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五讲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第五讲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一、对内改革的必然诉求和内在的逻辑二、对外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内在的要求三、改革开放的历程、特点及成就四、对中国改革问题的认识及前景的展望一、对内改革的必然诉求和内在的逻辑1.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不符合资源优势发展规律—不成功(1)20世纪4、50年代许多落后国家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中国、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亚洲和中南美洲非社会主义制度国家(2)中国和印度(50—70年代)采取赶超战略均未获得成功1952-1978年中国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年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其他工业“一五时期”7.16.436.250.3“二五时期”11.36.454.028.31963-196517.63.945.932.6“三五时期”10.74.451.133.8“四五时期”9.85.849.634.81976-197810.85.949.633.7•1976-1977印度中央政府的企业投资份额(%)行业份额钢铁28.5化工和制药18.7煤炭11.5重型机械制造7.3采矿6.4石油6.2合计78.6中印两国产值结构(单位:%)中国(1952)印度(1950—1951)总计100100第一产业5860第二产业2314第三产业1926中印两国农业总产值的增长指数(1950-1951为100)年份或年度中国印度1965-1966172.9138.11980-1981326.7321.11985-1986569.5270.1•1980中印两国的就业结构(单位:%)就业类别中国印度总计100100第一产业7470第二产业1413第三产业1217(3)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因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而结果大相径庭国别重工业占GDP比重人均GDP(美元)澳大利亚15%17050新西兰18%12350阿根廷35%2790乌拉圭25%2840注:除阿根廷的制造业比重为1984年的数据,其他皆为1991年的数据。•附:•人均收入:世界银行1998/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的指标低收入国家:785美元/人均GDP下中等收入国家:785-3125美元/人均GDP上中等收入国家:3126-9655美元/人均GDP高收入国家:9656美元以上/人均GDP(4)日本及亚洲四小龙采取资源优势发展战略均获成功关键产业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纺织1900-1930,50年代60-70年代50年代初60年代初70年代再次服装成衣50年代60年代50-60年代玩具、表、鞋60-70年代60-70年代炼制60年初推动钢铁50-60年代60年代末至70年代推动化工60-70年代60年代末至70年代造船60-70年代70年代电子70年代70年代末至80年代70年代汽车70-80年代80年代电脑与半导体80年代80年代银行与金融70年代末至80年代80年代•结论:赶超战略不仅在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未获成功,而且在印度和其他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没获得成功,以及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的事实表明,改革前中国经济发展没有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所采取的发展战略。•2.与赶超战略相适应的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政策体系也是错误的•(1)中国传统经济体制外生的发展战略内生的经济体制经济后果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资本稀缺的农业资源扭曲的宏观环境低利率政策低汇率政策低投入品价格政策低工资率政策低生活必需品价格政策资源计划配置制度产业结构失衡微观经营机制国有工业企业与人民公社技术效率低下劳动激励不足中国传统经济体制•附改革前消费品价格指数比较•(1950年为100)时间全国集贸市场扭曲程度(1)(2)(1)/(2)1952年113.3111.01.021957年122.5120.91.011962年155.6354.80.441965年138.2192.30.721970年137.8197.70.701975年143.0259.50.551976年143.4269.80.531977年147.8263.30.561978年150.0246.00.61(2)传统经济体制所导致的后果不尽人意的增长速度和较低的收入水平1960-1981年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印度菲律宾巴西阿根廷乌拉圭1.42.85.11.91.6扭曲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导致收入分配恶化1963——1969年的制造业(%)印度菲律宾巴西年均增长率5.96.16.5就业增长率5.34.81.1巴西1960-1976,最富的5%人口占全部收入比例由27.7——39%,最贫穷的50%占全部收入的比例由17.7——11.8%低效率和福利损失寻租行为泛滥巴西,1967年,资源配置不当损失为1%,寻租损失7-9%财政状况恶化和通货膨胀巴西年均通货膨胀率从60-70年代的46.1—42.1%,阿根廷则为21.4%——134.2%3、文化大革命不仅破坏了正常经济秩序,而且使传统经济体制更加禁锢刘少奇、邓小平因支持包产到户而获罪名,传统经济体制成为禁区以“阶级斗争为纲”代替经济建设的中心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极度困难二、对外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内在的要求1.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阻挡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哥伦布、麦哲伦开辟海上新航线,世界联成一体,9个世界大国先后崛起21世纪世界一体化趋势更加紧密,美国金融危机波及世界各个角落•2.中国近代闭关锁国教训切齿难忘清朝政府闭关锁国使中国社会陷入愚昧—腐败—落后恶性循环的怪圈,被动挨打成了家常便饭建国后,西方的封锁,再加上我们极左错误,对现代化的认识走上了极端一方面赶超战略中把钢铁提到至高无上地位;另一方面把与市场相关观念、做法及制度都归于资本主义范畴,加以批判反对3.搞现代化建设需要引进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4.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需要三、改革开放的历程、特点及成就1.改革开放的历程对内改革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国营企业(放权让利—承包—产权)宏观计划体制、政策改革市场取向改革(资源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对外开放点(深圳、厦门、珠海、汕头、海南、上海浦东)——线(沿海14市)——面(珠江、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内地沿边沿江——全方位2.改革开放的特点做大蛋糕,减少改革的阻力增量改革,可以避免一个调整成本,并有利于维护稳定与速度的平衡试验推广,减少改革风险,提供市场信号,为市场建设创造了一个过程(广东、福建位于改革实验的最前沿)渐进改革,可以保持创新制度的相对稳定和有效衔接,避免大的社会动荡和资源浪费,保持接近于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状况•3、改革开放取得成就——中•国的奇迹创造30年接近年均10%的高速度GDP总量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07年人均GDP已达2500美元,属下中等等收入国家······四、对中国改革问题的认识及前景的展望1.改革前中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推行了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则在于改革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使中国所具有的资源比较优势能够发挥出来。2.中国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是采取了一条代价低、风险小,又能及时带来收益的渐进道路。3.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改革,就能克服前进过程中的困难,逾越各种障碍;而不断获得成功的改革又将有力地支持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增长。
本文标题:第五讲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91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