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盈余管理摘要:盈余管理作为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的重要话题,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和手段研究的描述也是多种多样的。现阶段,盈余管理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对盈余管理有更深的理解,为从事盈余管理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学者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关键词:盈余管理概念动机正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上市公司会计虚假信息问题连续暴露出来,一些上市公司因为虚假报告或者会计信息造假遭到证监会的处罚和停牌。这可能只是会计造假的冰山一角,但是足以说明盈余管理的普遍性。正确地把握盈余管理的概念,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和方法本身就有很多种解释,清晰地去搭配一种动机和为达到这种目的而使用的shoudu是困难的。因此,本文回顾现阶段已经存在的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和手段,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一、盈余管理概述(一)国外关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综述西方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会计学界一直存有诸多不同意见,主要呈现以下三种:1.美国会计学者WilliamRScott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2.美国会计学者Katheri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概念,即企业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经理、部门负责人)为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在对外进行披露时,有目的地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的过程。3.PaulMHealy和JamesMWahlen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出发,认为当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时,运用职业的判断改编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因此盈余管理就产生了。这种观点也是最被普遍认可的。(二)国内关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综述陆建桥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出的会计选择。魏明海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件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他的观点是盈余管理会增加或减少会计数据上的报告收益,从而影响相关利益人的决策。孙铮、王跃堂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他是基于管理层利用会计制度的缺陷这一方面考虑的。而宁亚平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进行盈余操纵,使得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该观点认为盈余管理虽然不会改变企业的经济收益和现金流量,但通过对会计盈余数据的调整,来完成利益调整的过程。虽然对于盈余管理的解释不同,但以下几个方面是基本一致的: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无论是董事会、总经理还是高级管理人员,他们作为企业信息的加工者和披露者,有权利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有权利变更会计估计,有权利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等。而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为他们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第二,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是有目的、有意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即管理当局是有意图的。第三,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得自身利益。虽然盈余管理的直接结果是使得一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济收益产生误解,但其最终目的是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二、盈余管理动机截止到20世纪末,研究人员一直倾向于从基于会计盈余数据的契约安排动机和政治成本动机研究盈余管理,随着盈余管理在资本市场上的影响越来越大,研究人员也开始集中讨论资本市场上的盈余管理动机。(一)契约动机根据契约理论,企业是“若干契约的连接”。因此,国外学者认为,企业管理人员在实施各种契约的过程中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改变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达到操纵会计数据的目的,即企业管理理人员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1.报酬契约动机PaulMHealy提出了报酬最大化的盈余管理假说,当实际盈余低于保底盈余或高于盈余上限时,经理人将采取降低应计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来披露盈余,当实际盈余处于上下限之间时,经理人将会采取提升报告盈余的会计处理方法。随后,许多学者进一步检验了奖金计划与盈余管理的关系。KatherineSchipper从会计信息披露的角度理解盈余管理的动机,认为盈余管理是有目的地干预财务报告的披露过程,其动机是获取某些私人利益,并且建立了与财务报告披露目标相违背的盈余管理目标。二者的共同点是:认为盈余管理的动机都含有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性质。另外,报酬有显性报酬与隐性报酬之分,这在我国特别明显。前者为公开的薪酬,后者则多指非金钱的好处,如声望、政治前途、在职消费等。尤其当上市公司是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时候,报酬制度与人事制度缠在一起。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而言,声望和政治前途也许是他们更为看重的报酬。当然,这些隐性报酬与公司业绩也呈正相关,而评价管理人员业绩在现阶段最重要的依据是会计盈余,故隐性报酬也是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时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2.债务契约动机RossL.Watts和JeroleL.Zimmerman在《实证会计理论》中指出,那些违反债务契约或有可能违反债务契约的公司将会作出调增收益的会计选择,来减轻或逃避负债契约的限制。(二)税收动机Boynton等对美国年税收改革法案中的账面条款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证实了在政府政策实施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将采取会计程序或会计选择来减少财富转移,以使公司表现出较低的获利能力。对于盈余管理,所得税可能是一个最明显的动因。对于我国盈余管理的税收动机,不同类型的企业截然不同。根据安徽省会计学会课题组的调查表明:私营企业大多表现为虚减利润,以达到税负最小的目的;而国有企业则大多表现为虚增利润,以形成代理业绩好的经营形象。不论私营或国企背景的上市公司,因证券管理制度(如配股、挂牌)的存在,往往表现为将利润尽可能做大,以绩优股的形象出现。至于利润虚增引起的税收支出,不但不会引起上市公司管理层报酬减少,而且会得到绩优公司的称号,还会给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带来声望和政治前途。(三)资本市场动机PaulMHealy和JamesMWahlen指出,当资本市场的预期和估价出现如管理层收购时低估盈余的行为、股票发行前高估盈余的行为、迎合财务分析师和管理部门的预期的时候,公司会进行利润操纵。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是资本市场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1.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动机在我国,中国的股票市场和发行公司处于特殊的制度背景和转型期的环境中,仅有不多的企业可以获准发行股票,并且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是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为了获取上市资格,企业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尤其是业绩不佳的企业。此外,一旦获准发行股票,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又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股票发行价格,盈余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香港学者Aharony、Lee和Wong在研究发行B股与H股的83家企业IPO前后业绩波动情况时发现:发行人平均资产利润率在IPO前两年开始上升,在IPO当年达到顶峰,随后则呈现下降趋势。林舒、魏明海研究发现我国A股发行企业中部分工业企业在IPO之前,有美化业绩的现象。2.配股政策为了说明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操纵盈余的倾向,评价政府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孙铮、王跃堂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研究指标,对上市公司年报中反映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进行统计检验,发现上市公司确实存在操纵盈余的倾向,尤其表现在配股现象、微利现象和重亏现象方面。陈悦、肖星等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进行检查,发现具有配股权的临界公司应计利润总额高于非临界公司,意味着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3.防止、扭转亏损陆建桥曾以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22家亏损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这些公司在出现亏损年份及其前后年份是否采取了盈余管理行为,以免出现连续亏损三年的情况,进行了经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这22家亏损上市公司没有一家出现过连续三年亏损的情况。它们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前一年份,作出了能显著调增收益的操控性应计会计处理,以尽量推迟出现账面亏损并因此而陷入被管制困境的时间。在首次出现亏损年份,则作出了能显著调减收益的操控性应计会计处理,而在扭亏为盈年份,又作出了能显著调增收益的操控性应计会计处理,从而有效避免了公司连续三年出现亏损。通过上述国内外盈余管理动机各方文献的综述,可以看出,中西方会计学者都采用实证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盈余管理动机,初步建立了基本理论体系。但是国外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成果较全面,而我国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学者研究最多的是资本市场上对公司回避监管的动机,随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公司盈余管理的其他动机同样也值得关注。同时,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较西方的盈余管理而言,从制度背景到表现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并不能完全沿用西方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只有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对国外模型加以改进,才能更加准确地检验盈余管理行为。三、盈余管理手段公司为了使其会计盈余达到期望水平,可能采用各种手段来管理盈余,最终达到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和利润平滑(IncomeSmoothing)。应该说,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可以达到不同的盈余管理的目的。高洁博士从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这个角度入手,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屡见不鲜,其中主要包括虚构商品销售与劳务提供业务,转嫁费用,关联方之间实行资产和债务重组。马莉,陈菓指出盈余管理是一种会计行为,但其手段并不只限于会计方法,除了会计手段外还包括非会计手段。其中会计手段包括以下几种:(一)利用准备金项目进行盈余管理,通常情况下,部分企业在业绩较差时少提准备可以“润色”业绩,有的则在经营较好时多提准备,以便为随后的会计期间做好“业绩储备”。而对那些急需恢复上市或“摘帽”的公司来说,计提和转回更是其跨年度调节利润的捷径;(二)利用营运资金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如应收应付项目、存货项目;(三)利用虚拟资产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四)利用多种形式的“利润存储器”,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五)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和管理者会计决策进行盈余管理,例如变更折旧方法、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六)非会计手段包括资产重组,关联交易,资产评估,股权交易,会计处理的时间差和利用生产经营活动。目前关于盈余管理手段绝大多数还是停留在轶闻趣事证据和案例证据,而且实证证据集中在几个较为突出的项目方面的研究,无法估计公司整体上的盈余管理程度。总而言之,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概念,其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其行为是否损害了相关者各方的利益,是否严重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否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最重要的是是否违反了国家现行的法律和会计制度。因此,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对其予以合理规范。然而,我国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到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逐步出现少数相关文献,且其研究往往不够系统和全面。因此,我国盈余管理研究水平仍有待加强。为很好地对此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归纳和梳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初衷。参考文献:[1]WilliamRScott.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KatherineSchipper.CommentaryonEamingsmanagement[J].AccountingHorizons,1989.[3]PaulMHealy,JamesMWahlen.AReviewoftheEarningsManagementLiteratur[J].AccountingHorizons,1999.[4]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5]
本文标题: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55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