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第六章-农业物流地理
第六章农业物流地理学习目的1.了解农业概念、农业生产特点;掌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掌握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布局。3.了解我国林业生产特点及水产业分布概况;熟悉林业和牧业的生产布局。4.理解我国农业与物流的关系。重点难点1.重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的生产布局2.难点:农产品物流的特点【案例导入】随着高效农业和现代物流的发展扬城“伏缺”不缺菜伏天高温,本地主要叶类蔬菜进入“伏缺期”,但扬城市民并不缺菜吃。记者从市物价局了解到,现代物流和蔬菜市场调节解决了“菜篮子”问题,全市日上市蔬菜超过1000吨,叶菜价格上涨0.5元/500克。在市郊湾头蔬菜种植基地,记者看到田间蔬菜大多已收完。一位陈姓菜农称,伏天温度太高,上一轮蔬菜收完后,需歇一个多月(到8月底)才开始下一轮种植。市价格监测中心监测显示,进入大伏天后,本地蔬菜供应较少,但蔬菜市场供应依然充足,每天上市量超过1000吨,价格整体上保持平稳。记者在江苏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看到,市民“菜篮子”品种多样,青菜、青椒、丝瓜、西红柿、黄瓜……蔬菜品种达50多种。据了解,连日来,市场蔬菜日上市量同比上升15%以上。为了应对“伏缺”灾害性气候,市场方紧急调运了土豆、海带等耐储、耐高温蔬菜400t入库储备,随时准备投放市场。因受高温影响,叶菜类经不住高温,产量减少,需求量大,价格等上涨了0.5元//500克,特别是扬州市民爱吃的小青菜,出现供不应求现象;一些蔬菜批发价格与月初相比依然持平,如毛豆O.6元/500克,西红柿0.7元//500克,土豆0.7元//500克;也有部分蔬菜批发价格下降,如青椒从1.5元/500克下调到1.0元/500克,豇豆从2.0元/500克下调至1.2元/500克。据农林局蔬莱处陈志明处长介绍,一到三伏天本地蔬菜就跟不上趟,因此民间有“伏缺”的说法。但随着我市高效农业的逐步发展,这种情形逐渐得到改观。据悉,近年来,反季节蔬菜等新型种植技术,正不断改变蔬菜上市期。如沙头绿扬蔬菜种植基地,每天有近两万公斤的蔬菜供应宾馆、饭店、食堂等,有效地调节了市场。试分析:扬州蔬菜市场供应充足的原因是什么?第一节农业概述我国是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研究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形成条件与发展变化规律,有利于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农业内涵丰富,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农业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了新的飞跃,并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使农业价值观多元化、农业技术观具体化、农业产业观系统化,逐步扩展了农业发展的领域和创新模式。一、农业概念农业是利用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机能,经过人工种植、培育、饲养等生产活动,以获得各种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农业包括广义的农业和狭义的农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副业等部门,亦称第一产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是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所需劳动力的重要来源。2.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3.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4.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保障。5.农业是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6.农业是完善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基础。7.农业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由此可见,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必须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二、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生产就是对生物及其环境条件的控制,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产物,这是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土地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地,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养料水分等条件。它不仅是劳动的场所,更是提供动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的主要来源,是动植物生长生育的重要环境条件。同时,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等地理因素。因此,农业生产是利用自然并依靠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来获得产品的部门,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位置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较,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1.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农业生产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的,不同地区的作物种类不同,播种、收获季节不同。这就要求不同地区要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2.农业生产具有综合性和相关性农业是由农、林、牧、渔业组成的多部门产业。农业的各部门、各门类之间,以及它们和环境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物质转换和能量循环的完整系统,即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受自然、技术和经济三类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个因素之间具有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农业生产部门必须有机结合、综合经营、共同发展。例如,种植业可为畜牧业和水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和水产业又可为种植业和林业提供肥料,而林业又可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等。3.农业生产具有持续性各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仅表现于当季,而且会持续到以后的再生产过程,产生明显的后效。4.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农、林、牧、渔业以及各种农作物的生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受自然因素影响,而自然因素的变化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及季节、气象、气候因素,而这些因素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在不同的季节里,农作物处于不同的生长过程,光、热、水、土等农业资源和基本设施也会出现季节性余缺现象。因此,农业生产必须因时制宜,要不违农时,合理设置农业布局和结构。5.农业生产具有不稳定性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对有些作用于经济效果的因素,人力是难以控制的,特别是在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若受到灾害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就会造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导致产量不稳定、农产品品质差异很大。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在有些地区是正效应,但在另一些地区可能就是负效应。目前,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我国农业生产呈现出了新特点:在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方面,农业生产出现区域化分工态势;农产品优质专用化趋势明显,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大面积应用;农民面向市场的意识普遍增强。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业新技术和优质产品技术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第二节种植业种植业即植物栽培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粮食、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部门。种植业是大农业的重要基础,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与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还为轻纺工业、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和渔业提供饲料。同时,种植业的分布和发展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有直接影响。中国农业中种植业的比重较大,其产值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它的稳定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均有重要意义,如图6-1。种植业主要农业作物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又称食用作物,包括谷物作物、薯类作物和豆类作物。而经济作物是指除粮食、饲料、绿肥等作物之外的各种作物的统称。从作业技艺上可分为农艺、园艺、树艺三大体系。狭义的经济作物仅指棉、麻、油、糖、烟、蔬菜等大田经济作物,即农艺作物体系;广义的经济作物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图6-1中国种植业分布一、粮食作物(一)粮食生产的发展概况旧中国粮食生产在农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生产力水平低,无法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新中国成立以后,粮食生产迅速发展,逐步建立了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机制,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现已成为世界上生产粮食最多的国家。中国粮食在生产结构上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粮食作物所占耕地虽不断减少,但因提高了复种指数,播种总面积无明显变化;二是粮食作物品种构成中,小麦、玉米、薯类等作物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比重,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三是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种植业生产结构,广泛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改善粮食生产投资环境。此外,粮食生产布局也有所改变。过去中国的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以及东北平原的部分地区,其他地区所占比例很低。随着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中国东北、西北、西南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内地山区迅速发展了粮食生产,建立了新的粮食生产基地。(二)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布局粮食生产是农业的重要部分。主要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和大豆等。其中,稻谷、小麦和玉米是世界上三大粮食作物,中国是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国。不同种类的粮食作物分布地区不同,基本情况是:1.稻谷稻谷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被称为“亚洲粮食作物”,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产稻谷最多的国家,在全国粮食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中均占第一位。稻谷按其地区差异大致可分为两大产区,如图6-2所示:(1)南方稻谷集中区。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根据其栽培制度、品种类型及分布位置的不同又可细分为3个区。①华南双季稻区,包括两广、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区,是我资源最丰富、复种潜力最大的地区。②长江中下游单、双季稻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及四川东部、河南南部、陕西南部等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③云贵高原稻谷区,主要包括云南和贵州。云贵高原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粳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稻和籼稻交错分布区,1200米以下地区以种植籼稻为主。(2)北方稻谷分散区。本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以种植早熟粳稻为主。图6-2我国稻谷分布图2.小麦小麦是我国仅次于稻谷的第二大粮食作物,称为“国际粮食作物”。我国也是小麦栽培最古老的国家之一,约有4500年的历史。在我国平均粮食消费构成中,小麦约占1/4以上,其中北方居民的消费比重比较高。目前,小麦大量生产并转化为商品粮的为华北及西北部分地区,以及安徽、江苏、四川、湖北。如图6-3所示。(1)春小麦区。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一年一熟制作物。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2)北方冬麦区。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各省区,包括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这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和消费区,该区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2/3以上,有我国的“麦仓”之称。(3)南方冬麦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地区,安徽、江苏、四川和湖北等省为集中产区,大部分为棉麦和稻麦两熟制。本区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故小麦商品率较高。图6-3我国小麦分布图3.玉米玉米的适应性强、用途广、产量高,是我国最主要的杂粮,在粮食作物中的地位仅次于水稻和小麦。我国玉米分布广,大量出产于山东、河北、四川、辽宁、吉林等地。4.高粱高粱具有抗旱、耐寒、耐盐碱和喜温的特性,适应性强,分布广泛,是我国重要的杂粮作物之一。它集中分布在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各省。5.谷子谷子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传统作物,具有生长期短、需水量小、喜光耐旱等特点。它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松辽平原、内蒙古西部等地区,以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河南等省种植较多。谷子容易储藏,适宜作为储备粮,营养价值较高,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直至黑龙江的克山地区。6.大豆我国大豆种植分布十分广泛,集中分布在松辽平原和黄淮平原。松辽平原是我国生产历史最长、产量最大、出口最多的大豆生产基地。7.薯类薯类方面,我国以甘薯为主,其次是马铃薯。甘薯是喜温作物,并有一定的抗旱能力,适宜种植在疏松沙质的土壤中。我国甘薯分布极为广泛,但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其中以山东、四川省的产量最多。马铃薯适合于温凉气候,生长期短,具有抗酸而不耐
本文标题:第六章-农业物流地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98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