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多媒体课件-国际金融学
第一章国际收支第一节国际收支的概念与作用一、国际收支的定义所谓国际收支即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外国居民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的货币记录。二、国际收支的作用1、国际收支集中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交易状况2、国际收支是一国国内经济状况和该国经济发展趋势的指示器3、国际收支又是一国制订经济政策,尤其是贸易政策的依据4、国际收支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二节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系统记录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各种国际收支项目及其金额的一种会计报表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一)经常账户1.货物和服务(1)货物主要包括一般商品、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购买的货物、非货币性黄金等(2)服务主要包括运输服务、旅游服务、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力使用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2.收入收入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入两项3.经常转移经常转移是指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实际资源或金融产品的所有权发生了变更,不管变化是自愿的还是非自愿的,这种所有权的变更没有涉及经济价值回报,而转移正是这类变更的平衡项目。经常转移包括各级政府(如政府间经常性的国际合作、对收入和财产支付的经常性税收等)的转移和其他转移(如工人汇款,保险费——减去服务费以及非人寿保险费)。(二)资本和金融账户该账户由资本账户、金融账户、平衡账户三大部分组成。1.资本账户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2.金融账户金融账户由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四部分组成3.平衡账户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平衡项目一般包括储备资产的变动和错误与遗漏。(1)储备资产的变动。(2)错误与遗漏。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方法1、逐项分析2、重点分析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货物进出口和金融账户往往是重点部分,需要对他进行仔细分析。3、纵横分析纵的分析是把一国当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同该国过去历年的进行对比分析;横的分析是把该国当年或某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同别的国家当年或某年的国际收支状况进行对比分析4、差额分析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以及总差额等。。5、经常项目的经济分析[1](1)经常项目与进出口贸易(2)经常项目与国内吸收(3)经常项目与储蓄、投资(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具体分析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调节一、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一国在一定时期国际收支很难平衡不是顺差就是逆差,绝对平衡是不可能的。数额不大的顺差或逆差都可以称为国际收支平衡。只有在顺差或逆差数额巨大时,才称之为国际收支失衡。二、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1、由于经济周期波动引起国际收支失衡2、由于国民收人变化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3、由于货币价值变动的影响4、由于国际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三、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一)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1、国际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2、在纸币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图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3.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政策调节1、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分类2、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第一种方法,采用双紧政策,能削减预算赤字,减少货币供应量,扭转国际收支失衡状况,但可能会出现失业增加,经济活力降低、社会动荡的情况。第二种方法,采用双紧政策的同时配之以资金融通政策。要求较小程度地削减财政赤字和收紧银根,但同时要求动用官方储备或使用国际信贷便利。有可能引发的失业和社会动荡程度较轻,但官方储备流失或债务增加。第三种方法,采用支出增减型与支出转换型的搭配政策。它要求较小程度地削减财政赤字和收缩货币供应量,同时要求货币贬值。有可能失业和社会动荡较轻,但货币贬值又能引起外汇市场混乱和未来的通货膨胀。第四节西方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一、弹性分析法弹性分析法是利用本币的贬值和升值,造成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降或上升,从而减少和促进出口,最终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在贸易进出口方面有四个弹性,即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用Em表示;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用Ex表示;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用Sm表示;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用Sx表示。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是指:一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变国际收支关键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必须大于1,即商品进出口的变化对于价格调整的反映程度要大,否则本币贬值,出口价格下降但他国的进口却不会增加,结果是采用本币对外贬值的国家受损。公式为Ex+Em1该过程用曲线表示出来,被称为J型曲线效应。二、乘数论乘数论又称收入分析,它是凯恩斯“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运用和发展。该理论的基本含义是:一国的出口具有和国内投资相同的效应,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总量;一国的进口具有和国内储蓄相同的效应,会减少国民收入总量。当一国商品、劳务出口时,从出口获得的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这些部门人员收入增加又会刺激他们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起了从事国内消费品生产部门的收入和就业的扩大,并使进口增加,如此推算下去,国民收入增加量将为出口增加量的若干倍,此即外贸乘数理论。外贸乘数理论只有在国内没有达到充分就业和出口有弹性的前提下才能对国际收支发生作用。三、吸收论吸收论又称支出分析法。。它是战后初期詹姆士·米德和西德尼·亚历山大在关于弹性论的论争中系统提出的。吸收论有如下几点:第一,从总收入与总吸收的相对关系中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法;第二,吸收论是从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相对影响考察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第三,吸收论强调政策搭配效应。四、货币论货币论又称货币分析法。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和约翰逊。货币论对贬值的基本观点可概述如下:①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贬值意味着商品价格的变动,贬值国的国内价格上涨,升值国的国内价格下跌;②物价变化意味着实际现金余额的变化,贬值国的余额减少,因而压缩支出;升值国的余额增加,因而扩大投资与消费;③实际现金余额的变化通过贸易差额而将逐渐消失,即由贬值国的贸易盈余补充短缺的现金余额,由升值国的赤字压缩过多的现金余额,从而恢复均衡。缺陷在于;第一,该理论假定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第二,该理论的把货币因素看成是决定性的,而把收入、支出、贸易条件和其他因素看成是次要的。第三,它强调“一价定律”的作用。但从短期看,一价定律是不成立的,第四,该理论还假定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与实际情况不符。一、中国国际收支及其平衡表的产生与发展我国于1980年开始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1981年颁布了国际收支统计制度。1984年我国对原有的国际收支统计制度进行了补充和修改,使其更为合理,具有相当的可比性,由每半年到每季度编制一次。1985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公布了我国1982年至1984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1997年我国又在已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础上依据国际惯例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改革,使其能更为客观准确地反映我国国际收支的总体情况和变化,进一步与国际统计的口径接轨。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标准格式为依据,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而编制的。它包括经常项目(账户)、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误差与遗漏和储备资产增减额四大部分。每个项目的内容和统计口径是根据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特点来确定的。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特征[1]1、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2、国际收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3、国际收支构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4、国际收支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本章小结:1、国际收支外国居民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的货币记录。它是一国对外经济往来的总结,也是一国国内经济状况的反映,同时也是制订本国经济政策和处理国际关系的依据。2、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系统记录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各种国际收支项目及其金额的一种会计报表。它由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组成。通常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方法有:逐项分析、重点分析、差额分析、纵横分析,尤其是经常项目的分析以及资本与金融对经常项目的融资分析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重点。3、当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就要分析造成失衡的原因,并对其进行调节。调节的方式有: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财政、金融、贸易政策等支出增减型政策和支出转换型政策的调节。4、国际收支的调节理论有:弹性论、吸收论、乘数论以及货币论。各种理论在不同的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和不同的适应范围。5、我国从1980年开始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逐渐规范和标准化。我国的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其地位不断提高,构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并且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第二章国际货币体系第一节国际货币体系的概述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涵义1国际货币体系可以解释为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机构,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1]。具体地说,国际货币体系是为了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2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首先,国际货币体系是在国际经济和金融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惯例和规则的总结与演变。其次,国际货币体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无十分严格的界定,具有一定的松散性和灵活性特征。再次,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规则和措施对各国只有一定的约束力而不具备法律的强制性。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机构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世界货币与国际货币国际本位币是国际货币中一种货币,它可以从国际货币中产生;国际货币是国际本位币的基础。国际本位币和国际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和主导;2、汇率制度的确立和汇率管理;3、国际收支的平衡及调节手段;4、国际储备制度和储备资产的管理;5、处理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协商机制三、国际货币体系的类型一是汇率制度;二是储备制度。第二节国际金本位制一、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1、金本位制的涵义金本位制是以一定成色和重量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本位货币是指作为一国货币制度基础的货币,它是按国家法定的货币金属和货币单位铸成的货币。金本位制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三种不同的形态: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2、金本位制的形成1880—1914年这段时间是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代”。二、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1、黄金充当国际货币2、汇率体系呈现为严格的固定汇率制3、国际金本位制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三、国际金本位制的评价国际金本位制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促进生产发展。。2、保持汇率的稳定。3、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缺点主要表现在[:1、货币供应受黄金数量的限制,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2、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也存在着严重缺陷。第三节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二、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其核心主要有以下三点: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创建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3、多渠道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布雷顿森林体系对战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国际储备能随着国际贸易的增长而不断增加。(2)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这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和建立多边支付体系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1特里芬难题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及危机发生的必然性。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过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过程,就是美元危机不断爆发——拯救——再爆发直至崩溃的过程。(1)第一次美元危机及其拯救。第一次比较大的美元危机是1960年爆发的。2、布雷顿(2)第二次美元危机及其拯救。(3)第三次美元危机及其拯救。美元的危机,是指美元按固定
本文标题:多媒体课件-国际金融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510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