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暨南大学校史○1911年一落○1918年复校○1949年再落○1958年再复○1970年三落○1978年三复1925年10月,只有师范文凭的曹聚仁被聘到国立暨南学校大学部,一本正经做起教授来。那时,国立暨南学校已经从南京迁到上海的真如。同事帮曹聚仁找了一位帮工的女佣,但女工的亲友们一直弄不清楚,济南大学为什么不在山东而在上海的乡间?暨南的校名,更让她们糊涂。曹聚仁对她们讲了好多回、可是又是'尚书',又是'尧典',又是什么'朔南暨',太不容易搅了。时至今日,暨南大学的学生仍不乏这种尴尬。介绍学校时,总要在前面加上广州二字才能讲清。今年3月前,在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上搜索暨南大学,还曾被好心地提示,你要找的是不是济南大学?为着复杂的校名,让曹聚仁会忍不住真想打他几十板手心的端方,就是百年前暨南大学的前身---暨南学堂的创办人。1906年,两江总督端方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允许南洋各岛及檀香山、旧金山等处侨民回南京读书,以宏教泽而系侨情。之后,在南京薛家巷成立专门学堂,并取《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之意,命名暨南学堂,意为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范和文化教育传播到南洋等海外各地。2006年11月16日,暨南大学将自己的历史渊源追溯到百年前的暨南学堂,隆重纪念学校的百年发展。1906:端方奏请成立暨南学堂1908年,新加坡华侨学生林邦彦被当地侨会选派到暨南学堂读书时,学校的老师除了举人、贡生、秀才外,还有日本和德国的留学生。有位老举人上国文课时唾沫四溅,遭到印尼侨生的反对,差点罢课。学堂为侨生定制了统一的校服,全用黑色,黑革履,黑呢帽,帽边镶金丝线。出门旅行的时候,俨然是陆军学生,威风凛凛。在回忆录中谈到郊游时,林邦彦更是对骑小毛驴的技巧津津乐道。与他同批的还有后来成为新加坡大学校长的李光前。一次骑毛驴出去玩时,李光前跌掉了两颗门牙。当时的南京市民称他们为洋少爷。在市民们看来,这帮学生面色黝黑,穿着奇装异服,说着不知哪国的鸟语,还擅长打架,虽然出手大方,实在让人敬而远之。林邦彦是从新加坡回国求学的第一批华侨学生。为防止倭寇和来自海上的反清力量,清政府长期厉行海禁政策,严禁官民出洋,并把海外华侨视为化外顽民、天朝莠民。海外华侨在居住国遭受欺凌和屠杀,清政府反而认定是孽由自作,朝廷概不与闻。一直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才不得不调整侨务政策,于1893年正式宣布废除海禁,将海外侨民与内地人同等看待。1901年实行新政后,清政府更鼓励国内师生到南洋各华侨学校执教。随着海外侨校的增多,清政府及沿海督抚还不断派人到南洋各地劝学、视学,调查南洋华侨教育的情况。1905年,端方受清政府委派,作为五大臣之一出洋考察宪政。端方从欧洲回国,途经南洋,受到当地华侨商人和华侨学校师生列队欢迎,大为感动。在林邦彦看来,这是促使端方奏请成立暨南学堂、免费招收华侨学生回国就学的原因之一。1906年11月,被派到南洋考察华侨教育的钱恂,这位新文化运动健将钱玄同的兄长,从爪哇拍电报给端方,说大约有30名华侨学生想回国在南京念书。已经是两江总督的端方立即表示赞同,之后上奏朝廷。1907年2月底,第一批华侨学生21人抵达南京。3月23日,暨南学堂正式开学,成为国内第一所为培植海外华侨子弟而设的学校。为表示重视,端方还亲自与21名侨生及全体教职工合影。1909年时,学堂有学生167人,来自爪哇的有70多人。1911年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入川前,端方还给每个学生送了一幅自己的肖像。1910年进入暨南学堂的陈维龙,是来自吉隆坡的侨生,在回国前,念过几年私塾和半年新学堂,经学很熟悉,英文、算术却很差。回国后又发现自己缺乏中国历史知识,为此,陈维龙特意向国文老师请教,老师回答说,那很简单,你把《纲鉴易知录》看一看,就能应付裕如。当时南京书店无存货,陈维龙赶紧向上海商务印书馆订了一套,收到时把我吓昏了,原来它一套书一共有一百几十册。陈维龙英文不好,却又碰到一位留学日本的英文老师。他一直记得这位老师教的英文对话:请问先生贵姓?(Whatisyourhonourablesirname?)敝姓陈。(MyhumblesirnameisChen.)让陈维龙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教经学的江先生,背后被学生称为江道德。他最喜欢说读圣贤书,所为何事?为人确也规矩中正。遇有学生犯错,他并不责罚,反而约他们到家中喝茶,细声细气地讲道理给学生听,让他们记起自己的抱负和父母的期望。往往学生都痛哭流涕,声明要痛改前非。暨南学堂的第一首校歌,据说歌词是游历南洋多年的康有为所写。不过陈维龙念书的时候,唱的校歌是另外一首《孔子颂》,歌词是圣德与天齐,大哉孔子何巍巍,一匹夫虽未自称南面,救世心万古昭垂。暨南学堂的学生是没有了辫子的一群。1911年10月,武昌首义,各省纷纷响应。驻守南京的张勋领着辫子军攻进南京城后,曾运来大炮对着暨南学堂。学堂赶紧把学生送到上海避难,大部分侨生返回南洋,小部分参加了革命军,而暨南学堂也因此停办。1927:郑洪年升级国立暨南大学1917年,战事稍停。11月1日,教育部批准恢复暨南学堂,委派江苏教育司司长黄炎培为筹办员。黄炎培邀请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中华学校校长赵正平共同筹划恢复暨南。他们很快拟定了《暨南学校章程》和《暨南学校规复宣言并招生启》。招生启介绍了暨南学校创办的缘由:今将原有之暨南学校从新恢复,扩充规模,改良办法,分设专科,并经营有利于华侨教育之各种事业,总以华侨子弟回国者得受适宜之教育,造成有用之青年,以增进华侨文明程度,发达华侨实业为宗旨。1918年3月1日,暨南学校补习科正式开课。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暨南学校。校长为赵正平。5月,开始招收内地学生,以便与侨生互相取长补短。9月9日,暨南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当时有侨生70人,内地生40人。暨南学校将忠信笃敬作为校训,并由清末状元张謇亲笔书写匾额,取意孔子的《论语》: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1923年,为了适应学生的增多,并创建大学部,暨南学校从南京迁到上海的真如。真如是宝山县下的小乡镇,离上海十余里地,有沪宁火车经过。赵正平之后,暨南原教务主任姜琦接任校长职务。姜琦思想开明,在他治下,暨南学校更进一步扩充发展。但暨南学校升级为暨南大学,还是要等到1927年6月郑洪年上任。在曹聚仁心目中,真正能体现暨南精神的正是姜琦、郑洪年两位校长主政的时期。那便是侨生最多,富有青春力朝气蓬勃的时期。郑洪年曾师从康有为,1927年起历任国民政府财政部、交通部、工商部、建设部次长等各种职务,对教育问题也非常重视,以教育救国为己任。1907年首次归国的21名侨生到达上海后,也是由郑洪年接到南京。担任暨南学校校长后,郑洪年力主将商科改为商学院,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农学院、文哲学院、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和艺术院五门,将暨南学校扩充为当时惟一的华侨大学---国立暨南大学。郑洪年希望从质量上完善华侨之最高学府的创建,使华侨子弟得享受世界高深的知识,与祖国优美的文化,以为他日参加祖国一切运动,及提高华侨地位之准备。他主张知行并进,实事求是,将应用技术课程作为大学的必修课;强调华侨的需要,开设《南洋概况》为全校的必修课;还规定每个本科生要掌握两门外语,第一外语为英语,第二外语从法、日、德、荷兰、马来五种文字中选一种。国内生则必须从荷兰、马来文中选一种,以便毕业后派到南洋服务。郑洪年曾说,余任事之初,以集中人才为先图,其学有所长,德行足为学子表率者,无远近皆以礼先之。鲁迅、蔡元培、马叙伦、胡适、郑振铎等都曾应邀到校讲演。夏?尊、周谷城、周建人、曹聚仁、潘序伦、潘光旦、叶公超、梁实秋、许德珩、洪深、黄宾虹、陶冷月、孙大雨等人则被延聘来校任教。曹聚仁在暨南学校教外国学生读《浮生六记》、《老残游记》;教中国学生读《天演论》、《拊掌录》。在他看来,这些思想方法论和文学批评一类的著作,在过渡时代,对于语文入门,是非常有用的。而他所用的教材,多取自周氏兄弟的《域外小说集》、林琴南的《拊掌录》这样用古文体翻译的西洋文学名著,一方面可以养成青年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一面也介绍了西洋文学名著。在真如时期,暨南学校的侨生占了学生总数的95%以上,每逢假日,真如车站一眼看去,都是戴着形形色色的帽子、近于'小黑炭'型的小伙子。真如时的暨南大学,学生最多时有1700多人,这让校史专家马兴中印象最为深刻。在解放前,大学规模能上千人就已经不错了。真如乡间的农民则把暨南师生看作另外圈子中的人,学生被当成从海外回来的王子,腰缠十万贯,骑鹤来上海。因此,他们的鸡也特别值钱,鸡蛋也比上海的贵。曹聚仁在回忆录中说。一?二八事变后,暨南大学的师生积极参加救亡图存的运动,引起了国民政府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1934年1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以视察教育和筹募基金的名义,调郑洪年前往南洋。校长职务由沈鹏飞代理。1935年,历史学者何炳松接任校长。何炳松就职后,在第一次全校大会上指出:现在国势阽危,国难严重,许多人已经无书可读……我们在有书可读之时,应努力读书。他提出的培养目标是:要造成复兴民族之斗士,不要造成争权夺利的政客。况且暨南比其他大学另有特殊之使命,将来本校毕业同学,必须能向海外发展,能在外界立足。之后八一三事变,真如成为战火的中心,暨南大学只能再度播迁。1938年,暨南大学迁到上海公共租界。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为日本军占领,暨南大学又播迁到福建建阳。1945:何炳松掌校10周年不准穿裙子文革初,华南师范学院的一群红卫兵要来暨大造反,声明要剃光飞机头,剪光牛仔裤,还要肃清穿裙子的资产阶级小姐,暨大学生以穿裙子为主题跟他们展开辩论。暨大主张可以穿裙子,华师坚持不准穿裙子。暨大论证人类穿衣是以穿裙子开始的,并且男女不分,如果不准女人穿裙子,也应该禁止男人穿裤子。结果暨大大获全胜。演说会是暨大的一项传统。早在1925年,学校就成立了演说会,每周开展一次演讲。1929年的上海高校演讲比赛中,暨大学生夺得国语演说冠军和英语演说冠亚军。1943年,18岁的福建少年陈默从南平考入国立暨南大学,选了国际贸易系,因为可以赚洋人的钱。入校前,陈默已经知道何炳松这个名字,他高中念的外国历史课本就是何炳松编的。那时,何炳松已经在国立暨南大学当了8年校长。他还需要在校长位子上苦苦坚持3年。何炳松由官费送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史学、经济学和国际政治。他在国内最先传播鲁滨逊的新史学,力图以西方史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中国传统史学精华。1935年1月,他与王新民等9人联合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提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应以此事此地的需要为基础,保持中国的特殊性,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加以批判地继承,同时也对欧美文化进行批判地吸收。这就是现代史上有名的十教授宣言,在当时引发了关于中国文化的大讨论。体现在治校上,何炳松大力提倡忠信笃敬的校训,重视道德教化,以传统文化培养侨生的品格;主张学以致用,学术救国;在学术思想上,同样兼收并蓄,还在1944年邀请《资本论》的译者之一王亚南到校讲座。陈默认为何炳松校长很了不起。一方面,可以跟教育部要到钱,虽然经费很少,但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还是很买何炳松的面子;第二,何炳松在教育界、知识界威望很高,能够请到那么多有名的教授,到福建建阳那样艰苦的山区教学。回想当年的艰苦,暨大校友总会副会长陈默很感慨。点的桐油灯,能用两根灯草就很不错了。作为校舍的孔子庙,也没有灯,上课就需要早早去,抢靠南的、窗户边上的座位,才不会太费眼。何炳松在一次周会上流着眼泪说:大家生活太苦了,我都知道,点灯的桐油买不起,作笔记的墨水买不起,先生们的太太,有做小生意的,赚那么一角钱二角钱,有的教授连换洗长衫也没有……1944年,数位教授提议在1945年6月隆重举行纪念何炳松校长掌校10周年活动。他们在提案中说:本校虽有四十年之历史,校长任职十年者以何先生为第一人;国内各大学校长能任职十年者亦殊不多见。况何先生接事于校局兀臬之际,支撑于困难严重之时,经营擘划,艰苦卓绝,校誉日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尤能不
本文标题:暨南大学校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520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