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名词解释1,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2,乡三物:所谓“乡三物”,语出《周礼·地官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六经: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藉,曰:《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4,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是指教育不要分对象种类,不仅贵族子弟有受教育权,贫民子弟也可以。这就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5,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太学始设于汉代。太学作为汉后国学,与之前的国学不同的是确立儒学为正统学问。6,帖经: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7,《千字文》:《千字文》是南北朝梁周兴嗣所撰,是用来教授儿童基本汉字的一首长韵文,主要供儿童识字,同时也介绍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8,《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9,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星子县北(今江西九江市)庐山五老峰下。南唐开元年间,在白鹿洞见书院,称庐山国学,亦称白鹿洞国庠。宋仁宗五年,改成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并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10,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称“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始于明成化以后。其特点是:题目一律采用《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内容诠释必须以程朱理学家的注释为准,不能丝毫阐发己意;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每篇文章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11,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新式学堂。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适应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涉以及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先后在全国的一些地方开办了一批学习“西文”和学习“西艺”的新式学堂。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这是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12,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在壬寅学制基础上重新拟定、颁布并实施的学制。13,壬戌学制:“壬戌学制”是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提到的学制系统,是年为旧历壬戌年,故称壬戌学制。为区别于民初的“壬子癸丑学制”,亦称“新学制”。14,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二,填空题1,庠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2,西周时代文化教育的最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学术官守)3,西周时代的大学有天子的大学和诸侯的大学,天子的大学叫辟雍,诸侯的大学叫泮宫4,西周时代的学校一般分为两类和两级,两类指国学和乡学,两级指大学和小学5,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6,《学记》„„分为大成和小成7,《中庸》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8,西周时代的文字已具有六书的特点,六书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9,《大学》“三纲领”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10,我们现在所说的《礼记》一般指的是小戴礼记11,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12,汉代儒家内部的斗争表现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斗争13,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14,唐代的六学二馆指的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广文馆,弘文馆15,唐代科举考试最为经常化的科目是明经科和进士科16,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方法有帖经,墨义,口试,试策,诗赋17,北宋时代的三次兴学是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崇宁兴学18,元代的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19,明代科举考试的文体是八股文20,明代国子监的教学制度是监生历事制度21,中国近代的第一所教会学校是马礼逊学校2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23,太平天国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天朝田亩制度》一书中24,中国近代官方创办最早的新式学校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25,张之洞在《劝学篇》一书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6,1902上海成立的“中国教育会”的主要发起人是蔡元培27,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的两部教育论著是《新教育大纲》和《教育史ABC》28,黄炎培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实际创始人三,判断题1,西周时代文教政策的显著特点是学在官府。对2,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错应改为:奴隶社会的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瞽宗是传说中五帝时期的大学。错应改为:瞽宗是殷商时期的大学。4,我们通常所说的《礼记》是大戴礼记。错应改为:我们通常所说的《礼记》是小戴礼记。5,《中庸》的“三纲领”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错应改为:《大学》“三纲领”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6,唐代的学校考试内容和科举考试的内容一样。错应改为:学校考试是学堂内部评定学生学习水平的考试,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考试7,《颜氏家训》是颜之推的教育专著。对8,明代末年官方曾两次禁毁书院。错应改为:明代末年官方曾四次禁毁书院。9,王守仁把儿童教育的内容概括为“歌诗、习礼、读书”。对10,中国近代第一个教育宗旨的厘定是在1906年。对11,清末成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教育部。错应改为:清末成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学部。12,中国近代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壬寅学制。错应改为:中国近代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13,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救亡图存“三育论”。对四,简答题1,《中庸》是如何概括教学过程的步骤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括多种方面。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3,什么是乡三物?包括哪些内容?乡三物是西周乡学的教育内容。内容: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学记》概括的教育方法有哪些?讲解法:“约而达”(语言简约而意思通达),“微而臧”(义理微妙而说的精善),“罕譬而喻”(举少量典型的例证是道理明白易晓)。问答法:教师的提问因先易简,后难坚。答问应有针对性的作答,适可而止。练习法:根据学习内容安排必要的练习,练习需要有规范,且因逐步进行。5,“三纲领,八条目”指什么?三纲领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唐代的“六学二馆”各指什么?六学二馆是唐代中央官学的简称。六学指国子监所属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二馆指门下省所属的弘文馆和置于东宫的崇文馆。7,清末厘定的教育宗旨是什么?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8,民国成立后,确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三句话)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9,试列举北宋的六大书院和南宋的四大书院。北宋: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南宋: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10,试列举北宋三次兴学的名称和主要发起人。第一次兴学:“庆历兴学”,发起人:范仲淹;第二次兴学:“熙宁兴学”,发起人:王安石;第三次兴学:“崇宁兴学”,发起人:蔡京。11,简述1922年学制改革的七大标准。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伸缩余地。五,论述题1,试述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①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学术文化下移。②极端重视教育,要求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③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了与世袭制完全对立的教育用人原则“学而优则仕”。④重视整理典籍,保存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了教材建设,编纂六经。⑤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的道德教育原则。⑥创立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的教学原则。⑦提倡尊师爱生,提出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等一系列理想教师的基本要求。2,试析中国封建时代文教政策的基本特点。①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极为重视文教,常常是皇帝亲自过问,重要臣僚和著名学者共同商讨。②中国古代文教政策是统治阶级的统治政策的一部分,与政治经济政策是一致的,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了再经济、政治上的作用。③中国古代文教政策一般是鼓励官学的发展,但在多数朝代亦允许私学同时发展,尤其是当政府无暇顾及教育时,私学的发展往往超过官学,或成为官学的重要补充。④注意到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任用的联系,尽量做到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和选拔、任用人才的官吏制度的统一。⑤贯穿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并重。⑥强调教育工作应以道德教育为中心。3,试析书院制度的起源。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但都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前者如集贤殿书院为藏修书之所,后者为文人士子治学之地。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文教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官学废驰,礼义衰亡。于是一些宿学鸿儒受佛教禅林的启发,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此后,归隐山林、论道修身,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至五代末期也基本形成,北宋初年才发展成为较完备的书院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4,试述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对今天有何启示?内容:①循序渐进。第一,读书应该按一定次序,不要颠倒。第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②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他提出“精思”是一个“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③虚心涵泳。所谓“虚心”,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虚,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所谓“涵泳”,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④切己体察。朱熹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⑤着紧用力。第一,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第二,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发对松松垮垮。⑥居敬持志。是朱熹最重要的读书法。所谓“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启示:朱子读书法是朱熹自己长期读书经验以及对前人读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比较集中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研究的成果。其中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永、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等思想都是在读书治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今天对我们也有借鉴作用。5,试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内容及影响。内容:⑴军国民教育--将军事教育引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⑵实利主义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使教育能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⑶公民道德教育⑷世界观教育⑸美感教育其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影响: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是对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因为在此之前我国教育一直是传统的士大夫教育,儒家思想贯穿始终,教学内容单一、死板。学生学的都是传统的经书,如:四书五经之类。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理论是对民国之前教育理念的重大突破,适应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五育并举”是他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的思想与途径。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重大的借鉴作用。
本文标题:中国教育史--自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68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