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儿童合理用药苏杰敏2011-09-282内容概述儿童生理特点儿童用药特点及注意事项常用药物分析3儿童生理特点1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对一般药物的排泄比较快。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紊乱。3对药物的敏感度高于成人。4儿童病情较急,病情变化快。4儿童用药特点及注意事项1严格掌握适应症2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3严格掌握用药剂量4注意给药方法5严密观察用药反应,防止不良事件5严格掌握适应症1辨明病情,有的放矢2选药慎重,防止滥用药物滥用抗生素可能造成: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及细菌耐药。滥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过量长期使用可能产生毒副反应。6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常用给药途径口服给药注射给药:静脉滴注、静脉推注、肌注,一般不用皮下注射经皮肤粘膜给药:小儿的退热贴、脐贴、灌肠、塞肛等吸入或雾化治疗途径选择的依据根据病情轻重:急症、重症患儿多采取注射给药,尤其是静脉滴注;轻症多口服给药;根据患儿的年龄:新生儿一般不采用口服给药,不能口服的患儿可以采用鼻饲;根据用药目的:对于哮喘或不会咳痰的婴幼儿,可以采用吸入或雾化治疗;根据药物性质及作用特点:地西泮灌肠比肌注吸收快,能更迅速的控制惊厥。7严格掌握用药剂量1确定剂量按年龄折算按体重计算按体表面积计算——最为科学2防止随意加大药量8注意给药方法1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婴儿:最好给予滴剂。幼儿:可给予糖浆、合剂、混悬剂等液体制剂。学龄儿童:可给予片剂、胶囊等,注意色香味。2根据药物特点给药时间给药次数给药浓度和速度药物相互作用9严密观察用药反应,防止不良事件儿童应激能力较差,对药物较敏感,极易发生药物不良事件,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变化,以免由于药物不良反应造成严重后果。10常用药物分析1抗菌素2消化系统用药3呼吸系统用药4退烧药5其他11抗菌素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上海强生)混悬滴剂:100mg/ml,15ml/瓶混悬液:32mg/ml,100ml/瓶片剂:650mg/片,6片/盒2.布洛芬:美林(上海强生)混悬滴剂:40mg/ml,15ml/瓶混悬液:20mg/ml,100ml/瓶片剂:300mg/片,20片/盒√√√√12消化系统用药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上海强生)混悬滴剂:100mg/ml,15ml/瓶混悬液:32mg/ml,100ml/瓶片剂:650mg/片,6片/盒2.布洛芬:美林(上海强生)混悬滴剂:40mg/ml,15ml/瓶混悬液:20mg/ml,100ml/瓶片剂:300mg/片,20片/盒√√√√13呼吸系统用药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上海强生)混悬滴剂:100mg/ml,15ml/瓶混悬液:32mg/ml,100ml/瓶片剂:650mg/片,6片/盒2.布洛芬:美林(上海强生)混悬滴剂:40mg/ml,15ml/瓶混悬液:20mg/ml,100ml/瓶片剂:300mg/片,20片/盒√√√√14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上海强生)混悬滴剂:100mg/ml,15ml/瓶混悬液:32mg/ml,100ml/瓶片剂:650mg/片,6片/盒2.布洛芬:美林(上海强生)混悬滴剂:40mg/ml,15ml/瓶混悬液:20mg/ml,100ml/瓶片剂:300mg/片,20片/盒√√√√15其他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上海强生)混悬滴剂:100mg/ml,15ml/瓶混悬液:32mg/ml,100ml/瓶片剂:650mg/片,6片/盒2.布洛芬:美林(上海强生)混悬滴剂:40mg/ml,15ml/瓶混悬液:20mg/ml,100ml/瓶片剂:300mg/片,20片/盒√√√√16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生长:机体和器官的增大发育:功能的完善1.新生儿期:出生至生后28天2.婴儿期:1岁3.幼儿期:1-3岁4.学龄前期:3-7岁5.学龄期6.青春期按解剖生理特点分期17新生儿(neonate,newborn)是指离开母体结扎脐带~出生后28d内的小儿。新生儿从子宫内到子宫外,首次独立面对外界生存环境,需要完成的一系列适应性的生理变化。因此,新生儿阶段是人类自身比较特殊的一个时期,药物治疗表现特殊性。18新生儿合理用药总体状况及特点:1肝肾发育不全,药物代谢及排泄功能差2药物代谢及排泄功能随体重、日龄增加而完善3药物作用的个体差异大,所用药物剂量及用法不能按成人量机械折算,也不能套用年长儿用量4血脑屏障功能不佳,药物相对容易进入脑内6皮肤粘膜体表面积大,血液丰富,某些外用药、透皮制剂容易吸收19途径吸收特点对药物的影响po1胃酸低,10d无酸2肠蠕动快、胃排空时间长1对酸不稳定、弱碱性药物吸收↑,如“氨苄青霉素”2药物吸收不规则,个体差异大im肌肉少、循环差,肌注吸收不规则循环差,药物吸收延迟;循环量骤增,可导致吸收过速而中毒iv.gtt莫非氏滴管5~10%GS作输液载体,忌快、忌持续!药物吸收稳定,是最常使用的给药方式。但应注意防止血栓性静脉炎及医源性高渗血症:颅内出血、高血糖、坏死性肠炎TDS粘膜娇嫩、血管丰富、穿透性高口腔、喷雾、直肠栓剂、经皮给药,吸收较迅速而充分,但局部有炎症或破损时应。药物吸收给药途径对新生儿药物吸收影响很大20药物分布影响因素药物分布特点1体液成分及体脂:体液量大(80%),细胞外液占45%,脂肪含量低水溶性药物Vd↑:Cmax↓、t1/2↑、细胞内药物浓度高(内/外<成人)脂溶性药物:游离↑,脑部↑2血浆蛋白结合率:蛋白合成少、亲和力低、胆红素竞争结合游离药物↑药物敏感性↑易形成核黄疸:水杨酸类、磺胺类、安定→置换胆红素→核黄疸3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善,通透性高药物容易进入中枢:1.有助于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2.全麻药、镇静催眠剂、吗啡等可造成中枢损害211.年龄越小肝药酶越不成熟经肝代谢的药物t1/2↑↑2.葡萄糖醛酸酶缺乏葡萄糖醛酸结合力差灰婴综合症3.胆汁不易排出经胆汁排泄的药物易蓄积氯霉素药物不良反应(表9-2:茶碱、地西泮、苯巴比妥)222.肾有效血流量仅为成人20%-40%新生儿肾清除率低下经肾排泄的原型药物清除减慢→t1/2↑青霉素G、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地高辛等(表9-1)1.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仅为成人25%-40%3.肾小管排泄能力仅为成人20%-30%23婴幼儿合理用药总体状况及特点:1肝肾发育逐渐完善,代谢及排泄功能加强2生长迅速,某些系统易受药物影响,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3药物的毒性或过敏反应,早期不宜辨识4某些药物可以通过乳汁进入幼儿体内,造成不良后果24药物吸收影响吸收的因素1.胃酸:PH逐渐接近成人;2.胃容量:有所增加3.胃排空:较新生儿期加快结果:药物吸收比新生儿期加快药物分布体液量70%(50-60%),细胞外液占35%(20%)水溶性药物Vd仍高于成人,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脂肪含量增加脂溶性药物Vd比新生儿期增加血脑屏障功能仍不完善25药物代谢影响代谢的因素1.肝脏相对重量是成人的2倍2.肝药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主要代谢酶基本成熟结果:肝代谢速率比新生儿期加快,某些药物甚至高于成人,使许多经肝代谢的药物t1/2比成人短药物排泄肾小球率过滤、肾血流量在6-12个月时达到甚至超过成人水平肾小管排泄能力在7-12个月左右接近成人水平结果:某些经肾清除为主的药物,排泄较成人快,t1/2比成人短26母乳哺养时用药容易进入乳汁的药物1.脂溶性高2.蛋白结合率低3.有机碱性药物应禁用药物激素类、避孕药、抗代谢药、抗甲状腺药物、溴隐亭、麦角碱等宜慎用药物镇静剂、抗惊厥药、抗心律失常药、非甾体抗炎药暂停授乳药物氟喹诺酮类、甲硝唑、放射性检查药物等27儿科合理用药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计算好适当剂量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选择合适剂型个体化给药及监测慎用对新生儿有特有反应的药物28选择合适的药物根据婴幼儿年龄、发育情况选择药物1.新生儿期慎用易引起溶血和黄疸的药物,以免加重甚至导致核黄疸2.2岁以内的幼儿用药应慎重,很多药品说明书以2岁为界限。避免使用对婴幼儿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例如喹诺酮类影响软骨发育,因此儿童禁用慎用或禁用有明显毒性的药物29确定剂量1.按年龄折算2.按体重计算3.按体表面积计算——最为科学体重计算方法:≤1岁:1-3m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74-6m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67-12m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51岁:体重(kg)=实足年龄×2+830按体重计算用药剂量:儿童剂量=成人体重成人剂量×儿童体重按年龄计算用药剂量:[0.01×(14+月龄)]×成人剂量(≤1岁)[0.04×(5.5+年龄)]×成人剂量(1-14岁)31按体表面积计算用药剂量: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30kg)体重在30kg以上者,体重每增加5kg,体表面积增加0.1m2体表面积(m2)=0.0128×体重(kg)+0.0061×身高(cm)儿童用药量=儿童体表面积×儿童剂量/m2临床实际计算方法:儿童用药量=儿童体重(kg)×给定儿童剂量mg/(kg·d)注:给定儿童剂量由药品说明书提供32三种剂量计算方法的比较患儿,1.5岁,体重12kg,因发热达39.8℃入院,既往有高热惊厥史。入院后给予苯巴比妥钠肌注预防,说明书给定儿童剂量是3-5mg/(kg·d),125mg/(m2),成人剂量为100-200mg/d,试用三种方式计算并比较给药剂量。1.按年龄计算:0.04*(5.5+1.5)*100(200)=28(56)mg2.按体重计算:100(200)*12/50=24(48)mg3.按体表面积计算:(12*0.035+0.1)*125=65mg4.按说明书给定儿童剂量计算:12*3(5)=36(60)mg注意:如果计算的用药剂量超过成人规定剂量,则儿童实际用量不能超过成人使用剂量33选择给药途径婴幼儿常用给药途径口服给药注射给药:静脉滴注、静脉推注、肌注,一般不用皮下注射经皮肤粘膜给药:小儿的退热贴、脐贴、灌肠、塞肛等吸入或雾化治疗途径选择的依据根据病情轻重:急症、重症患儿多采取注射给药,尤其是静脉滴注;轻症多口服给药;根据患儿的年龄:新生儿一般不采用口服给药,不能口服的患儿可以采用鼻饲;根据用药目的:对于哮喘或不会咳痰的婴幼儿,可以采用吸入或雾化治疗;根据药物性质及作用特点:地西泮灌肠比肌注吸收快,能更迅速的控制惊厥。34选择药物剂型婴幼儿常用药物剂型口服剂型:片剂、颗粒剂、糖浆剂、滴剂、口服液等注射剂型:与成人相同皮肤粘膜给药剂型:贴剂、栓剂、软膏等吸入或雾化剂型:气雾剂、干粉、雾化液等剂型选择的依据尽量选择有小儿剂型的药物,避免由剂量分割造成的不变或不良后果尽量选择小儿易于接受的颗粒剂、糖浆剂、滴剂、口服液等,减少喂药困难;对于没有小儿剂型的药物,需要严格按照儿童用量进行准确分割,避免药物过量造成的毒性反应;对于同时存在成人剂型和小儿剂型的药物,选择时尽量使用小儿剂型,避免药物浪费,加重患者经济负担。35个体化给药及监测药物监测意义:某些药物安全范围窄,剂量略增加即可发生中毒;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随年龄、体重的增加,药物代谢及药物反应性呈现较大差异;即使同年龄患儿,用药个体差异也很大;药品名称日剂量血药浓度用药选择地高辛5μg/kg,bid0.5~2.5ng/ml室上性心动过速苯巴比妥15~20mg/kg负荷量3mg/kg维持量15~40ng/ml防治早产儿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控制惊厥氨茶碱5mg/kg负荷量2~3mg/kg维持量4~15μg/ml,有效7~13μg/ml治疗原发性呼吸暂停和代谢紊乱引起的呼吸暂停36儿童用药病例患儿,女性,1岁,体重10kg,因发热、哭吵、轻咳伴流涕入院。查体:体温39.2℃(肛表),两肺呼吸音粗,闻及湿啰音,拟肺炎收入院。入院后给予抗感染、退热等治疗。问:如何选择治疗药物,并确定治疗方案?1.退热药物选择2.抗感染药物选择3.是否需要使用止咳化痰药物?37退热药物选择对乙酰氨基酚:3岁以下幼儿因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应避免使用。但FDA推荐为婴幼儿退热用
本文标题:儿科合理用药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635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