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9 区域发展差距:成因与走向(浙江省统计局 张荣飞、杨士鹏、周维松)
1浙江省统计局参赛队员:张荣飞、杨士鹏、周维松区域发展差距:成因与走向摘要区域发展差距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对此问题的研究众多学者见仁见智,通过建立各种模型,得到了不同的结论。这些研究闪烁着智慧而理性的思想火花,也给予我们诸多的启迪。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经济数据作为基础,主要采用泰尔指数、ARIMA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方法,较为系统的研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各种变动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2007-2010年区域经济整体差距走向做出了预测分析,此外还对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部分因素进行了检验。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是在经济水平总体不断提高基础上的差距,是发展过程中的差距;2、区域发展差距呈现不同的变动趋势,四大区域之间以及全国整体的变动趋势基本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3、经过ARIMA模型预测,未来几年全国整体差距走向将继续扩大;4、人力资本、基础设施水平以及资本投入等因素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显著影响。据此,我们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正视区域差距扩大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关键词:区域差距;泰尔指数;ARIMA模型;面板数据模型2一、引言:问题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即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9%以上。但与此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正在不断扩大。2007年末,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市已是最低省份贵州省的9.7倍1。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极其引人注目的问题。事实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均衡与非均衡是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何雄浪,李国平,2004)。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受区位资源禀赋、人文环境、制度安排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各个区域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居民收入等相差较为悬殊,区域发展差距现象比较突出。但应当指出的是,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提高基础上的差距,是发展中的差距。基于我国改革以来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事实,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方法对我国各个经济区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差距的区域内部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全国整体变动情况做一个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ARIMA模型对全国整体区域差距走势进行预测;接着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引起全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因1根据2007年的统计年鉴计算而得,上海市人均GDP为66367元,贵州省人均GDP为6915元。3素做出定量分析;试图寻找科学、适用的统计模型,明晰我国区域差距成因和发展的轨迹,揭示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可行的对策建议。二、文献回顾及评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浩如烟海,无论是从理论的探究还是从实践的论述上,各种观点竞相迸发,无不闪烁着智慧而理性的思想火花,也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迪。(一)关于区域差距研究方法的回顾及评述衡量地区差距的定量分析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差距方法,另一类是相对差距方法。这两类计算方法所反映出的地区间差距的变动趋势可能一致,也可能相反。目前国内外在衡量地区绝对差距时,常采用绝对离差法、标准差法等;计算相对差距则主要采用相对比率法、变异系数法、加权变异系数法、基尼系数法、经济区位泰尔指数法等。例如魏后凯(1992)和杨开忠(1994)分别通过计算三大地带间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异系数来测度中国区域经济的差距;郑翔(2002)和冯星光、张晓静(2005)用基尼系数对中国三大地带差距进行了分析和测度;杨明洪、孙紫琼(2006)基于七分法划分区域后,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各区域差距进行了分析和测算,并进行了趋势分析。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分析我们知道,绝对差距方法的缺陷在于不能全面反映整个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状况的结构性特征,计算也相当繁琐;相对差距方法包括经典的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方法。4对于研究区域差距时,各个测算方法都有其优越性,但如果同时衡量个体间、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的收入差距以及各个差距对整体差距的贡献程度,泰尔指数则具有其它几种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于指标的价格处理,通常认为采用可比价较为合理,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无论按可比价格还是按当年价格计算,对地区差距的比较影响不大,故本文采用当年价格。(二)关于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检验的回顾及评述检验区域差距成因的方法,主要有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造具体的回归方程,设定具体的解释变量,计算解释各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或者对不平等指数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各个解释变量对不平等指数的贡献率。计量回归的关键在于模型的设定,研究的角度不同所选的变量也不同。但回归法不可避免地要有常数项和随机项的存在,通常两者对解释变量的影响被忽略。相关的主要文献有:魏后凯(1997)应用加权变异系数对地区差距进行了按六大行业分解,得出改革开放至1994年期间工业对地区差距的贡献份额处于下降的态势。范剑勇、朱国林(2002)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是由第二产业的产值份额居高不下和非农产业在空间分布上重新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所致。彭国华(2005)从部门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差异问题。分析表明,工业和其他第三产业对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高达75%。陆云航(2005)在solow扩展模型的框架下,利用面板数据方法研究了改革以来中国地区经济的收敛性问题,在条件收敛回归中,城乡差距和5财政赤字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而非国有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和优惠政策等则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以上这些只是部分观点,并没有穷尽所有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因素并非绝对外生,它们之间存在相关性,这使得探求地区差距根本原因及相应的解决对策的工作变得很困难。而且,在上述研究中,对我国地区差距影响因素的分析结论是不统一的,甚至还有些存在一些矛盾。我们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出影响地区经济差距的因素是复杂的,时期选取、地区范围的设定、计量模型与变量选取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本文的研究中,本文试图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检验,主要原因在于面板数据模型可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性,综合利用样本信息,使研究更加深入,同时可以减少多重共线性带来的影响。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动趋势分析在对我国行政区划进行重新分组的基础上,我们采用泰尔指数来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以及其动态变动。(一)泰尔指数方法简介及可行性分析泰尔指数,由泰尔在1967年研究国家收入差异时提出,泰尔指数包括两个泰尔系数分解指标(TW和TB),两者的不同在于泰尔TW指标是以人口比重加权,泰尔TB指标是以GDP比重加权。泰尔指数的优点在于它既能分析地区总体变化趋势,又可将其所表示的总差距分解为区域间差距和区域内差距,从而为考虑和揭示地区间差距和地区6内部差距各自变动趋势提供了可能。两个的计算公式分别为:∑==niixnT1log1μ3.1其中,log是取以10为底的对数。显然,泰尔值越大,就表示各国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泰尔值越小,就表示各国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在分组计算的条件下(假设分为n组,各组收入为μi,总平均收入为μ),总体差别等于组内差别和组间差别之和,即:∑∑+=+=iiiiiBWqppIpTTTlog3.2其中TW、TB分别表示组内差别、组间差别,pi、qi表示各组的人口比重、收入比重,Ii表示第i组的内部差别的泰尔指数。(二)经济区域划分和数据来源2005年10月10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国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一改以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多是某一时期重点开发某一局部地区的战略方针,在以往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传统区域划分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东中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近期对地区差距的研究已开始用这种区域新划分标准来探讨,但相关研究涉及的还太少,所以,本文将按照这种新划分,将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划分为四大板块。即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经济区,具体划分如下:东部: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北、上海、福建、北京、天津、海南等10个省市;中部: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6省;西部:广西、重庆、四川、7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等12省、市、自治区;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在本部分的讨论中,计算泰尔指数时,遵从惯例,采用各区域的GDP作为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主要有赛会提供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以及国家统计局综合司2006年《领导查询快速反应系统》数据表,综合加工整理而来。由于西藏数据不完整,本文没有将其列入研究对象,故西部地区实际上指包括11个省、市、自治区,在下一部分的研究中也遵照这一约定。根据大赛组委会的要求,本文研究使用的计量分析软件为马克威专用版。(三)1978年-2006年区域差距变动的态势分析在本部分的实证研究中,需要指明的是四大经济区域内部差异,即为东部地区省际差异、中部地区省际差异、西部地区省际差异和东北地区省级差异。四大经济区域间差异,即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之间的差异。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得到各个泰尔指数,具体见附录。1、1978年-2006年各种泰尔指数的变动趋势(1)各区域间内部差距的变动趋势迥异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内部差距变动趋势迥异,且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存一定程度的“俱乐部收敛”现象2。对于东部地区,1978年-1982年间,其内部各省份差距的泰尔指2俱乐部收敛是指在初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经济集团内部,内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趋于收敛,而集团间的增长差异却无法缩小。8数呈递减趋势,由1978年的0.115606下降到1982的0.099738;1983年-2006年,该值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且递增幅度较大,其走势见图1。此变动趋势说明,1978年东部地带内部差距程度较大,至1982年间,东部各省份的人均GDP差距程度曾经出现缩小趋势;但1983年以后差距又逐步加大。图1、1978-2006年东部地区内部差距走势0.0800000.0900000.1000000.1100000.1200000.1300000.1400000.150000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TE对于中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省际差距的泰尔指数值不高,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即中部地区内部的差距程度总体较低,且其省际差距的泰尔指数则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从1979年最高的0.007511下降到2005年的0.002806,见图(2),可以认为存在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现象。图2、1978-2006年中部地区内部差距走势0.0000000.0010000.0020000.0030000.0040000.0050000.0060000.0070000.008000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TM9图3、1978-2006年西部地区内部差距走势0.0050000.0070000.0090000.0110000.0130000.0150000.0170000.0190000.0210000.023000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TW对于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似,总体上内部省际差距的泰尔指数也不高,但其变动趋势与东部和中部均存在明显不同,1978年-1993年其泰尔指数值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在1993年达到低点后,该值基本处于上升态势,即1994年以
本文标题:9 区域发展差距:成因与走向(浙江省统计局 张荣飞、杨士鹏、周维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650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