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安全文明施工 > 隧道施工安全控制要点
隧道工程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监控一般按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交工验收阶段进行划分,项目实施中的质量控制贯穿于施工全过程。本手册重点介绍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的质量监控要点。施工准备一、质量监控要点1全面审核勘察设计文件,并进行现场核对。2进行施工调查,编写施工调查报告。3进行控制桩和水准基点交接及测量复核,完成控制测量工作。4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落实施工质量检验制度。5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审查。6施工机械准备进场和主要机具计划安排。7临时工程与施工场地布置。8施工人员进场及培训。9原材料进场检验。二、监控方法及手段1阅查勘察设计文件审核记录。参建单位对勘察设计文件应重点审核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设计的技术标准、技术条件、设计原则、隧道的平面及纵断面;2)隧道设计的勘测资料,如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钻探图表等;3)各专业的接口及相互衔接;4)隧道穿过不良地质地段的设计方案,隧道施工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预防措施;5)隧道洞口位置,洞门样式,洞身衬砌类型,辅助坑道的类型和位置,洞口边、仰坡的稳定程度;洞门与洞口段的其他各项工程的衔接方式;6)洞、内外排水系统和排水方式;7)隧道施工期通风方案;8)现场核对优化。2检查施工单位编写的施工调查报告。开工前,施工单位根据已掌握的设计文件和资料,制定调查提纲,进行施工调查。调查主要涉及工程的施工条件,当地原材料及半成品的品种、质量、供应能力,生产及生活供水、供电条件及施工通信条件,地方生活供应、医疗、卫生、防疫和民族风俗,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定和特殊要求,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近、远期影响等几个方面。调查结束后,施工单位编写书面施工调查报告作为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及进行施工准备的依据。3检查交桩资料及控制测量成果报告。隧道工程的控制桩和水准基点的交接应在建设单位主持下,由设计单位持交桩资料向监理、施工单位逐桩逐点交接确认,遗失的应补桩,资料与现场不符的应及时更正。施工单位对接收的控制桩和水准基点,应实行相应等级的测量复核,测量复核结果应呈报监理工程师审核。对用于测量的图纸资料进行认真研究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使用。平面控制测量应结合隧道长度、平面形状、线路通过地区的地形和环境等条件开展。隧道控制测量应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和《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5号)的有关技术要求运行。4检查参建单位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及运转情况。检查参建单位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编制、质量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制度建设、责任制落实及体系运转情况。5检查隧道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上报及审核资料。检查内容包括施工方案、施工方法、施工顺序、质量保证措施、劳动力配置、材料、机具设备等生产资源以及监理机构对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提出审查意见后的修改完善情况(控制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还应报建设单位批准);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施工组织设计,并呈报监理机构批准。6对照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查验进场的施工机械设备和主要机具。开工前,施工单位应按照要求向监理机构报送《进场材料/构配件/设备报验表》,列明进场机械设备规格、数量、设备状态等内容,监理机构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7对照施工组织设计检查场地布置及临时工程情况。隧道临时工程应符合工程质量、安全要求和使用要求,重点包括运输道路、电力线路及变压器和通信线路布置,房屋消防安全,爆破器材库、油库的设置位置,房屋区内外给排水系统,避开危险源。施工场地布置应因地制宜,布局合理,使各生产要素在平面、空间做到互相不干扰并确保安全。8对照投标文件检查进场人员履约情况及进场人员资格,检查原材料进场报验资料。参加隧道工程施工及验收的各方技术、质量、监理和管理人员等,应经过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专门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施工单位开工前应向监理机构报送《主要进场人员报审表》、《进场材料/构配件/设备报验表》及相应附属资料,监理机构进场审查并签署意见。三、易发问题防止1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缺乏针对性,监理单位审查流于形式。防止措施:严格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方案的编制及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及环境保护方案必须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编制,禁止照搬照抄,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切实负起审查职责,提出书面审查修改意见,杜绝不审查随意签字现象。2开工报告上报、审批滞后。防止措施:建设及监理单位应严格开工条件检查,条件不具备、准备不充分、开工条件未经审批的情况下禁止开工。防止仓促上阵、准备不足即开工,以免为后续工作留下质量安全隐患。洞口工程一、质量监控要点1洞口段施工方案编制及审查。2洞口边、仰坡稳定。3洞口段工程施工技术交底。4洞口截、排水系统。5洞口工程基底地质核查及承载力试验。6模板及支(拱)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7洞口侧墙及墙背回填。8同条件养护试件制作及试验。9隧道洞门端墙、挡土墙的反滤层、泄水孔、变形缝设置。二、监控方法及手段1检查隧道洞口段施工方案及相关资料。隧道洞口地段一般地质条件差,且地表水汇集,施工难度较大,施工时要结合洞外场地和相邻工程的情况,全面考虑、妥善安排、及早施工。隧道洞口边、仰坡土石方开挖及防护工程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有关规定。洞口工程施工前,应进行工艺设计,对施工的各工序进行必要的力学分析,以确定隧道洞口边、仰坡土石方开挖及防护、防排水工程,隧道门及洞口段衬砌、背后回填的施工方法、施工顺序。监理单位应认真审查施工单位上报的洞口段施工方案,并监督施工单位按照经审查批准的方案实施。2检查边、仰坡防护工程及日常观测记录,掌握其稳定状况。边、仰坡施工安全是洞口施工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当边、仰坡地质条件不良时,开挖前必须根据设计资料采取预加固措施。边、仰坡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随时检查地表及坡面情况,做好观测记录,发现开裂、滑动等现象时应立即采取加固措施,以保证边、仰坡稳定和施工安全。对坡面检查、异常情况、处理措施等均应做好相应记录。3检查施工单位技术交底资料。洞口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以书面形式按施工管理层次向技术人员、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确认人员、设备、材料、料具、作业环境满足本工序正常作业的要求。监理机构应对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交底进行检查。4对边、仰坡截、排水系统进行实地现场检查。边、仰坡开挖前应将边、仰坡周围的排水沟、载水沟修建完成,洞门在施工前按设计要求并结合地形条件做好截、排水沟和施工场地、便道的规划,尽量减少对原坡面的破坏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开挖后的坡面应达到稳定、平整、美观的要求。隧道洞口及缓冲结构物的排、截水工程应与相邻结构物排水系统合理连通。5检查基础承载力试验检测资料。隧道洞口段衬砌宜尽早施作,以利洞口边、仰坡稳定。隧道口和缓冲结构物的基础必须置于稳定的基础上,当基础位于软弱或可滑支岩层上时,应采取相应的地层加固措施。隧道洞门端墙、翼墙、挡土墙基坑开挖后,应对基坑地质条件进行核查,并采用测量仪器检查基坑平面位置及标高。当设计有要求时,应采用静力触探试验或标准贯入试验进行承载力检测,必要时采用载荷试验检测。6检查模板设计资料并进行现场核对。缓冲结构物(或明洞)模板及支(拱)架应根据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模板及支(拱)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承受所浇筑混凝土和砌体的重力、侧压力及施工荷载,且模板及支架安装必须稳固牢靠,模板及支架与脚手架之间不得相互连接。7对洞口工程回填施工时行现场检查。缓冲结构物(或明洞)回填应在明洞外防水层施作完成且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侧墙回填应两侧对称进行,石质地层中岩壁与墙背空隙不大时用与墙身同级混凝土回填;空隙较大时有片石混凝土或浆砌片石回填密实。8洞口工程混凝土浇筑时应留置条件养护试件,在拆模前进行试件抗压强度试验,监理单位见证强度试验确认混凝土强度满足拆模条件要求。9对照设计文件资料现场检查隧道洞门端墙、挡土墙的反滤层、泄水孔、变形缝设置情况,应符合设计要求并确保泄水孔通畅。三、易发问题防止先进洞施工,边、仰坡施工滞后。防止措施:边、仰坡的稳定是隧道进洞施工关键的第一步,边、仰坡施工避免大挖和大刷。洞口施工前,应先在边、仰坡顶及其周围设置排水沟和截水沟,对地面水进行综合治理。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对边坡采取预加固措施,防止滑坡、崩塌、偏压,做到不留后患,保证施工安全。避免先进洞,后对边、仰坡进行处理。洞身开挖一、质量监控要点1按设计文件规定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禁止擅自改变施工方法。2按照经审批的钻爆设计方案进行洞身开挖,严格控制超、欠挖。3洞内地质调查和掌子面地质素描。4按设计要求进行超前地质预报。5隧道基底地基承载力测试。6弃渣场挡护工程基底承载力试验、沉降缝、泄水孔和反滤层设置。7支护结构尽快封闭成环,紧跟开挖面。二、监控手段及方法1现场检查并与设计规定的施工方法进行对比。隧道施工应按照设计规定的施工方法实施,若工法变更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当地质条件变化时,应及时变更设计,经审批后方可调整施工方法,做好工序衔接,并采用相应的辅助施工措施。2采用自动断面仪测量开挖周边轮廓断面,绘制断面图与设计断面核对。隧道施工采用钻爆法开挖时,应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开挖前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断面尺寸、开挖方法、掘进循环进尺、钻眼机具和爆炸材料等进行钻爆设计。钻爆设计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施工期间应根据爆破效果调整爆破参数,控制超、欠挖。钻爆设计的内容应包括炮眼(掏槽眼、辅助眼、周边眼)的布置、深度、斜率和数目,爆破器材、装药量和装药结构、起爆方法和爆破顺序、钻眼机具和钻眼要求等。钻爆设计图应包括炮眼布置图、周边眼装药结构图、钻爆参数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必要的说明。隧道开挖断面应以衬砌设计轮廓线为基准,考虑围岩变形量、施工误差和测量贯通误差等因素适当加大。3洞内地质调查成果是对勘察设计地质资料的核实、补充和完善,应采用隧道洞身地质展开图、隧道地质纵剖面图和专门图件来反映。洞身开挖后施工单位应及时进行洞内地质调查及掌子面地质素描,核对设计地质情况,判断围岩稳定性,应包括以下内容:1)地层、岩性描述(包括岩石风化程度、岩体结构状态等);2)地层分界面产状及其里程位置确定;3)地层产状及其变化测定;4)构造(断层等)位置、产状、宽度测定,断层性质描述;5)节理裂隙统计;6)临空面涌滴水位置确定,涌滴水量测定或估算;7)特殊地质现象描述(如施工揭穿矿巷位置、矿巷形状、矿巷充填物性质,岩溶洞穴位置、形状、充填物性质,坍方体出现位置、方量等)。4检查超前预报实施方案、实施记录及相关资料。一般情况下,隧道勘察设计的地质工作量有限,主要是对隧道所处地质背景的宏观把握,不可能对手复杂的地质情况做出微观的把握。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是隧道施工根据实际地质、水文条件变化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和采取相应措施的需要,是完善设计地质资料、优化施工方案、指导施工决策和保证施工人员和设备安全的需要,也是隧道运营阶段地质灾害治理的依据。超前地质预报的方式和内容应遵照设计要求执行。5检查隧道基底承载力测试报告。在围岩比较稳定的情况下,隧底通常能为轨道结构提供一个具有支承能力的下部基础。在不良地质地段或设计有要求的情况下,仰拱施工前应进行基底承载力检测,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地基加固措施。6对弃渣场地位置、挡护结构形式及排水沟、截水沟的构造形式、坡面防护形式、所用材料质量进行现场核查,需符合设计要求。检查弃渣场挡护工程地基承载力检测报告,现场核对弃渣场挡护工程沉降缝、泄水孔和反滤层的位置、数量,均应符合设计要求。7对掌子面部位进行现场检查。隧道开挖后必须及时进行初期支护。采用分部开挖时,应在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及以上时进行下一部分的开挖。隧道通过膨胀性围岩时,支护应紧跟开挖,尽快封闭,对围岩施加约束。分部开挖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临时支护结构的保护。三、易发问题防止1超、欠挖过大,不满足要求。防止措施如下:1)测量放样时要精确标识出开挖轮廓线,在开挖
本文标题:隧道施工安全控制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600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