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新编教育学临沂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牛欣欣niceadaly@hotmail.com课时安排:1.绪论2.教师3.学生4.师生关系5.教育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本质)6.教育的基本规律7.教育目的8.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9.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10.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1.德育过程与德育途径12.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教育主体教育基本原理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3.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教育学是一种教人以道德的艺术。——(德)黑格尔如果在大学里有医学系甚至财经系,而没有教育系,那就只能证明,一直到现在人还是对他的身体和荷包的健康比对他的精神的健康看得重些,对未来一代的财富比对他们的优良教育要关心得多。——(俄)乌申斯基第一节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教育(Education):“教化”“规范”“引导”“培育”对儿童的培养过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成人手拿棍子或鞭子督促孩子学习知识育:女子生育孩子教育学(Pedagogy):希腊语Pedagogue“教仆”研究教育儿童的学问界定: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教育现象有三个规定性:(1)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的存在物;(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教育活动、教育问题、教育理论研究等;(3)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不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活动便不能称之为教育活动,与之相应,也就不能称其为教育现象。人类的教育形式,可从两个维度加以说明:从纵向上看原始教育现象:有落后原始的古代教育现象:有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近代教育现象:1640年英国兴起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产生了近代社会当代教育现象:现代社会、现代教育从横向上看(1)学校教育,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育内容。(2)家庭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家庭成员进行的教育。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作用:奠基性、感染性、针对性、长期性、灵活性、社会性。(3)社会教育,广义的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指家庭和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现代社会教育有两大类,一是校外儿童教育机构,二是校外成人文化教育机构。(4)自我教育,指人们自我组织的自学活动和设施以及自省、自修行为。(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心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比较:教育学与教育科学教育学与教育学科教育学与教学论教育学与元教育学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它在科学史上是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较晚的一门学科。(一)广义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二)狭义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来研究和阐述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基础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分类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基础学科教育学从一级结构上看,可分为三大分支:教育学基础理论(过去人们习惯称为总论、概论、原理)应当独立基础理论学科教学论、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等均应划为应用学科。科学的应用须通过技术教育方面的各科教学法、教育技术学等作为教育技术学科也就成为教育学的另一个大的分支。这样,教育学的各门学科性质也就明确了中国古代: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西方古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阐述各种社会现象时同时阐述了教育现象提出其哲学、政治观点的同时,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征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孔子(约公元前551--479年)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认识论和教育思想:(1)注重学、思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2)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满足而急)不启,不悱(想说但不能恰当表达出来)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等教学思想。墨子(约公元前468--376年)春秋战国时的思想家,教育的目的:培养为义的兼士“素丝论”:即所谓的染于苍则苍(青,灰白色),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民贵君轻”性善论:认为教育对人来说是存养、扩充人所固有的善良本性,将人坏的一面归于环境的影响。所以要用教育存其心、养其性,以防止环境的侵蚀,从而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所以他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在教学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存疑的精神,如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主张循序渐进,其进锐者,其退速、盈科后进荀子(约公元前313--238年)性恶论肯定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涂之人皆可以为禹”学习规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教师的重要性:国将兴,必尊师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轻傅。教师的任务是正礼,所以要有绝对权威。并对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师求有四: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才可以为师董仲舒(公元前179--104年)性三品说:即分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生来就超过善。斗筲之性生来无善质,后天也无成善的可能。中民之性是绝大多数人的性,它由阴、阳二气构成。阴气表现为贪,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阳气表现为仁,它是后天成善的根据教化:要使中民之性成善,就必须节制其贪欲,通过教化使普通百姓遵循三纲五纪(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做到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三大“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任贤唯能朱熹(公元1130--1200年)教育目的论:存天理,灭人欲反对“干禄蹈利”、“忘本逐末”教育阶段:一生的教育可分为两阶段小学教育:十五岁以前“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的日常生活“积久成熟”大学教育:十五岁以后任务在于读经穷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朱子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王守仁(1472--1528年)明代思想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形成了“心学”体系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致良知”。重视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教育方法“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乐嬉游而惮拘检”“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欧洲古代主要教育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托马斯·阿奎那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哲学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即知识”,他说“假定美德即知识,那么无可怀疑美德是由教育来的”。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提出了知识与德行的关系,以及教育在培养德行中的作用。“苏格拉底问答法”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现实世界”“理念世界”,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思想,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1)3-6岁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汇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2)7岁以后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等,以锻炼其思考能力,使之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人的身体和灵魂是不可分离的,灵魂有三种:一是植物的,表现为营养与繁殖——体育二是动物的,表现为感觉与欲望——德育三是理性的,表现为理智和沉思——智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德、智、体得到和谐的发展。他认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两种灵魂,有相应的两方面的美德,即理智的和道德的。前者主要来于教育,后者乃是习惯的结果。而立法者的职责就在于通过塑造善良的习惯,而使公民的道德达于完善。所以他主张一切公民都应受同样的教育,关心教育是国家的职责曾在雅典的吕克昂阿波罗神庙附近建立了自己的学校,从事教学多年,习惯在林中,一边散步一边讲学,故称“逍遥派”。他有句名言:“我爱老师,我尤爱真理”昆体良(约公元359年)教育应培养演说家儿童学习的最好地方是学校(1)不会产生孤独感和养成孤僻的性格(2)养成在大庭广众之前讲话的习惯、大方的仪表以及良好演说风度(3)发展儿童间的友谊(4)克服某些学生惟我独尊、自命不凡的心理学校应开设文法、作文、音乐、数学、体育等课程任何儿童都能受教育,愚钝和低能同一切反常现象一样,是极少的。相信儿童都会学好的,不要惩罚,要多奖励托马斯·阿奎那(公元1226--1274)中世纪意大利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在《论教师》中,要求教师精通其所教的科目,并成为教学方法的专家。他认为非正规的教育(指家庭、朋友和环境的影响)和正规的教育(指学校教育)紧密相关。强调死啃书本、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他把信仰和理性视为关于真理的两个相互补充的源泉。但神的启示不属于理性的范围,必须靠信仰才能领悟。因此,信仰是心灵的最高能力。他认为身体隶属于灵魂,物质隶属于精神,哲学隶属于神学,世俗隶属于教会,一切存在都从属于教会政治。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中的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源于此。教育专著《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有具体的记载。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以及因材施教等。《学记》: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1229个字,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的规律,成为千古传诵的教育格言,至今仍有指导意义。《论演说家的教育》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M·F·Quintilianus)著约写于公元90年前后,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1415年在瑞士圣·高尔女修道院藏书楼,被著名的古籍搜集家波尔齐奥·布拉秋利尼(1330—1459)发现。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我国封建社会里,还涌现不少优秀的教育著作:韩愈的《师说》、朱熹关于读书法的《语录》、颜元的《存学篇》等,对师生关系、如何读书与学习,都作有精湛的论述。在欧洲,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在1623年撰写《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按照科学的内在特点,对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知识范围进行了认真考察。其中,他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开列出来,认为是关于“指导阅读”的学问。从此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夸美纽斯:1632年,撰写《大教学论》,这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可以堪称为“学记”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宗旨:为了“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一般认为这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洛克(公元1632--1704年)“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都是教育之故”。认为教育要培养有德行、智慧、才干和身体健康的绅士。主张为劳动人民子弟办的“劳动学校”,不是教育机关,而是儿童劳动的工场,他对劳动人民的教育
本文标题:教育与教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40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