形成的决策拿到群众中去贯彻实施,加以检验,总结新的经验,又根据新的经验去修正原有的决策。(2)领导与群
本文标题: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笔记方便打印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26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