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家乡40年的变化乡村,是美丽的记忆,乡村,是精妙的符号,乡村,是珍藏在每个人心中的一片净土,乡村,是寄生在每个人脑记的精神家园,乡村,是我们的根,乡村,是我们的魂。我们与乡村血脉相通,情感相连。家乡近40年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即便我并没有经历过40年前的事情,仅从长辈门的闲谈,历史的照片,影视,以及一些关于家乡的书籍,也能推测出,40年间,家乡的变化很大。人们变的富足了,生活也殷实了。听长辈说40年前,那时路不好,人们大多用架子车卖菜,先一天下午全家人从地里把菜收好、择净、墩齐、捆实、装筐、冲净、绑紧,再用盖布盖好,大约在凌晨一两点从家出发,在天亮前赶到西安市场。一遇下雨、下雪,家里人要送卖菜的人,一般得给卖菜者准备两双鞋——一双高腰长筒胶鞋,以应付高一脚低一脚的泥泞道路,一双等车子上了312国道西兰路,让拉车子的人换上军用球鞋,以便适合快速轻便行进。卖菜人借着路灯和过往汽车的车灯向城里渐渐靠近,送车人再摸黑从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返回。随着种菜产业的发展,先是架子车改成了自行车带架子车,再是人力三轮车。村子便在这一时期慢慢变富。我妈妈就就是菜农家的孩子,我小时候经常去我外婆家要各种瓜果菜蔬。我外婆也很热情,每次给我的都比较多,很重啦。只是现在那种零散的菜田,逐渐都被塑料大棚取代了,我舅也去附近的厂里上班。4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而现在我们那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4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4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40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我们课余也可以通过网络娱乐,学习,在网上在线寻找解答。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许多居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过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40年来,家乡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我也要在大学努力学习知识,学有所成,希望将来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
本文标题:家乡40年的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66316 .html